要基于数据共享与数字共治,加快数字经济时代下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升级,推动数字政府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数字经济的发展,数字政府建设步入快车道,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部门积极探索数字政府的建设方式。
数据治理规则是数字时代社会运行的基础规则,公共数据是数据资源的一种重要类型。公共数据治理既需要出台法律法规保障公民、法人的基本权利,更需要完善治理机制,促进各类主体合作互助、激发大数据赋能潜力。
2020年11月30日,经合组织(OECD)发布报告《2020年数字经济展望》(OECD Digital Economy Outlook 2020),指出:新冠疫情加速了数字化转型,经合组织国家正在加强其数字化转型的战略方针,成员国之间的互联互通持续改善,互联网的使用迅速增加,但数字鸿沟依然存在,大数据为企业和消费者创造了新的机遇,同时也给安全和隐私带来了新的挑战。报告从数字化时代政策制定的综合方法,政策趋势,访问和连接,数字理解、使用和技能,增强数据访问、共享和重复使用,隐私和数据保护,数字安全,数字化转型中的消费者政策,数字化创新和不断发展的商业模式十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近二三十年来,数字政府逐渐成为各国推动治理变革的重要手段。数字政府既是一次全方位、系统性、重塑性变革,又是推动经济社会全面数字化转型的新型政府运行模式。如何从碎片化、局部、封闭、传统的政务信息化加快向更加一体化、更加开放、更加协同、更加智慧的数字政府加快转变,构建以大数据驱动的政务新机制、新平台、新渠道,形成“用数据对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服务、用数据创新”的现代化治理模式,是“十四五”时期和未来政府改革的重要内容。
“2020年以来的重大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既是国家治理的一次大考,也是政府治理的一次大考。从中可以看出,凡是数字化程度高的领域,抵抗冲击的能力和韧劲越强。推动政府数字化转型,成为推动政府治理能力提升的必然选择。”
企业数字化转型正在经历从基于传统IT架构的信息化管理,迈向基于云架构的智能化运营。一项针对CIO的调查显示,其所在企业已经开展及计划开展数字化转型的占比已经将近90%。据预测,从2020年到2023年,有数字化转型意向或举措的企业将达到95%。在数字化转型进程中,CIO需要清晰认知存在的误区以及需要承担的任务和角色,真正做到为与不为。
7月15日消息,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3部门发布《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 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对加快发展数字经济15大新业态新模式重点方向提出19项创新支持政策,要求加快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发展,推动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发挥数字化创新对实体经济提质增效的带动作用。
为加强人工智能领域标准化顶层设计,推动人工智能产业技术研发和标准制定,促进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现将《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就毕马威中国发布的《数据大治理》报告,毕马威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康勇表示,随着数据在各方面的广泛应用,目前,数据治理已经成为企业萃取更大业务价值、优化产品管理、拓展市场新渠道的重要手段和工具。
在当前新形势及未来可预见的情况下,有必要进一步加快大数据发展步伐,以更好地发挥大数据在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方面的作用。
7月初,全国人大常委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草案)》进行了审议,并将该《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草案)》公布,面向社会公众征求意见。“保障数据安全”是该草案的核心。借助于工业互联网建设和新基建的发展,在疫情的催化下,我国中小企业加快了数字化的转型进程。但是,仍有较大部分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面临困难,其中安全性是制约转型的一大障碍。
2020年以来的重大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既是国家治理的一次大考,也是政府治理的一次大考。从中可以看出,凡是数字化程度高的领域,抵抗冲击的能力和韧劲越强。推动政府数字化转型,成为推动政府治理能力提升的必然选择。
今年以来,中央多次强调,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各界期待“新基建”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与传统基础设施建设相比,“新基建”项目更偏重于信息化和创新领域,科技化程度较高,这意味着市场主体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的参与度会比较高。因此,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不能走老路,要充分利用市场手段、发挥市场力量,拓宽资金来源,创新投融资方式,有效调动社会资本参与积极性。
随着数字经济的深度发展,使数据价值实现不仅仅限于私人领域,其功能越来越凸显于国家总体安全、社会公共利益、行业整体创新等公共领域。
各省、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直辖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委,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为推进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监管工作,统一勘察质量信息化监管平台数据格式,促进勘察质量监管部门和各方主体的数据共享和有效利用,提升勘察质量监管信息化水平,我部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