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治理问题多,数博会专家告诉你怎么办?

2017-06-06 11:06 来源:贵阳网
浏览量: 收藏:0 分享

2017年5月26日,2017年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在贵州省贵阳市举办,会议其中两个版块是围绕“数据开放和共享”、“数字安全与风险控制”展开研讨,来自立法机关、司法机关、政府部门、法学界及互联网企业的专家、学者的真知灼见给大数据安全与治理带来宝贵建议。  

一、大数据安全问题严重,网络犯罪至少占三成  

中科院院士白春礼在发言中特别关注大数据安全问题,他说,“有研究指出,近50%的数据可能会面临被泄露的问题。如何防止这些数据被过度或非法利用?给政府治理、社会管理、技术手段带来新的课题。”  

大数据在给带来巨大经济价值的同时,同样带来了很多的安全隐患。5月27日,公安部刑事侦查局政委曾海燕在“大数据护航平安中国”数博会分论坛表示,“目前,中国网络犯罪至少已占犯罪总数的三分之一,未来绝大多数犯罪都会涉及网络。”并且,在目前的电信诈骗中,个人信息和财产是两个最为关键的要素,而这两个要素往往不在执法者直接控制的范围,易被不法犯罪人员钻漏洞实施诈骗。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何桂立认为,面对电信诈骗等网络综合治理问题,不仅需加强企业安全技术的研发,更需要制定完善的安全政策法规和建立完善的安全评估标准体系。另外,还需要以安全创新来促进社会综合治理。  

二、法律专家呼吁个人隐私应单独立法保护  

“大数据时代来临,各地都在推动数据开放共享、挖掘数据价值,与此同时,推销电话、垃圾信息甚至诈骗等,让老百姓的隐私数据泄露问题日益凸显。”在数据开放与隐私保护高峰法制论坛上,专家学者呼吁,应尽快完善法制建设,推动个人隐私立法。

“大数据时代,我们上网购物,银行帐户等会上传到云端,上传到云端就会有危险。互联网上,每个人都是透明人,2016年已发生了多起个人数据泄露事件。”贵州省政府法制研究中心主任王剑波说,大数据时代来临,个人信息保护的安全感,需构建隐私保护的法治监督体系。  

最高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王建平认为,目前,我国在保护公民个人信息方面存在不足,一是缺乏个人信息保护法,对个人信息的采集使用管理缺乏明确和可操作的标准,影响了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效力;二是民事责任区分方面,长期以来以追究刑责为主,很少有民事赔偿,今年公布的民法准则,没规定应该承担的责任,实践中缺乏裁判依据等。因而,对个人信息保护,应出台一部专门法规,对个人信息收集使用范围进行统一规定,其次要明确侵权的赔偿责任,个人信息被侵害的时候进行举证倒置等。  

三、应当设立数据(信息)财产权  

“数据开放立法的难点在数据隐私。”中国政法大学党委书记石亚军教授说。数据利用和隐私保护之间的关系是立法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我认为,大数据在法律上只能定位为‘财产’。”重庆市协同创新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主任齐爱民教授说。由此,他主张设立数据财产权或信息财产权。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杨东教授也强调了界定数据权利主体的重要性。他认为,在数据开放中,应该首先对数据权利主体进行界定,确保数据收集者在个人数据的收集、利用、流转等环节征得数据主体的同意,以确保数据来源的合法性。  

王建平也持同样看法,他认为,应当加快制定各类数据产权归属、数据保护等法律制度,明确使用者、管理者的权限,明确自由和隐私的界限,构建数据法律开放体系。  

最后,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于志刚教授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强调,“大数据时代,绝对不能采用‘先污染后治理’的经验总结式、问题解决式的立法模式,而是要立法先行,至少是与法同行,来保障大数据时代社会管理和产业发展的‘青山绿水’。”同时,他也强调,在以立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要保证公民个人信息安全,企业信息财富安全,更要保护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  

四、大数据安全防护——加强身份认证,内容加密  

“5月12日,全球网络爆发蠕虫式的勒索病毒,被攻击的设备磁盘文件竟然被病毒加密,只有支付高额赎金才能解密,这无疑是对数据安全的大威胁、一个挑战,大数据时代就有可能这么荒唐。”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理事长马利说。  

在大数据网络应用安全技术高峰论坛上,中科院院士郑建华建议,不同大数据的应用,应建立相应的安全模型,建立健全相应的密码技术。但整体来看,当前面向大数据安全的密码理论和技术尚处于不成熟阶段,存在安全性等问题,需要密码研究人员大胆创新,积极探索。  

“国际上解决大数据安全的方法基本上都是采用密码技术,主要功能是身份认证功能,实现安全登录。”网络密码认证北京重点实验室主任胡祥义透露,现在,他们提出了内容安全的概念,把数据全部加密成密文,存储在云平台,用户通过身份证在客户端下载密文,在客户端利用加密芯片进行文件的解密,保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不泄密。这种“垂直认证”技术,采用对成密码算法和摘要算法,完成身份认证、数字签名、密钥交换和数据加密等4项功能。目前,该项技术已在苏州试点,免费为市民提供客户端加密芯片等。

标签:

责任编辑:admin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