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的学术期刊评价

2016-10-11 09:1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浏览量: 收藏:0 分享

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高度发展,开创了人类的大数据时代。人类知识生产与传播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知识传播手段更加多样、便捷、及时、准确,知识传播的深度与广度也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而发生重大变化。

学术期刊.jpg

  大数据时代学术期刊面临的挑战

  学术期刊作为知识成果发布与传播的平台,随着全球化与网络化、数字化浪潮的冲击,无疑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与困境:办刊模式陈旧化、知识获取手段老化、审稿方式单一化、评价方式片面化。首先是网络化的冲击。电子信息技术的革命性变革使人类步入信息网络时代,互联网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知识获取方式与阅读方式,“读网”的人越来越多、读书的人越来越少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其次是数字化冲击。借助移动、互联、传感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所有的知识客体都在被全面数据化,这昭示着人类大规模生产、共享与运用数据的时代——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学术期刊作为学术成果传播的载体,同样不能置身事外。

  大数据时代的特性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虚拟性,“数字化的空间是人类通过数字化方式,链接各计算机节点,综合计算机三维技术、模拟技术、传感技术、人机界面技术等一系列技术来生成的一个逼真的三维世界”;第二,模糊性,与传统的知识组织化不同,大数据时代非组织化程度极高;第三,关联性,大数据时代数据孤岛被打破,数据公开获取成为可能,海量数据之间的关联成为可能;第四,交互性,“由于互联网及多种传感器的存在及反馈机制的形成,打破了以往‘主体→客体’和‘主体→主体’的单向交流结构,形成相互对话、交流、反馈的网际数据关系,传播—反馈及多个主体之间信息分享与传播互动成为可能”;第五,构造性与无限拓展性,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网络空间没有地域与国家的疆界与限制,只要你遵守最基本的网上游戏规则,虚拟空间的大门就随时洞开。运用大数据的信息挖掘与整合技术,可以无限拓展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实现数据信息的衍生与再造。

  大数据对学术期刊形成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传统纸媒时代的学术期刊评价是以学术期刊为中心,学术论文的刊用与否主要由学术期刊的编辑与同行专家组成的学术共同体决定,学术期刊所采用的评价方式主要是定性评价。定性评价的科学性是由编辑、同行专家的学术态度、学术水平决定的,这里存在评价的不确定、片面性的因素。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术界出现了专业评价机构,采用统计论文影响因子、被引率作为学术成果定量评价标准,学术期刊评价学术论文、评价机构评价学术期刊成为中国学术界的一大景观。大数据时代到来之后,评价主体发生变化,学术平台不仅对编辑、同行专家开放,而且对专业评价机构、全体参与评价的社会成员开放。通过海量数据的“云融合”,来评定分析学术成果的创新性、前沿性,而不是仅凭编辑与同行专家主观判断来判定成果质量。

  学术期刊评价正在发生变革

  当前学术期刊评价发生重大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基于大数据时代数据流动速变性特点,大数据时代学术期刊的评价从静态型向动态型转变,传统学术期刊的相对固化、稳定的特征,被大数据整合成流速更快、聚合特点更鲜明的数据流动性特征所取代。大数据带来了云信息,可以通过信息数据整合来进行期刊评价,同时可以实时追踪期刊变化发展的动态。

  第二,基于大数据的广域性特点,学术期刊评价的理念从单一评价向多元评价转变,大数据为多元评价提供了广阔的数据基础,过去单向度的人工统计获取信息方式被大数据所取代,通过先进的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对大数据进行科学处理,广域多元评价成为可能。

  第三,评价主体理念发生变化,传统纸媒时代,期刊评价主体是高校图书情报机构或科研院所的相关部门,大数据时代,由于数据的共享性与便捷性,数据统计主体由原来的单一中心变成了多中心,评价主体也由过去的一两家评价机构,变成了数家甚至数十家评价机构,这使得评价机构呈现出竞争态势。

  第四,评价方式也由“主体—客体”评价向“主体—客体—主体”双向互通、交互性评价转型。传统纸媒时代的“主—客”单向度评价在大数据面前,其片面性日益彰显,局限性日益突出。必须实现“主—客—主”双向互通式转型,使学术期刊评价更具合理性。这种“主—客—主”双向互通式评价使得期刊评价的科学性进一步增强。

  第五,评价内容的指标与参数从单一体系指标向综合指标体系转型。传统评价由于数据与统计手段的限制,评价指标主要是引用率、转载率、影响因子某些单一方面,各大评价系统也是基于自己的系统优势采集相对评价指标,大数据时代,可以利用大数据及计算网络的优势,实现信息共享与信息整合,研制复合指标体系,使得学术期刊评价更具系统性、科学性、精确性。

  第六,从以定量分析为主向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转变。以大数据为工具和依据的定性分析具有准确、及时、客观的特征,但是这里有一个潜在的问题就是,利益相关人利用数据做假的情况也是存在的,如果利益相关人出于一己之私进行数据造假,那么大数据为依据的客观性就无法保证。所以基于数据分析的精确性、科学性与价值分析的本质性,引入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就更为科学与急迫。

  建构符合时代需求的评价体系

  依托大数据,建构科学的学术期刊评价机制。建构符合大数据时代需求的期刊评价体系,我们不能无视大数据时代的科技进步,要充分利用大数据的优势,建构科学的学术评价体系。科学的学术评价机制是良好的学术生态系统形成的保障。大数据使得一切学术信息均可量化,但是,同样需要注意的是,大数据无法量化人类的价值取向。学术研究是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科学活动,不能仅用工程论的管理手段进行评价,工程论管理适合于技术评价,而学术评价则有自己的独特性,评价学术成果不能仅以数量为依据,也不能仅以转载率、引用率为标准。评价学术期刊也不能仅以转载量、转载率、引用量、引用率、影响因子等为标准。

  综合地看,学术期刊的评价应该坚持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结合的标准:在评价方式上,坚持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统一的原则,建构主观性与客观性评价相统一的期刊评价制度;在评价主体的构成上,推行专家评价、同行评价与数据客观影响评价相统一的综合评判指标;在评价内容上,要推行原创性、前沿性、引导性、影响力等评判指标,系统、公正、全面地对期刊进行评价。

  基于大数据平台,学术期刊的评价应该实现由评价理念的静态向动态的转变;评价方式的“主体—客体”向“主体—客体—主体”的转变;评价内容的单一向多元的转变;评价指标从片面指标向综合指标的转变;评价标准的定量分析向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统一的转变,从而实现期刊评价的科学评价、精确评价、透明评价与理性评价。

标签:

责任编辑:admin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