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接地气社区有了“新管家”

2016-04-20 09:04 来源:齐鲁晚报
浏览量: 收藏:0 分享

  大数据,是个越炒越热的概念,但对许多人来说,这一概念似乎并没有那么接地气。而在甸柳社区,大数据的运用已经进入到了寻常百姓家,有这样一个数字化社区“新管家”,让大数据管理真正服务于居民的生活:不仅对小区内每个居民的信息都了如指掌,甚至连哪条路上的井盖坏了,也能第一时间知道……如此神奇的“新管家”,让我们已经能够感知到未来现代化小区的全新管理模式。

“城管通”及时派单: 大树倒了,马上派人去处置

  2014年二月的一天早晨,甸柳一小北墙外的一棵槐树被刚刚下过的大雪压断,本来就不宽敞的街道,路面湿滑难走,又拦路横出这么一个大家伙,几分钟的工夫路就被堵了个水泄不通。来学校送孩子的家长一时之间不知道找谁来解决,就拿出手机拨打114查到街道城管科的电话。

  甸柳新村街道办城管科跟指挥中心的同事们联系了一下,让他们直接派单给责任人。处理这件事情的指挥中心工作人员张玉说,她根据所提供的地理位置,锁定了该事件的负责人,第一社区城管站的马玉乐,“在平台上查到后,我就通过城管通给马玉乐派了任务单。”

  马玉乐收到消息后,马上和另外两名工作人员赶往现场进行处理,“从工作站到现场,不到3分钟,从锯除树木到联系车辆、人员清理现场,不到20分钟。”马玉乐说,随后,路面就恢复了正常秩序。

  这就是社区“指挥部”一次派单过程的缩影,其中提到的“城管通”,是甸柳城管工作人员手机上都需要安装的一款软件,全名为“城市管理系统”。这款软件和指挥平台的系统直接相连,是运用大数据处理分析方式,建设“数字城管”系统的一个表现。

  数字城管所要直接面对的工作,就是利用数据处理分析群众投诉事件。“像上面那件事,属于群众报警提供的,12345热线也可以派到我们这里处理。”街道指挥中心负责技术指导的房金民称,处理程序一般分为七个步骤:事件发起、派单、接单、到达现场、处置、结论、评估。

  “先是派单,把情况发送到工作人员的手机上;然后责任人接单,直接去现场查看。”房金民说,“比如事情发生在10点,10:01我派给某个人,然后就看这个人什么时候接单并处理完毕。”

  如此一来,工作人员可以将现场的处理情况通过平台反映给指挥中心,既可以跟踪工作轨迹,也可以从中得出处理类似事件需要多长时间,对该事件进行初步的评估测验,分析哪类设施容易出现问题……从而真正实现了对各类型事件的有效追诉。

  电子巡查显身手: 井盖坏了,不用投诉也知道

  2014年四月份的一天,甸柳新村吉祥商街的一家餐馆门前出现了污水井外溢情况,一时间污水横流、臭气熏天,不仅餐馆没人进去,路过的行人和车辆也无法通行。餐馆老板李先生称,自己也是头一回遇见这种情况,完全束手无策。

  “当时那个状况持续了十几分钟,旁边做生意的都受到了影响,就有邻居提醒我打社区城管的电话。”李先生说,“我还没找到电话号码呢,他们好几个工作人员就拿着工具过来了。”

  到达现场处理污水外溢的,是第四社区城管站的工作人员马辉和刘洋。他们称,自己是接到指挥中心的“派单”得知这一情况的。“我和那天值班的同事正在看监控,大概在下午两点左右,看到了那家餐馆前面的井盖突然间冒出了水,旁边的人都纷纷往后躲。”指挥中心的苗威说。

  “然后我立刻进入管理平台,查找并调取了工作站责任人的联系方式,派单给他去处理,根据后来的评估显示,从发现问题到落实责任用了不到1分钟,整个处理过程仅用时不到10分钟,基本实现了我们预期达到的高效率。”

  “这次事件的处理运用的是监控手段,叫做‘电子巡查’。与人工巡查不同的是,电子巡查可以一天多次,没有监控到问题可不用巡查。”甸柳街道办社区服务中心主任高雷键解释,“主要是为了提高巡查工作的效率和发现、处置问题的准确率。”

  “过去只靠人工巡查时,一上午工作人员也就围着辖区转两圈,现在,随时想看哪很快就能找得到。比如发现乱停车,环境脏乱差的情况,就直接锁定相关部门和责任人,把问题发到他的手机上。”高雷键说,“这样做到了城市管理的精细化,工作起来也比过去方便很多。”

  这种智能巡查手段也是大数据分析所带来的好处,只要登记这些公共设施的信息,并进行及时监控和有效分析,貌似空泛的“大数据”概念就能为城市生活带来实在的便利。

  “现在井盖的权属都不太清晰,有电信、市政、电力等各部门的,如果没有这个系统,井盖出了问题,我们就得派人去现场,看井盖上写着属于哪里。”高雷键说,“有时候井盖上什么也没写,还得扒开井盖看沟里是什么。现在我们把信息录入的工作做完了,就可以明确地知道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是谁,再派人去处理。”

  据了解,根据社区自身的情况,甸柳街道办做了几套预案,例如防汛预案,在辖区内比较重要的防汛点,如地下菜市场,都安装了监控探头,通过探头对重点部位进行巡查,又如学校周边预案,目前甸柳新村有4所中小学,3所幼儿园,如果从实时监控中看到学校周围出现车辆拥堵状况,就可以通知相应的协警到现场疏导交通,保证交通通畅。

  三维地图做参谋: 路灯不亮,点击地图可解决

  甸新北路一区八号楼的居民李先生称,自己在一个月前的一天晚上回家时,发现自己楼栋北侧的马路上有盏路灯没有亮起。“当时已经九点多了,我想社区站的人肯定已经下班,就打算第二天再打电话告诉他们这个情况。”李先生说,“没想到第二天上午,就有人来修了。”

  李先生本以为是有其他人向社区反映了路灯不亮这一情况,没想到,这是街道指挥中心用监控“主动”发现,并用三维地图“定位”解决的。

  指挥中心的苗威说,自己在那天例常的夜间电子巡查时,发现甸新北路有一盏路灯没亮。“当时在指挥中心的三维地图上,我点击了甸新北路的一处电线杆上的摄像头,”苗威还原当时的工作情形,“在屏幕左侧的视频区域,就显示了这个摄像头所能监控的地方,然后就发现了路灯的事情。”

  “因为当时在监控里看得不太清楚,而且路灯的位置在两栋楼之间,不太容易描述,一旦和地图结合起来,点一下地图上的路灯,它的编号、责任人等等的就显示出来了。”苗威称,他就是通过地图通知相关责任人及时赶到现场的。

  在指挥中心的“社区管控平台”上,可以查看包括井盖、井箅、路灯、树木等公共设施的详细信息,包括它们的编号、名称、负责单位、联系人等。虽然有对它们位置的详细描述,但二维数据有时无法精确描述具体位置,这就要靠实景拍摄的三维地图来显身手了。

  “传统三维地图只能以东南视角查看,无法看到建筑物的背面,这个地图可以拉近、拉远,并且实现360度的旋转。”房金民称。记者在指挥中心的三维地图上找到甸新北路,可以清楚看到周围门头房、楼房、电线杆、井盖等公共设施。点击每一个路灯、井盖、树木,就会显示它的设施编号、所属居委会、负责单位、联系电话等条目。

  地图大数据系统的应用,为社区管理创新增添了砝码。通过采集现实社区中的数据,转化为虚拟现实中的场景,再以此作为社区管理工作的窗口,从而实现了虚拟现实与真正现实的结合。

标签:

责任编辑:admin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