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未成年人暴力犯罪 全国人大代表刘守民:通过大数据,找出未成年人犯罪的根本原因

2019-03-11 10:02 来源:封面新闻
浏览量: 收藏:0 分享

  未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甚至杀害父母该怎么办?

  2019年两会上,多位代表、委员给予关注,并提出相关建议。

  2019年3月9日,全国人大代表、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副会长刘守民接受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是表示:“未成年人犯罪以预防为主,打击不是目的。”

  刘守民说,应该通过运用大数据的手段,分析梳理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从根源上进行加强管理。

  采访中,刘守民一再强调:“要通过已经发生的个案来检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规定和措施,是否得到有效落实和执行。”

  对于降低未成年人法定责任年龄和通过收容制度进行矫治,刘守民认为应该慎重。

  加强预防

  检视法律是否真正执行到位

  刘守民说,未成年人是一个特殊的主体,身心发育不成熟,首先应该把预防犯罪的工作做好,这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有规定。

  在预防保护犯罪的同时,刘守民认为未成年人的权益也要得到保护,要看《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是否落到实处。

  “比如监护人应该怎么保护,学校应该怎么保护,社会应该怎么保护,政府应该怎么保护,都是有规定的,”刘守民说,这两部法律构成了现在对未成年人的一个法律体系。

  刘守民说,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现在的一个困境是,他们确确实实做实做了一些我们从道德、情感都难以接受的事情,冲破伦理了底线。

  比如2018年,发生了多起未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杀害自己父母的案件。

  对于这些极端的案例,刘守民认为,应该做个案分析,从中检视预防为未成年人犯罪立法上的缺陷和漏洞。“比如说这个小孩的性格怎么形成的,在他成长的过程中家庭是不是没有给他一定的温暖?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对他这种苗头有没有察觉,有没有采取措施?社会关怀、政府职能是不是有疏忽?”

  刘守民说,不是说发生一个案件后,就是法律本身有问题,也有可能是法律在执行过程中没有到位。

  如何矫治

  收容和降低责任年龄都不合适

  那未成年人犯罪,甚至是一些极端犯罪,该怎么办?

  刘守民说,作为个案,由于未满14周岁,没有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没有办法追究。

  不过在《刑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了对不满16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未成年人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对此刘守民说,收容制度本身的合宪性已经受到质疑,用一个落后甚至要淘汰的制度去教育未成年人不合适。

  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副会长朱征夫在2018年两会上,建议对收容教育制度进行合宪性审查。

  今年1月2日,朱征夫收到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答复,将建议有关方面适时提出相关议案,废止收容教育制度。

  “收容制度,要剥夺人身自由,这种惩罚的程度并不轻。”刘守民说,还是要针对未成年人的特点,把现在的法律规定落到实处。

  对于未成年人犯罪,刘守民也承认现在出现了很多新的情况,青少年面对的诱惑,包括他们本身的发育程度跟过去都不一样了。

  有人提出,是否可以降低未成年人法定的责任年龄。

  刘守民说,通过个案还达不到修改法律的程度。14岁的年龄限定,已经执行了很多年了。如果把责任年龄降低一岁或者两岁,这涉及到很多人,会影响到到整个社会,法律不能轻易的去修改。

  “只能从预防犯罪的角度查遗补漏,看看有没有立法上的缺陷,说到底还是一个执法上的问题。”刘守民说。

  一个建议

  大数据分析未成年人犯罪原因

  接受采访时,刘守民一再强调,青少年的培养或者说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说清楚的,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需要放在大社会的背景下去检视。

  刘守民提出,可以对未成年犯罪的个案逐例分析,从中找到共性。比如他们的家庭环境、教育环境,是否收到网络等外部环境的影响,在一个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去找源头。

  “现在有大数据了,这可以实现。一定要做这个梳理,要找到真正的原因在哪,多方施策,明确社会、教育、家庭等各方的责任。反过来通过这些分析,来看我们在哪些环节出了漏洞,就要加强管理,综合施策。”

  “未成年人犯罪肯定还是预防为主,这是我们的原则。打击不是目的。”刘守民说,“青少这么复杂的一个群体,也是很脆弱的群体,更应该慎重才行。”

标签:

责任编辑:bozhihua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