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诺顿在《互联网一一从神话到现实》中提到“互联网就像迎面而来的卡亚克斯飓风……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网络的崛起为现代公众呈现了一个新的社会形态一一网络社会,并逐渐发展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第二生活空间,同样,在人类社会现实生活中占据主要地位的新闻传播事业在“遇到”网络后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网络公共空间内的新闻传播方式、效果及舆论生成机制与现实社会公共领域存在着巨大差异,引起国内众多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
大数据时代网络新闻传播的失范及思考
(一)网络新闻真实性的思考
网络虚假新闻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对于网络新闻媒体来说,真实性仍然是其取信于民的基石。某些媒体炒作虚假新闻的一个动因是新闻竞争,这也许会给网站带来一时的好处。但是从长远来看,这对其自身公信度的损害是不可低估的,其结果只能是使自己在新闻竞争中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失去了自身的根本利益。由于网络用户的激增和网民对网络依赖性的增强,再加上网络传播的开放性和无阻碍性的特点,虚假信息一旦出现便会广为传播。结果是,轻者毁人名誉,骗人钱财,严重时还可能会引起经济恐慌。一些与政治有关的社会问题还可能造成社会的不稳定。今天的虚假新闻,由于搭乘了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的快车,如同脱疆的野马,若不及时驯服,将贻害无穷。
(二)网络互动的道德标准
目前多数网民的受教育程度还不高,在大量刺激人的原始需求的“拷贝”面前,人类与生俱来的“窥私癖”会促使其在毫无道德谴责压力的情况下点击不良信息。根据中国新闻网2001年7月3日的报道,台湾的一项调查显示,随着网络科技及复制技术的日益发达,有12%的青少年在色情网站上透过网络的匿名性交易获得各式种类多样的色情光盘。网络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最大最主要的特征便是其交互性。在网上传受几乎同步,互联网的速度快、范围广和超文本链接等特征使得传播者在发出信息的同时可以立即得到反馈。
(三)网络新闻的法律漏洞
网络媒体本身就能营造一个虚拟空间,而在利益驱动下他就会把虚拟空间根据“资本”的需要进一步虚拟。从传播学来看,就是信息获取的越来越多,但是对现实世界了解的越来越少。网络媒体的过分利益化给新闻界带来了一种新闻报道的新模式一追求丑闻化、片面化、脸谱化、简单化、戏剧化。例如,2005年上半年媒体对矿难的片面化报道,就给人一种中国每天都在发生大型煤矿灾难的印象,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当然我们不是要隐匿不报。而是要综合报道社会中的方方
大数据时代网络新闻的发展趋势
(一)增强权威性,提高可信度
真实性是新闻的重要特征,与真实性直接相关的是权威性和可信度。权威性、真实性、可信度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它们三者互为条件,互相影响。例如,对可信度而言,权威性是一个重要条件,若无权威性,即使满足真实性条件,可信度也会大打折扣。同样一件事,新华网的报道有可能一石千浪,一般小型网站的“报道”则可能死水微澜。当然,这还涉及到与可信度、权威性相关的其它要素,如媒体的受众范围、存在时间等。同等条件下,受众范围广、存在时间长的媒体信誉度较高,其新闻可信度与权威性也相对高些。
(二)加强互动性,提高亲和力
互动性是互联网文化的又一重要特点。这里所说的互动有两层含义:静态意义上的交互关联,动态意义上的相互作用。网络时代,密如蛛网的网线把全世界连在了一起,多如繁星的终端为个人、单位、政府之间的信息沟通提供了巨大便利。互联网作为一种信息传递机制具有多样性,既有传统媒体那种单向传递,也有独特的双向、多向交流。
(三)加强大众性,提高覆盖率
互联网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平等性,它不仅服务于“精英”,更要面向最广大的社会民众。作为新一代媒体,互联网本质上是一种大众传媒;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互联网文化的性质主要在于“大众”;作为互联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新闻在本质上也是大众的,要为广大人民服务。但是从目前来看,互联网距离严格意义上的大众传媒还相当遥远。首先,从数量上看,我国互联网用户人数绝对数量虽然很大,但相对于全国人口来讲,这一数字还是少得可怜;其次,从受众社会属性看,由于种种条件限制,能使用互联网者只是少数人———所谓的“精英”,“大众化”只是相对意义上的大众化,是“圈内”的大众化。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加快了主流网络媒体发展的步伐,在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积极探索中,主流网络新闻媒体继承传统媒体的重要责任和历史使命,以创新的议程交互的传播方式,积极正面宣传、引导主流舆论,以一系列议程交互活动为依托,强调和重视公众议程给政府议程和媒介议程带来的重要影响,网络新闻媒体宣传影响力不断增强,牢牢掌握了网络时代中的舆论主导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