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一个记忆永生的燃情时代

2016-06-12 09:06 来源:涂子沛频道
浏览量: 收藏:0 分享

  罗兰.巴特是当代法国的先锋思想家,他在死前不久,为摄影者留下了一本经典著作《明室》。

  《明室》的缘起,是巴特追忆自己逝世不久的母亲。

  在他整理母亲的遗物时,看到了一张母亲五岁时的照片。拿着照片,他第一次深切地感受到,原来母亲真的五岁过。在此之前,对他而言,母亲的五岁是不存在的。

115243A50-1.jpg

  巴特从此开始研究摄影、影像对于人类的意义。

记忆,将因大数据而永生

  正像巴特一样,一个人无法了解自己母亲的生活,从我们懂事起,母亲已经步入中年,在我们的记忆中,母亲不曾年幼过,也不曾年轻过。即使幸运如巴特,能够找到一张母亲幼年的照片,所能窥见的也不过是时光的一页边角。

  这正是巴特当时感受到的痛苦。

  记忆在消逝,他无法还原自己印象中的母亲。每一张照片,都仅仅保留着母亲的一个侧面、一个局部,本质上,它们都是稍纵即逝的残留。

  他带着这些照片回到了母亲的旧居,“在灯下一张张地看她的那些照片,跟她一点点的上溯历史,不停回想我曾经爱过的那张真实的脸”。

  巴特认为,照片的意义不在于图像本身,图像展现了一个面,好的面中会有个“触点”,触点可以让昨日重现,激发人类潜藏于记忆深处的痛苦、欢乐和爱。

  从摄影技术诞生到今天,不过一百八十年。

  历史的镜头再往前推,只有文字,没有照片。

  《史记》载:屈原投江之前,“行吟泽畔”,他“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一位渔夫见了,就问他:“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 屈原回答说:“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史记》是一部伟大的中国史书,但显然,这段场景和对话是司马迁的想象和臆造。没有人亲眼目睹过屈原与渔夫的对话,即使有,也不可能留存于司马迁生活的年代。

  回到今天的大数据时代,如果屈原和巴特的母亲生活在当下,以上两个故事就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版本。除了照片,巴特还可以从大量的音影视频中看到自己的母亲,无论从一岁到五岁,还是十五岁到二十五岁;而渔夫碰到屈原,双方都可能在第一时间掏出手机。

  他们还可以发朋友圈,无论是视频还是照片。

  这意味记忆永远地保留在腾讯的云端。

  万世可见。

数据,让人体验前所未有的情感

  人生,一定程度上,是由记忆构成的。

  所有的时光,都将转变成记忆。但人类的记忆力是有限的,记忆会逐渐模糊、渐行渐远,最终落入遗忘的深渊。为了避免遗忘,从结绳记事到象形文字,从羊皮卷轴到纸质书籍,再从油画到照片,人类不断发明记录的方法。

  但在数字化的技术普及之前,这些都无法永久保存,它们像大脑中的记忆一样,会发黄、凋谢,在时光中消磨殆尽,最后随同人的生命完完全全的逝去。

  还有一个问题,对同一个场景,一千人的脑海中也有一千种记忆。因为记忆会走样,就像河流侵蚀河岸一样。很多时候,人的情感会重塑记忆,把它捏成自己想要的样子。美国历史学家拉姆齐就说过:“人们往往认为记忆只是纯粹的精神现象,是发生在心灵中的轻飘活动。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科学家发现,我们的感觉和情绪会影响我们的记忆。”

  但从这一代人起,人的一生都可以被记录——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录在照片里、视频里、互联网上以及社交平台的文档里,成为各种客观存在。

  我的一位朋友,正在尝试将她新生女儿每一天的成长变化都录制下来,一天24小时的完整视频,一年只需要一块容量为1太的硬盘,价值不到400元人民币,大小可以放进口袋。

  2012年,淘宝推出了一款数据产品“淘宝时光机”,用户点开它,就可以看到自己注册淘宝之后点点滴滴的消费历程。

  伴随着音乐,你会读到这样的数据:“这一年,你一共有43个包裹寄给了张宇峰,他一定是你很重要的人”。

  很多人顿然泪下。

  数据即记忆,记忆即情感。大数据时代,广泛存在的照片、视频,将极大地丰富下一代人的情感体验,巴特所定义的“触点”,将会前所未有的涌现,燃烧我们的情感。

  人类最关注的,就是自己。随着记录手段的普及,人类必然会记录自己、家人、朋友以及生活越来越多的数据,事实上,当下的数据爆炸,就是因为社交媒体的普及和个人生活被广泛记录而引起的。

  人类的生活在快速数据化,这也是记忆的数据化。

  但因为数据化,人类也不再拥有重塑记忆的机会。数据是客观存在,不会随时光流逝而走样,从此,记忆可以清晰再现、随时查证,也因为共同的数据,原本只存在于各人各脑中的记忆,开始演变为人类真正的共同记忆。

  因为记录的充沛,人类还可以根据数据预测未来,关于未来的数据同样会令人心生触动。2011年,一位美国经济学家做了一个实验,要求参与者提交自己成长过程中一系列的照片,然后用数字化的技术模拟,让他们看到自己70、80岁时的模样。实验表明,看过自己年老的照片之后,很多成年人增加了对养老保险的投入,增加的幅度,甚至是以前的两至三倍。

  数据不是一切,但一切都将变成数据。

  今天的数据,不仅仅是数字,也不仅仅代表技术和理性,已经越来越多地和生活、和社会、和人本身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大数据时代,其实是一个数据拥有温度和情感的时代。


标签:

责任编辑:admin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