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之都”淮南转型深“挖”大数据 抢滩长三角大数据

2017-09-19 08:57 来源:央广网
浏览量: 收藏:0 分享

  “我们将把淮南建设成为全国争先的大数据产业发展和创新应用集聚地。”淮南市人民政府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大数据办公室主任何留进在接受央广网记者专访时介绍称,传统的“能源之都”淮南如今已加快“挖煤矿”向“挖数据”转变,打强数据资源牌,该市大数据产业基地列入安徽省第二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

淮南移动.jpg  

位于淮南市的中国移动(安徽)数据中心

  转型升级打强数据资源牌

  淮南是我国最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之一,这座因煤闻名的城市煤炭探明储量153亿吨,是全国13个亿吨级煤炭基地之一、全国六大煤电基地之一。然而,在煤炭产业产能严重过剩的今天,淮南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以及繁重的转型压力。

  如何培养优质接续产业,化解去产能之“痛,成为淮南市不得不面临的难题。为此,淮南在2001年提出了“云海战略”,将云计算纳入城市发展战略。作为淮南大数据产业的代表性人物,何留进告诉央广网记者,如今的淮南,数据中心IT设备能耗值1.45,达到国际T4最高标准,并与合肥形成两地双中心双备份和安全、低成本、可参照的综合比较优势。

  随着大数据产业发展氛围的愈发良好,来淮南扎根的大数据项目也越来越多。“2016年1月到现在,注册与之相关的企业有2000多家,目前有400多家留下聚集在淮南。”何留进说,地处国家光纤主干道和南北地理地质分界线上,淮南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现阶段已到了大数据产业爆发时期,除了企业的聚集外,人才和价值的聚集也成为主要特征。”据他透露,为支持大数据产业发展,坐落于淮南市的安徽理工大学于去年还成立了数学与大数据学员,为输送源源不断的大数据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

  江淮云.jpg

淮南“江淮云”“智慧谷”园区内汇聚了众多依托大数据平台的项目

  “能源之都”变身智慧城市

  由于经济转型升级的调整,“能源之都”淮南另辟蹊径,找到了发展的新路子。央广网记者了解到,目前淮南市已初步形成大数据存储、交易、应用三大体系产业链,去年实现产业产值26亿,预计今年底将达40亿元以上,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新动能进一步增强。

  创新理念为淮南开辟了大数据产业的新阵地,而平台则是其得以依赖的“根据地”。9月15日,在淮南市中国移动(安徽)数据中心内,穿过几重厚重的大门之后,一排排黑色的金属机架呈现在央广网记者眼前,里面有序存放着一台台服务器、路由器、交换机、电源架等设备。

  在B列18架前,央广网记者看到腾讯用来放置视频服务器的机柜。据该中心网管中心运维室经理程炎介绍,淮南数据中心是腾讯在华东地区最大的CDN节点和控制调度点,而像阿里巴巴、乐视、百度等12家知名企业都已经入驻中移动数据中心。

  而在7.1万平方米的“江淮云”创业孵化平台和9.6万平方米的“智慧谷”科研孵化平台内,中科院大气所地球系统与环境科学超级计算中心、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八研究所光电产业园等一批重点项目也在加快推进中。值得一提的是,依托大数据平台,淮南市正积极推进大数据+政务管理、大数据+社会服务、大数据+产业创新,不断促进大数据产业发展。

  “牵手”沪浙实现“共轭效应”

  转型不易,探索亦难,平台搭建好了,唯有精耕细作方能做大做强。因此,在大数据产业的发展道路上,淮南市不断向东“看齐”,积极加强与浙江、上海等大数据产业第一方阵的交流协作。

  何留进向央广网记者透露,近半年来,淮南市相关单位负责人频繁前往上海“取经”。“上海的很多老工业区如今都变成了‘实验场’,用于发展大数据产业。”何留进认为,如何与中国大数据产业最先进地区实现互通有无,是眼下的重中之重。

  借此契机,何留进及其团队大胆提出“共轭发展”模式(“共轭效应”系物理名词,指共轭体系中由于原子间的相互影响而使体系内的π电子或p电子分布发生变化的一种电子效应),即互相搭建各自平台,实现数据资源交易合作,在产生经济效益的同时,又利用大数据进行结算。

  据其介绍,淮南市还与杭州市诸多电商企业合作,“今年以来,已经有11个与阿里巴巴有关联的上市企业来淮南落户。”何留进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推行“集聚+共享”理念,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全市大数据产业发展,加快构建长三角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和存储、交易及应用服务中心。

标签:

责任编辑:liudan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