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亚洲研究院郑宇:打破“数据壁垒” 实现“行业共享”

2016-05-05 10:05 来源:数据观
浏览量: 收藏:0 分享

  近年来,郑宇和自己的研究团队一直致力于“城市空气质量检测系统(Urban Air)”的开发和研究,志在建立基于“城市计算”上的智慧城市。“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的‘4·19’讲话中提出‘建设网络强国的战略部署要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同步推进’。研发‘城市空气质量检测系统’就是实现‘网络强国’的具体举措之一。”郑宇说,除此之外,微软亚洲研究院携手贵阳市政府建立“块数据”实验室,发展大数据产业,目的就是为了让百姓的生活更美好。

  “城市计算”让生活更美好

  作为城市计算(Urban Computing)领域的先驱,郑宇阐释了“城市计算”的概念。这是一个以计算机科学为基础、融合了多个领域技术的新兴交叉学科,可以应用到城市规划、环境污染监测、车辆能源消耗、城市安全和紧急事件等城市管理的方方面面,让生活更加美好。

  城市与每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城市计算”正是利用计算机科学技术来解决身边最常见的问题。“城市就好比一个数据类型复杂、数据总量巨大且川流不息的数据时空。搜集、筛选、解读、计算这些数据,并以直观易懂的方式呈现给大众,能帮助城市管理决策者更好地规划和管理城市,也能为市民提供个性化的、方便的信息和服务。”郑宇说。

  微软亚洲研究院是微软公司在亚太地区设立的研究机构,从1998年建院至今,已有众多从微软亚洲研究院诞生的创新技术转移到了微软产品中。郑宇介绍道:“这些产品包括Office、Windows、Azure、Bing、Visual Studio、Xbox Kinect、Windows Phone,以及近年来以微软小冰、微软小娜、Skype Translator等为代表的人工智能产品,大家应该或多或少有所了解。”

  用大数据“读出”空气质量

  “我们正在研究的‘城市空气质量检测系统’项目,已实现对全国300多个城市的空气质量预测。”郑宇介绍,该系统对京津冀雾霾的预测精度可以达到75%,对成渝等地的预测精度更高。

  具体来说,该系统通过每个城市建设的空气质量监测站获取空气质量实时数据,结合历史数据以及气象、交通、道路结构等数据,输入建立的模型中,最终可精细化预测1至6小时的空气质量状况,并可预测未来24小时的空气质量状况。

  眼下,这项研究技术已经融入了从微软车库走出的“小鱼天气”应用。“打开手机客户端,每一位市民都能够在古典水墨中读诗词、知天气,还能得到全国2000多个城市准确的天气资讯、300多个城市的空气质量。此外,系统还能自动追踪个人的位置变化,温馨提示用户当前所处位置的PM2.5吸入量,各类服务很贴心。”郑宇说。

  形成“数据共享”良性循环

  郑宇参加过去年举办的首届数博会,并在论坛上介绍了多个实际可操作的大数据成功案例。“微软亚洲研究院最新的研究成果——多元数据的管理和融合,正契合了贵阳倡导的‘块数据’领域发展。因此,研究院很快和贵阳市政府联手建立了‘块数据实验室’,由微软提供技术支持,贵阳市政府提供政策、服务、数据源及成果试用场景等,并负责将科研成果转化成社会生产力。一年来,双方合作取得了不少突破,最新的研究成果预计将在即将举行的2016中国大数据产业峰会暨中国电子商务创新发展峰会上发布。”郑宇说。

  对于贵阳的大数据产业发展方向,郑宇建议一定要打破“数据壁垒”,实现“行业数据共享”。

  “只有打破行业之间的‘数据壁垒’,把不同行业的数据放在一起,才会产生集合效应。政府的积极协调和激励政策,将让参与数据共享的单位、行业更加了解其意义并从中收益。”郑宇解释道,从技术层面上来说,一个公共的共享平台建设,将方便各方的技术操作、数据传送;当各部门、各行业都接受、掌握了行业大数据的先进理念,就能在共享数据中尝到“甜头”,最终形成数据共享的良性循环,做大、做强贵阳的大数据产业。

标签:

责任编辑:admin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