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数字化」|稳、变、敏,特殊时期的数字化转型之路

2022-09-08 16:07 来源:IT东方会
浏览量: 收藏:0 分享

  数字化转型之难,难于上青天!回顾多年数字化征程,思索在数字化的黄金时代如何更好地出发,IT东方会联合人民邮电出版社特别策划了「我与数字化」征稿活动。

  

  希望让更多数字化的故事被看到,真正提升IT人在数字化转型中的核心地位。

  

  为了整个社会的数字化发展,我们需要呐喊,本期嘉宾来自高科技行业,让我们一起听听他与数字化的故事吧!

 图片

  沈旸

  

  现任联易融科技副总裁。在咨询、交付、IT管理和研发管理等领域有丰富的经验。

  

  曾任神州数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兼CIO,云基地负责人。主要负责数字化转型、云基地建设和技术运营、营销私域运营等工作,领导云基础架构、区块链、量子应用、智能运维、分布式数据库、开源ERP等领域的开发管理和交付工作。

  

  在加入神州数码之前,曾在SAP工作十年,在SAP美国担任咨询技术架构师,领导数据分析,EPM(企业绩效管理)和GRC(治理,风险与合规)领域的国际专业服务团队。曾为150多家世界500强客户提供过数字化转型咨询服务。

  

  稳、变、敏,

  

  特殊时期的数字化转型之路

  

  如果回到2017年,北京的电动汽车牌照还不需要排队,你会果断购买电动车么?

  

  电动车的加速性能、低噪音和智能化能力非常有吸引力,并且代表着未来的趋势。但是在当时电动车的续航能力、充电便利性等还存在很多问题。因此,消费者在购车时会陷入纠结之中。

  

  今天,对于很多非互联网领域的大型企业来说,数字化转型也会面临类似的纠结。

  

  #01

  

  从谷歌趋势指数图上可以看出,“数字化转型”这个概念在国外是从2015年开始流行起来的。

  

  2015年也是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大力发展的时期。从这一年开始,几个云计算公司的股价走势开始大幅超越传统软件和服务公司。传统大型商业软件套件的技术体系的体验被各类云和SaaS超越,各个细分模块都出现了很多创新的供应商,层出不穷的新技术名词让大家眼花缭乱。新的技术体系和产品处于百花齐放的状态,完整的解决方案供应商或者多产品的连接体系还不完善。同时,互联网公司动不动几千上万人的大规模投入,也让传统企业难以追随。

  

  今天就来探讨一下SaaS、定制化和私有部署商业套件的选择问题。

  

  在过去,ERP体系能够很好地对大型企业的业务逻辑进行描述和指导,一个企业的业务逻辑越接近最优化和规模化,ERP体系的运转效率就越高。

  

  在一些规模化的板块中,例如供应链、大型生产制造、财务体系里,传统成熟商业套件或者自建的大型应用已经很好地为企业提供数字化的支撑了,其沉淀了一个企业的核心经营管理逻辑。企业自身的技术团队也与这套体系磨合得很好。

  

  这个体系对应着数字化体系的“稳”(可以用大象来形容)。

  

  商业套件定期升级保持技术的迭代,开发成本和管理成本都比较低。

  

  但是最近10年,各类企业对ERP的精准模拟的方式有些力不从心。外界环境变化太快,企业很难让自己的业务逻辑长期保持在最优化和规模化的区间。即使是互联网企业,由于技术迭代更新速度快,一些头部企业也很难用传统计划的方式让自己保持住竞争力。业务的优化迭代、固化、扩大规模这样的周期太长了,很多企业可能还没走完一个完整的周期,业务就开始转型了。

  

  在这个特殊的窗口期,传统企业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开展数字化转型工作?

  

  #02

  

  与美国相比,中国的SaaS发展可能落后10年以上。

  

  美国的Salesforce、Adobe市值都超过2000亿美元,美国前50名的SaaS公司平均市值超过200亿美元。而中国的SaaS公司上市的还不多,营收过亿的SaaS公司也只不过几十个。不过,目前几乎在每个领域,都能找到有特色的SaaS产品和创新的中国公司。我们的一个开放项目收集了1000多个SaaS产品。SaaS的优势是上手快,针对新的场景专门设计,用户体验相对也更好。目前国内的SaaS公司都在扩张期,所以定价也都比较合理。

  

  很多企业的业务部门,或者非技术的职能体系,也开始使用各种专类SaaS软件来开展自己的数字化转型项目。上线时间从几天到几个月不等,跟传统的大型软件相比,可以节省很多人力和时间成本。

  

  在传统软件中,由于需求复杂、开发周期长,经常在项目过程中或者结束后,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调整导致项目后期的推广和运营困难。而SaaS软件的产品定位和功能边界比较清晰,需求对接、系统开发和运营推广的效率都会比传统软件高。使用SaaS产品的项目,试错成本也更低。

  

  SaaS模式可以成为数字化转型中的“敏”(可以用蜂鸟来形容)。

  

  在Atlassian的应用商店,有超过1000款第三方产品,在Salesforce的AppExchange应用商店,有超过4000个解决方案,并且这些产品互相之间都有非常好的整合方案。

  

  很多SaaS的平台上都具备了PaaS的功能,方便客户灵活进行二次开发。跟Salesforce之类的SaaS巨头项目比,目前国内大部分SaaS软件还停留在单品阶段。国内具有完整生态的SaaS,可能是企业微信、阿里钉钉、字节飞书的平台。但是它们与其他的SaaS的连接和整合,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即使是企业微信、阿里钉钉、字节飞书,也不是所有的数据都能很方便地回传到企业内部的其他系统。

  

  不同的SaaS的数据和应用之间的对接和信任,是目前的一个难题。

  

  跟国外相比,中国的软件定制化比例非常高,即使是同一个行业,不同的公司都有非常不同的管理需求。这个区别可能与国内当前的企业组织结构有关。国外的公司发展时间较长,大部分上市企业已经没有单一的大股东,企业的管理层很多也都是受过MBA训练的职业经理人,员工和管理者的流动性也较大,独特的管理风格很容易被稀释。

  

  另外,很多行业有非常强的行业规范制度,同一个行业的企业在管理行为上差别不大,这样就诞生了很多行业的SaaS解决方案。

  

  相比较而言,中国的现代化企业发展历史还不长,大多数企业受创始团队的影响很深,每个企业都有非常独特的文化和管理风格。再加上中国过去几十年经济发展迅速,各行各业都有层出不穷的机会,企业也在不停地探索新的机遇和赛道。这就导致了企业管理过程中,通用的解决方案经常满足不了企业要求的情况。这时候无论是过去的OA系统、BPM软件,还是现在非常火的低代码平台、RPA工具、开源开发框架、Serverless等,都在为企业的定制化开发提供较低成本的平台。

  

  这个环节对应着数字化建设中的“变”(可以用变色龙来形容)。

  

  #03

  

  在技术上,要时刻关注定制化项目依赖的技术生态的变化。如果判断这个方向的技术生态环境在恶化,需要及时迁移到新的技术平台中。

  

  在过去的经验中,“敏”“变”“稳”三个部分也经常出现重叠或者转变。

  

  例如,一个原来用得很不错的SaaS公司平台,如果出现公司倒闭、突然提价等突发情况,企业需要迅速把这个SaaS平台的场景数据迁移到内部的系统或者其他的SaaS平台。很多定制化项目需求急、工期短、参与的组织体系复杂,开发的软件很多时候只是能满足基本的功能点。对于定制化的开发,不能开发结束后就置之不理,需要定期进行业务和技术的梳理。

  

  在业务上,拆解其中的功能点,把合适的功能点重新拆分到稳态或者敏态的系统中。大型的商业套件如果不再是一个厂商的战略产品,往往还会有5~10年的维护期。维护期过后,商业套件的社区和人才生态将难以持续,因此,企业需要在维护期内找到也许不那么完美但是折衷的解决方案。

  

  在系统转变的过程中,数据的对接和备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某个系统不可用的时候,在其他地方保留的数据是否能够帮助企业恢复关键业务所需的流程体系?系统之间的ESB(企业数据总线)和跨云的分布式数据库体系可以帮助企业数据资产进行合理的分布,避免出现数据孤岛和被“卡脖子”的窘迫。

  

  想要联系作者或咨询更多投稿详情请联系:

  

  运营小助理:Annie

  

  手机:13162012071‬(微信同号)


标签:

责任编辑:liudan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