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国:银行不向数字化转型,恐被历史淘汰

2019-08-05 18:10 来源:CIO信息主管D1net
浏览量: 收藏:0 分享

  马云曾放出豪言:“如果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面对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行业的冲击,银行究竟要如何布局金融科技,实现转型升级?

  在2019北京部委央企及大型企业CIO大会上,国家互联网数据中心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理事长杨志国发表了主题演讲。他指出:“金融科技实际上就是银行的数字化转型,科技要为金融服务,金融也需要科技的支持。如果不能抓住机遇,顺着时代潮流进行变革,传统银行就会被历史淘汰。”

  新时代,银行的新挑战

  杨志国认为,面对金融科技浪潮,当下传统银行的数字化转型尚存在四大矛盾点:

  1、风险 vs 体验

  银行必须要确保数据的唯一性、可靠性、可用性,而不只是便宜好用就行。这意味着银行既需要防控风险,又要维持客户体验。

  2、封闭 vs 开放

  传统银行的IT系统是封闭且标准化的,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客户不再满足传统的银行服务。针对个性化的需求,银行的系统需要更加开放。

  3、稳健vs敏捷

  传统银行是以稳健为原则,要考虑的是交易的安全性、业务的延续性,特别是国有大型银行,来不得半点不稳定。而敏捷则要围绕用户需求的快速迭代、反复试错,必然会产生风险。

  4、从严vs包容

  相比互联网服务,老百姓对于银行是零容忍的,不能因为网络中断导致取不到款或转不了帐的情况。因此银行安全生产必须要从严,所有的业务都不能犯错,这也造成数字化转型的内部矛盾。

  除了来自内部的挑战,银行还面临外部的竞争。各种新兴金融业务的出现,对于传统银行带来新的竞争压力。比如澳洲的ING银行不设立线下网点,通过线上交易实现快速扩张,其增长速度已远远超过传统银行。国内的网上银行同样发展迅速,银保监会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末,中国总计有银行业金融机构4588家。而在监管格局方面,中国采用的是一委一行二会模式,监管非常严格,加大了银行业务创新的难度。

  新技术赋能银行

  杨志国引用了金融稳定理事会对金融科技的定义:“金融科技是由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前沿技术带动,对金融市场以及金融服务业务供给产生重大影响的新兴业务模式、新技术应用、新产品服务等。”

  杨志国指出,纵观整个银行发展史,正是一部与时俱进的技术创新变革史。

  “数字银行1.0阶段可以追溯到1974年,当时中国银行引进第一套理光-8型计算机,揭开了中国金融信息化发展的序幕。从1974年到1989年,是金融机构信息化发展的萌芽期。2.0阶段是在1990-2010年,信息技术与金融的合作更加深入,网上银行、移动支付等开始起步。到目前的3.0阶段,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前沿技术,在理财、支付、融资、平台建设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金融科技并不是一个新事物,在世界上有金融和科技之后,就出现了科技在金融上的应用。” 杨志国说,“现今的金融科技是漫长金融科技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信息技术与金融的融合更加紧密。”

  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在银行的应用

  在现场,杨志国分享了国内外银行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区块链上的应用:汇丰银行通过人工智能监测洗钱、欺诈、恐怖融资等问题;摩根大通已经使用无形的机器人来执行交易;瑞士银行采用亚马逊的数字助理Alexa负责客户服务……

  人工智能在银行的应用可分为几个方面。首先,银行可利用聊天机器人和语音机器人与客户进行互动,在员工人工参与之前就解决问题。并根据每位客户的详细资料提供个性化的沟通和决策,还可以使用客户分析和算法来评估风险和精准报价。

  另外,银行的一些“低价值流程”也可交给AI来处理,由计算机进行文件扫描和解析,并由AI来作出一些决策。AI还可以发现交易中可能存在的欺诈和洗钱行为的异常情况或模式。通过对数据进行筛选,以找到提示风险或投资机会的交易模式。

  借助大数据技术可以打造全流程数字化风险管理体系,从新客户拓展、申请与审批等、客户管理、催收与收回等一系列流程都实现自动化,防范风险、提高体验。

  除了风险管理,大数据在客户营销、数据挖掘分析等方面帮助银行提高运营效率,减少人力投入,降低决策失误。其中,客户营销是大数据非常重要的一大应用场景。传统客户生命周期管理从单一产品的角度出发,而利用大数据可以实现客户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为客户画像进行精准营销。 借助数据挖掘分析,则能了解“数据发生了什么?”、“为什么而发生”、“未来将发生什么”等,从数据中提炼业务洞察,产出业务决策。

  杨志国也十分看好区块链的市场前景,他指出,区块链在银行的应用包括身份识别、跨行转账、贸易金融三个方面,会是银行下一步的重点发展方向。

标签:

责任编辑:bozhihua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