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人工智能行业的优质标的

2019-11-01 16:07 来源:招商银行
浏览量: 收藏:0 分享

  摘要:

  工智能技术通用性强,可以广泛应用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当前安防、金融、教育、医疗、自动驾驶、交通、消费品、工业生产是主要应用领域。某个人工智能下游应用领域的IT化程度越高、试错成本越低,则其近几年可达的市场规模将越大。根据此原则进行判断,下游领域近几年的市场规模将是安防>金融>消费品>教育>交通>工业生产>医疗=自动驾驶。根据国务院的《新一代人工智能规划》,到2030年,下游核心产业规模将达万亿元。

  正文:

  ■ 人工智能下游场景多样,市场空间达万亿元。  人工智能技术通用性强,可以广泛应用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当前安防、金融、教育、医疗、自动驾驶、交通、消费品、工业生产是主要应用领域。根据国务院的《新一代人工智能规划》,到2030年,下游核心产业规模将达万亿元。

  ■ 下游应用领域的近年市场规模可以从IT化程度、试错成本两个维度进行判断。  某个人工智能下游应用领

  1.人工智能下游:场景多样化、长期空间巨大

  人工智能产业链可以分为上中下游,我们在上篇报告里重点分析了上中游的行业发展情况、竞争格局以及重点企业的经营特点,本篇报告我们将重点分析产业链下游的发展情况。

  人工智能产业链下游指的是将人工智能技术在各个行业中实际应用的企业,这些企业将技术和场景结合并落地,既需要一定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能力又需要在相应行业的经验和实施能力,当前人工智能应用落地比较多的下游行业包括安防、金融、教育、医疗、自动驾驶、交运、消费品、工业生产等。

  1.1人工智能下游应用场景丰富多样,横跨众多领域应用

  从图1中我们不难发现,相比产业链的中上游,下游的应用场景明显丰富很多,横跨了从TO G、TO B到TO C的多个领域。

  我们在图中列出的重点下游应用场景有八个,然而实际的场景远远不止,比如政务、司法、快递、零售、电力、智能穿戴、社交等也都是当前正在快速发展和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并落地的领域,为了便于简化,都包含在其他类里。

  图1:人工智能产业链下游

image.png

  丰富的应用场景充分体现了人工智能技术基础性的特点,其未来将长期在各方面逐步改变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对人类社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1.2下游是人工智能落地主力军,远期市场达万亿元

  人工智能下游产业的市场空间,理论上应当分别计算各个子行业的空间进行加总。但由于下游牵涉到的行业非常多,同时这些子行业也都在快速发展中,对其空间的估算结果往往是定性和数量级的估算,我们认为更有意义的是从宏观角度,定性的把握行业的发展趋势。

  我们采用2017年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数据,来对未来人工智能产业的下游空间进行估算。根据规划,到2030年,我国的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将达到1万亿元,而相关产业规模将达到10万亿元,本文定义的产业链下游更接近于发展规划所称的核心产业。

  同时我们也针对下游的各主要子行业进行了市场空间大致的估算,进行加总后和《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数据基本吻合。

  相比上中游而言,虽然技术水平要求不高,但由于下游是人工智能落地主力军,总体市场规模要更大。

  图2:人工智能下游未来空间估算(亿元)

image.png

  1.3人工智能下游应用领域近年可达的市场规模可以从IT化程度以及试错成本两个维度进行判断

  面对纷繁复杂的下游应用领域,我们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进行行业的选择和判断,然而这是十分困难的。一方面所有的下游领域从业者都自称AI技术对行业影响巨大,能大幅提升效率,改变行业的面貌;另一方面如果从中长期来看,这些提升和变化确实存在较大可行性。

  然而通过对具体子行业的深入分析及实地调研后,我们发现,不同应用领域AI技术实际推进的速度差别较大,经营状况和业务模式也各有特点。

  进一步研究我们发现,经营状况和业务模式的差异更多是由各子行业本身的行业特性所决定,只能具体行业具体分析,但是AI技术在行业内实际推进的速度则具备一定的共性和规律性,我们可以通过  IT化程度  和  试错成本  这两个维度对未来的推进速度进行前瞻性的判断:

  ■ IT化程度:指的是该领域内的主要应用场景中,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之前,已经实现了基础的IT化和自动化。这个维度之所以很重要,是因为当前主流的人工智能技术均发源于计算机科学,其理论的研究、技术的实现、工程的落地均离不开大量IT设施以及系统的支撑。不同领域的IT化程度差别很大,比如在金融领域,现有系统的IT化程度已经很高,大量的业务交易可以线上实现,存量的IT系统非常复杂完善,那么无论是人脸识别还是自动化交易,只要在现有IT系统中加入最新训练的算法,匹配相应的场景,就能迅速实现其功能;而在医疗领域,现有的治疗模式还是以医生和病人的一对一方式为主,不同医院之间的基础IT数据都尚未打通,IT化程度非常有限,如果需要将AI技术运用到相应领域需要进行系统建设的难度和工作量非常大。

  ■ 试错成本:指的是该领域的主要场景中,利用AI技术改变原有模式的风险,也即AI技术如果搞错了,是否会有很大的影响或者后果。如在安防领域,试错的成本就相对较低,本身传统的安防就不具备自动识别犯罪分子的功能,如果有遗漏并不会造成损失,最坏情况下将正常人识别成犯罪分子,也可以通过人工识别或者实际验证得到修正。而在某些领域比如L4级别的自动驾驶,试错成本就非常高,一旦系统出现问题可能导致事故和人员伤亡。

  总到来说,IT化程度越高、试错成本越低,某领域的推进速度则越快,而越快的推进速度则代表了近年可达的市场规模越大。

  图3代表的是我们对主要AI下游领域IT化程度、试错成本这两个维度的判断分析:

  图3:不同AI下游领域的IT化程度、试错成本

image.png

  通过该图我们可以分析得到主要AI下游领域近年可达的市场规模,安防>金融>消费品>教育>交通>工业生产>医疗=自动驾驶。

  下游领域的选择应将近年市场规模和行业特点综合来看,我们上面已经总结出判断近年市场规模的系统性方法,接下来将对各子行业的特点及其和AI结合的情况具体进行分析,限于篇幅,将主要聚焦在安防、金融、教育、交通、医疗这五个关注度较高的下游领域。

  2.智能安防市场空间达千亿,产品类公司中的龙头企业将是核心玩家

  随着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快速发展,近年安防成为了AI技术运用最多最快的领域之一,智能安防也成为了人工智能下游行业中最炙手可热的应用方向,而这也和我们之前对于行业发展速度的判断是一致的。

  2.1 国内安防市场空间达万亿元,产品类公司具备规模效应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视频监控技术的发展,硬件成本的降低,平安城市、智慧城市、雪亮工程的不断推进,安防行业在过去几年取得了飞速发展。据中安网以及HIS统计,2011-2017年中国安防市场规模CAGR高达14.5%,高于全球市场(+8.5%),其中政府、大企业客户贡献最大,民用市场较小。

  未来随着监控成本的不断下降,智能化的不断增强,政府端的安防工程仍将稳步推进,而商业端、民用端的需求会快速增加,国内安防市场仍将保持10%以上的较快增速。据IHS预测,2019年全球安防市场规模将达到3000亿美元,增速达8%;据中安网预测,2019年中国安防市场规模将达到8700亿元,增速将达15%。

  图4:全球安防行业总产值

image.png

  图5:中国安防行业总产值

image.png

  安防市场的结构占比来看,安防工程占比最高,中安网的数据表明,2017年中国安防行业产值分布中,安防工程占比为62%,安防产品占比为30%,服务及其他占比为8%。

  图6:2017年中国安防行业产值分布

image.png

  尽管安防工程的占比最高,但是由于工程类实施具备很强的地域性特点,市场天然分散,每个地区工程服务商都有一定生存空间,因此该领域的集中度一直很低。中安网的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范围内的安防工程类生厂商数目达到14000个,并且逐年增加达到了2018年的16000个。

  相比而言,安防产品类企业则具备较强的规模化效应,因此近年的市场集中度在不断提升。中安网的数据显示,全国范围内的安防产品类企业数量已经由2014年的接近10000个逐年递减到2018年的4000个。

  图7:安防产品、安防工程类企业数量(个)

image.png

  2.2 AI技术大幅拓展安防的价值,渗透率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历史上,安防行业经历了从模拟化到数字化、低精度到高清晰、单机部署到网络化的发展过程,而AI技术尤其是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发展使得安防行业从“看的到看的清”进化成“看的懂”,进入智能化发展的新阶段,将安防的应用领域和应用价值大幅度拓展。在传统的公安领域,AI已经助力安防实现自动发现嫌疑犯等高价值应用,而在很多新兴领域,视频识别技术也可大大拓展安防的使用价值。

  表 1:AI监控在各领域的应用

image.png

  由于AI技术在安防的多个应用领域都能产生较大价值,从2017年开始,AI产品在安防产品厂商中的销售占比迅速提升,但是当前的渗透率仍然有限,未来还有较大提升空间。艾瑞咨询的数据表明,安防前端产品的营收占比从2017年的5%提升到2018年的10%;后端产品的营收占比从17%提升到28%。

  图8:AI产品在安防前端营收占比

image.png

  图9:AI产品在安防后端营收占比

image.png

  随着安防产品的AI渗透率的不断提升,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的智能安防软硬件市场依然将保持较快增速。据艾瑞咨询预测,国内智能安防2018 年的市场规模达 135 亿元,预计 2019 年市场仍将保持高增速,到 2020 年市场规模可达到 453 亿,长期而言,若安防产品中的AI渗透率能达到30%,智能安防的市场规模将达千亿元。

  图10:国内智能安防软硬件市场规模

image.png

  2.3 安防产品类龙头企业优先受益于AI技术,强者愈强

  如前文所述,安防工程子行业规模虽然明显较大,但该领域市场集中度提高难度较大,因此这类企业在安防智能化的浪潮中属于被动参与者。

  安防产品类企业虽然行业占比较低,但是技术门槛高,是实现安防智能化的关键,同时其集中度也在近年不断提升,行业小企业迅速出清,因此是安防智能化浪潮中的主导力量。

  而在中大型企业中,龙头企业的优势则更为明显,通过分析近年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安防龙头的业务增速远远快于行业平均增速,同时大幅也快于行业内其他中大型企业。2008——2018年,龙头企业海康、大华的营收复合增速达到41%,远大于15%的行业平均增速,也大幅高于行业内其他上市公司平均25%的增速。同时IHS的数据显示,这两家企业的合计全球市占率也由2012年的12.3%增加到2018年的37.4%。可以说双寡头垄断的格局已经形成。

  图11:08——18年海康、大华营收变化(亿元)

image.png

  图12:海康、大华全球市占率变化

image.png

  过去安防产品的龙头企业之所以快速发展,是因为其具备较强的技术研发优势和产品整合能力,进而构筑了研发、成本、渠道、产品溢价等全方位的优势和壁垒;AI时代到来后,智能化的需求和应用将给行业龙头构筑更高的壁垒,具体包括:

  ■ 研发优势进一步扩大:为了顺应AI时代的安防趋势,海康和大华均加大了研发投入。根据2018年年报的数据,海康和大华的研发人员总数分别为1.6万和8千, 而第二梯队企业的研发人员总数一般在几百的量级;海康和大华的研发费用分别为44.8亿元和22.8亿元,而第二梯队企业的研发费用一般仅在亿元量级。同时海康和大华均成立了高规格的AI研究院,与ADI、TI等全球顶尖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打造自己的安防AI核心竞争力。未来随着AI技术在安防领域的渗透率不断提升,龙头企业的技术优势将进一步扩大。

  ■ 成本优势进一步增强:AI时代安防领域的一个重要增量是AI芯片的迅速增加,在这个领域海康和大华均开始提前布局,着手进行自研芯片的开发。安防领域的AI芯片技术难度适中,属于特定领域的芯片,和国内AI芯片行业当前的发展水平契合度较高,刚好属于龙头企业可以自研而中小企业很难进入的领域。未来随着自研芯片使用比例的不断扩大,龙头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成本优势将进一步凸显。

  ■ 数据优势开始显现:安防类AI产品的算法也需要的大量的数据进行训练,当前行业内龙头企业的市占率很高,对数据的占有也具备绝对的优势,拥有各个行业、各个应用场景的海量数据以及使用经验。这些数据能助力龙头企业根据不同的行业和应用场景,训练出多个精确定制化的算法,已取得更好的智能监控效果。

  表 2:龙头公司2018年研发投入情况

image.png

  展望未来,人工智能将给安防领域带来更多的增量和变数,而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安防产品类领域,其中的龙头公司海康威视和大华股份已经积极布局进行AI时代的转型。展望未来,他们相对行业内其他公司的领先优势将进一步加深,有望占据AI安防时代的先机,不断扩大自己的业务规模和市占率。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在传统安防企业中,海康和大华的竞争优势非常明显,但是现在行业逐步有新的玩家开始进入,比如华为和阿里就在大力进入AI+安防的领域。以华为为例,近年华为安防已经从三级部门提升至二级部门,成为公司重要发展战略。2017年聚焦投入安防,2018年发布软件定义摄像头架构,2019年进一步提出“2+4+N”战略。华为的优势在于其强大的研发实力以及安防AI芯片的龙头地位。对于AI安防领域的竞争态势,我们也需要密切跟踪这些新进企业的经营状况。

  3.智慧金融市场空间大,落地场景多,参与企业多元化

  人工智能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速度也很快,盖因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已成为金融行业的核心支柱力量。根据IDC的预测,到2020年,银行、保险、证券这三大金融核心领域的IT市场规模将达到2500亿元,而其中银行IT的市场规模就达到接近2000亿元。

  图13:银行IT市场规模预测(亿元)

image.png

  图14:保险IT市场规模预测(亿元)

image.png

  图15:金融IT市场规模(银行、保险、证券)

image.png

  近年来金融行业正在运用AI技术不断向智慧金融转型,我们预期未来AI技术在金融科技领域的渗透率将能达到40%以上。

  3.1 智慧金融落地场景多样化、赋能动力充足

  智慧金融近年来发展迅速,应用场景丰富而多样,典型的如智慧网点、智能客服、智能信贷、智能合控、智能投顾、智能投研、智能保险等。在这些场景下金融行业可以通过AI技术提升效率和竞争力,赋能效果显著,以下做具体介绍。

  智慧网点:  网点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服务场所和品牌形象的代表,随着网络渠道的发展,银行不能简单裁撤网点以节省成本,而是需要进行网点变革,通过以客户为中心,建设轻型化、特色化、社区化的新型网点,以实现用更低成本对客户进行更好的服务。新型网点人员少面积小,为了实现对客户的有效服务,只有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手段,才能实现小面积少人员快速实现对客户的有效服务。

  因此智慧网点应运而生,图16列举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智慧网点的典型应用,这些应用能大幅提升效能和客户体验。

  图16:人工智能技术在智慧网点的应用

image.png

  智能客服:  金融业的服务属性决定了其具有大量客户沟通运营的需求,银行业尤其突出。客服作为企业与用户沟通的直接出口,需要兼具专业解答能力、营销能力与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当前,客服行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高素质客服短缺且成本较高,而智能客服在成本、效率上具备明显优势。

  智能客服除了可以模拟客服人员和客户进行沟通外,还可通过语音识别、大数据挖掘技术对银行海量的通话记录进行智能分析上,挖掘分析有价值的信息,为服务与营销提供数据与决策支持,对客户的运营也能有明显的提升作用。

  智能合控(合规与风控):  反欺诈反洗钱一直是商业银行和监管部门面临的核心问题,因此产生了合规与风控的需求。人工智能技术近年来在这些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与传统的被动式监管相比,AI和大数据分析技术的结合能够实现对海量数据的实时挖掘,主动发现、智能监控。

  图17:智能合控流程示意

image.png

  2017年人民银行成立了金融科技委员会,将强化监管科技应用实践,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丰富金融监管手段,提升跨行业、跨市场交叉性金融风险的甄别、防范和化解能力,这也为智能合控的发展带来了更多机遇。

  智能信贷:  信贷管理是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智能信贷能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实现线上信贷业务的全流程优化和监控,提升风控能力和运营效率,降低成本。

  精准信用画像和信贷审批自动化是经营效率提升的主要环节。深度学习算法可利用大数据为用户建立信用画像,从而更加前瞻性地反映申请者的信用状况,快速形成对潜在客户的风险评估。智能化的决策引擎则利用风险评估数据对借贷形成审批、额度、定价等的判断,可从贷前、贷中和贷后的各个环节实现信贷业务精细化以及自动化运作。

  图18:智能信贷流程示意

image.png

  智能投顾:  智能投顾是人工智能技术在财富管理领域的应用,它通过一系列智能算法综合评估用户的风险偏好、投资目标、财务状况等基本信息,并结合现代投资组合理论为用户提供自动化、个性化的理财方案。

  智能投顾的核心环节包括:用户画像、大类资产配置(投资标的选择)、投资组合构建和动态优化等。

  智能投顾相比人工服务具有专业高效、降低门槛、客观中立等优势。

  ■ 专业高效:相比于传统投顾,智能投顾更高效。在用户端,智能投顾通过问卷或互联网上的留存数据进行用户的投资画像,快速针对客户的基本信息、风险偏好和投资目标等进行综合评估,在资产端平台自动进行分析和产品匹配,生成投资组合建议。

  ■ 降低门槛:传统投顾主要针对高净值客户,覆盖范围有限,服务成本高,起步资金门槛在50——100万元,高端服务需要千万元级别的资金。而智能投顾则依靠技术优势,有效节省了人力成本,从而大大降低了服务门槛,可有效覆盖中产及以下的普通投资者。

  ■ 客观中立:传统投顾完全依赖投资顾问个人的能力和品行,如何保障投资顾问的道德操守,避免人性的贪婪和恐惧,是重要挑战。而智能投顾通过计算机的大量参与,可有效避免很多人为因素的干扰。

  根据艾瑞咨询的预测,到2020年,中国智能投顾市场将达1884亿元。

  图19:中国智能投顾市场规模(亿元)

image.png

  图20:智能投顾系统示意

image.png

  智能投研:  指利用机器学习、知识图谱等技术,将数据、信息和决策进行智能整合,实现数据之间的智能化关联,自动化地完成信息的收集、清洗、分析和决策等工作。它能提高投研者的工作效率和投资能力。

  和人工投研相比,智能投研自动化程度高,能自动从行业新闻、公司新闻、招股书、年报、公告、行业研究报告等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数据中批量自动抽取重要信息,并建立知识图谱,实现数据搜集、事件分析、舆情影响、行行业趋势分析的一站式服务,具有高效、客观的优势。

  图21:智能投研流程示意

image.png

  智能保险:  保险也是对数字和科技要求很高的行业,当前面临互联网的巨大挑战,客户对险种功能和理赔效率的需求在不断提升,对公司的精算风控也提出更高要求。人工智能技术可以从售前、承保、理赔、售后等多个环节提升运营效率,优化定价,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产品推送。

  以车险理赔为例,通过运用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技术,可以实现智能理赔,克服欺诈骗保、理赔时间长等问题。据艾瑞咨询统计,智能理赔可以带来40%以上的运营效能提升,将理赔时效从3天缩短至30分钟。

  图22:车险智能理赔示意

image.png

  3.2四大类公司是行业主要参与者,不同维度各具特点

  智慧金融领域的主要参与者包括金融机构、金融科技公司、互联网公司、人工智能公司。

  其中金融机构指的是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核心领域的大型金融企业及其子公司如平安科技;金融科技公司指的是长期进行某一特定金融领域信息化工作的公司,典型的如恒生电子、同花顺、万得等;互联网公司指的是大家熟知的BATJ互联网巨头及从其衍生的一些金融服务公司如蚂蚁金服、微众等;人工智能技术公司指的是近年成立的,掌握最前沿人工智能技术的公司。

  这几类公司各具特点和竞争优势,可以从客户和数据、技术创新能力、业务理解能力、行业经营能力这几个维度来分析:

  ■   客户和数据:  金融机构以及互联网公司最具优势,其中金融机构拥有最大而全的金融客户以及数据,互联网公司拥有最大的C段客户基础。部分金融科技公司如同花顺也在自己的细分领域拥有大量数据,而绝大部分人工智能技术公司在客户数据上十分缺乏。

  ■ 技术创新能力:人工智能技术公司和互联网公司具备相对优势,其中人工智能技术公司在AI核心领域的研发应用能力最强,而互联网公司则具备极强的用户体验、产品设计以及综合运营能力。金融科技公司的优势特定细分领域的IT开发能力丰富,金融机构的优势在对金融业务场景理解深刻,相比前两者的核心技术能力均略有差距。

  ■ 业务理解能力:金融机构的理解毫无疑问是最深刻的,金融科技公司对自己熟悉的特定领域有较深刻的认识,互联网公司通过前期的尝试也对金融业务有一定的理解,而人工智能技术公司起步晚,理解最薄弱。

  ■ 行业经营能力:金融机构的牌照最为齐全,金融科技公司和互联网公司都具备少量金融牌照,而人工智能技术公司的牌照最为缺乏。

  表 3:四大类公司及其不同维度的能力优势

image.png

  3.3 不同类型公司在不同场景具备竞争优势

  如前文所述,智慧金融的主要参与者各自具备不同维度的特点,同时智慧金融的应用场景也非常多元化,这些多元化的场景所需要的核心能力各不相同,因此这些参与者和场景存在关联关系,不同类型的参与者适合进行不同类型场景的建设:

  ■ 智慧网点适合金融机构和人工智能技术公司参与,因为该场景非常具体,需要金融机构提供场地,人工智能公司提供技术,相互结合 。

  ■ 智能客服的主要优势参与方是人工智能技术公司,主要的原因是该场景技术要求高,技术普适性广,可快速复用,适合技术领先公司参与。

  ■ 智能信贷则是金融机构、互联网企业各具优势。金融企业的优势在业务经验丰富、金融数据全面、IT流程成熟稳定,可以基于现有系统,制定符合金融规律的智能信贷模型,高效运行。互联网企业的优势在于海量的客户及部分非金融信息,如腾讯、阿里具备海量到社交和电商信息,他们可以利用这些信息及其先进的大数据处理能力,实现长尾客户的智能信贷,获得下沉市场并向中小金融机构赋能。

  ■ 智能合控的优势企业是人工智能公司,主要是因为这项业务技术要求高,既非金融机构的盈利点,同时监管部门也有需求,因此第三方人工智能公司作为中立的技术提供者有优势。

  ■ 智能投顾的优势参与者是金融机构和金融科技公司,投顾是对金融专业能力要求很高的行业,金融机构是该领域的翘楚,将AI技术应用后可以大幅提升效能;而部分投资领域的金融科技公司如同花顺、雪球通过长年积累,掌握大量客户信息、交易数据,也具备智能投顾的基础。

  ■ 智能投研适合金融科技和人工智能企业参与,因为该领域对数据和技术要求都很高。部分金融科技企业如同花顺、万得具备数据和IT运营能力;部分新型企业如文因互联、萝卜投研则具备技术优势,可将数据更好整合分析。

  ■ 智能保险的优势企业也是金融机构和互联网公司,保险龙头机构的数据规模大,行业经验丰富,互联网公司则具备更广泛的客户基础和更灵活的应用场景。

  表 4:不同类型智慧金融公司和场景的契合情况

image.png

  根据上述的分析,我们在表5整理了国内主要的智慧金融参与企业,并对其优势领域进行归类。

  表 5:主要智慧金融企业

  (请查阅PDF版本报告,如需全文请联系招商银行研究院研究管理团队。)

  4.智慧教育市场空间巨大,高价值客户是关键

  和安防领域不同,教育领域虽然试错成本也较低,但过去IT化程度也低,造成其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比安防领域要大,突出表现在高价值客户的获客成本高和留存率低。但是试错成本低,行业空间大给智慧教育类公司带来的好处是只要产品过硬,舍得投入营销费用,往往能获得营收的快速增长。

  4.1 智慧教育中长期市场空间达千亿元,当前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

  教育行业是一个六万亿的市场,因此智慧教育的发展空间很大,根据艾瑞咨询的预测,到2022年,国内智慧教育的市场空间将达到1724亿元。虽然实际的市场发展未必如其预期的这么迅速,但中长期而言,该领域将达到千亿规模基本是行业的共识。

  图23:中国智慧教育市场空间预测(亿元)

image.png

  虽然人工智能技术和教育结合的时间并不长,但是当前的智慧教育已经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多个细分领域在快速增长,主要包括自适应教育、智能工具、AI外语培训等。

  自适应教育因材施教,国外发展较成熟,国内处于快速发展期

  自适应教育指的是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大数据分析,自动分析学生的知识掌握阶段和性格特点,自动调整学生的学习路径,以帮助学生达到更有效的学习效果、获得更好的体验。

  图24:自适应教育流程示意

image.png

  自适应教育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定位到每位学生的知识漏洞,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最适合他自己的下一步学习内容和活动,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课程难度过高或过低时,课程的难易程度都可以自动调整。老师也可以根据系统提供的学习状态评估报告来分析每个学生的知识空白,并即时调整学习进度,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教学。所以从理论上说,自适应学习是解决在线教育的“因材施教”问题的潜在可行方案之一,内容、数据与技术是支撑自适应学习系统开发的关键。

  自适应教育在国外发展较早,相对成熟,国外逐步涌现出了Knewton、DreamBox等教育科技明星公司,根据亿欧咨询的数据,Knewton已经成为美国排名第一的AI+教育公司。

  自适应教育之所以在国外得到较快发展,是因为其在教育实践中体现出了明显效用, Knewton的实测数据表明,自适应教育相比传统教育能产生较大的差异性提升。

  表 6:Knewton自适应研究样本

image.png

  表 7:Knewton自适应研究结果

image.png

  紧随国外发展,国内近年的自适应教育热度明显提升,好未来、新东方、乂学等教育公司均陆续推出自适应学习产品。

  以乂学教育为例,据公开资料显示,成立四年来,其下属的松鼠AI已经累积学生数据近200万,在全国20多个省300多个城市签署了1800多家合作学校,同时其营收从2015年的800万元增加到2018年的10亿元,每年都保持400%的速度增长。

  图25:乂学教育营收快速增长

image.png

  展望未来,国内的自适应教育行业具备巨大的发展潜力。

  智能工具类企业具备入口优势,用户规模巨大

  教育行业的智能工具类企业指的是利用AI技术,为老师和学生提供智能化工具服务的公司,当前的核心应用包括拍照搜题以及智能批改:

  ■ 拍照搜题指的是上传题目照片,然后系统通过图像识别、模式匹配等方法自动定位到题料库中的题目,将解题方法反馈的过程。

  ■ 智能批改指的是上传已经完成作答的作业,自动识别并判断学生作业效果并反馈的过程。

  这两类应用有一定的关联度,行业内的公司往往是从拍照搜题类应用起家,逐步扩展到智能批改类的应用,行业内的代表公司有作业盒子、猿辅导、作业帮等。

  大部分智能工具类企业的基础工具服务是免费的,这些企业主要是将工具服务作为一个好的入口,获得足够多优质的线上用户,再进一步开展相关增值服务,比如线上课外培训来获得收入。

  基于免费服务的特性,智能工具类企业迅速获得了大量用户。据公开资料显示,作业帮2018年7月的月活用户已超过7000万,付费用户总数超过500万。作业盒子2018年底的用户数量也超过4000万,覆盖10万所学校,独立日活超过500万,MAU超1500万,每日生产学习行为数据超过2亿条。

  基于庞大的用户群体,智能工具类企业可以开展低质优价的在线教育服务,营收也获得了快速增长。据公开资料显示,预计2016、2017、2018年猿辅导的营收分别为1.2亿元,  3亿元、15亿元,而作业帮、学霸君在2018年的营收也达到了10亿元的量级。

  图26:智能工具类公司用户数

image.png

  图27:智能工具类公司收入

image.png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些企业虽然在工具入口上具备优势,但是在课外培训的内容上和行业巨头有差距,当前新东方、学而思等公司也在大力布局线上培训,该营收渠道未来将长期面临巨头的竞争。

  AI外语培训市场参与者众多,少儿相比成人更优

  外语培训也是众多AI公司切入教育赛道的选择,这些企业有的如流利说是通过积累大量的外语语料库,通过AI老师实现对多个用户的低成本智能教学;有的如VIPKID是通过线上外语培训起家,逐步引入AI技术,生成AI助教,助推实现在线外语教育的个性化。

  外语培训门槛较低,众多创业者和中小企业不断进入该领域,因此在线外语培训竞争激烈较为激烈,对AI 类公司构成了较大挑战。

  外语培训可分为少儿和成人两类,相较而言少儿类客单价和留存率高,因为少儿往往注意力和自学能力有限,需要通过老师的引导,付费意愿和持续性较强;而成人的学习渠道多样,付费意愿低,时间有限坚持性有限。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表明,2018年少儿英语培训市场600亿,线上66亿需求,近年保持20%的速度增长,其中VIPKID占据了55%的市场份额,营收向50亿的规模迈进。而偏向于成人外语培训的两大龙头英语流利说和51talk的营收目前在10亿元的规模,和VIPKID有一定差距,同时由于获客成本和留存率的问题,上市后依然亏损严重。

  相比较而言,我们认为AI少儿外语培训类的赛道相对更优。

  4.2 高价值客户获客成本高企,留存率低造成行业盈利困难

  教育行业是朝阳产业,教育行业的智能化趋势当前也已经是业界共识,领先AI教育公司的营收表现也不错,但是当前的绝大多数AI教育公司都出现盈利困难的情况,这主要是由于高价值客户获客成本较高和留存率较低。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这里讨论的是高价值客户,指的是有较强支付意愿,愿意付出较多金钱如一年几百元以上的客户。部分AI教育公司如智能工具类公司由于具备免费和工具两大属性,可以低成本获得大量客户,但是这些客户中真正具备较强支付意愿的客户比例很少。

  根据公开渠道整理的数据,当前在线教育的高价值客户的获客成本很高,从几百元到上万元不等,而AI教育属于在线教育中的新兴延展,其获客成本相对更高。这也导致了部分公司营销成本高企,如流利说的营销费用已经超过了营业收入 。

  除了获客成本高昂外,留存率低也是AI教育公司面临的重大挑战。由于部分公司的内容和教育效果不及预期,造成很多花费巨额营销费用吸引来的高价值客户,并没有持续购买服务,流失了。

  高价值客户续费率作为企业的核心数据,一般很少公布,但我们可以从部分上市公司的报告推测出其续费率非常有限。从流利说公布的2019年一季报以及半年报可以计算得出,虽然其营收增长,营销费用高企,但付费用户数从一季度的110万下降到了二季度的90万,隐含的流失率非常高。

  图28:在线教育高价值客户获客成本估算

image.png

  图29:续费率对高价值用户数量影响很大

image.png

  高价值客户获客成本高企、留存率低这两大障碍造成当前的AI教育类公司盈利困难。从公开资料梳理,当前的AI教育类公司能获得正向盈利的不到3%。

  4.3 优势赛道中高价值客户留存率高的公司有望长期胜出

  尽管行业当前面临盈利困难的问题,但教育智能化的趋势已经形成,行业内企业营收增长很快,消费者习惯在迅速培养,我们预期未来行业洗牌结束,竞争格局稳定后,龙头AI教育类公司具备长期发展前景,而当前优势赛道中高价值客户留存率高的公司有望长期胜出,这也可以成为我们选择企业的出发点。

  首先是要选择优势的赛道。  根据前文的分析,我们认为从赛道排序来说,自适应教育>智能工具类企业>AI少儿外语培训>AI成人外语培训,优势赛道的企业未来发展会更好。

  其次是相比高价值客户获客成本而言,客户留存率更为关键。

  随着互联网红利的逐渐消退,各在线TO C行业的获客成本均在逐年提升,以京东为例,2012——2017年,京东的获客成本上涨了4倍,因此未来教育行业获客成本高企的现状很难改变。所以对所有的AI教育公司来说,提高客户留存率,将自己花费大量营销成本获取的付费用户,发展成长期忠诚客户,是最关键的工作。

  图30:京东历年活跃用户获客成本

image.png

  根据这两大影响因素,我们将主要的AI教育企业判断如下,建议银行主要聚焦在第一二档的公司。

  表 8: 国内主要AI教育公司判断

  (请查阅PDF版本报告,如需全文请联系招商银行研究院研究管理团队。)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好未来和新东方这两大教育巨头也在逐步加大AI技术的投入,未来会是所有AI教育公司的重磅竞争对手。其中好未来的投入更迅速,在2019年8月29日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其被科技部宣布依建设智慧教育开放创新平台。对于AI教育企业,我们同时需要密切关注其和这两大巨头的竞争关系。

  5.智能交通市场空间达千亿,信息化龙头具备明显竞争优势

  交通领域的试错成本和行业壁垒相比教育行业要更高,因此不像教育行业那样,有那么多的初创企业参与者和细分赛道领域。同时由于交通领域的IT化建设相对开始较早,部分龙头企业具备先发优势,参与智能交通的企业往往是从过往的交通信息化企业转型而来。

  5.1智能交通持续受益于政策,道路和轨道交通是主航道

  智能交通能提高运输效率、缓解拥堵以及提升交通安全,国内政策一直大力支持,在十九大报告也进一步提出中国要建设成为交通强国,从侧重投资过度到依靠科技,因此国内未来近年的智能交通市场规模将保持较快增长。

  据中国投资咨询网的预计,2018 年我国城市智能交通市场规模将达到620 亿元,未来五年(2018-2022)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20.33%,2022 年将达到1300 亿元。

  图31:中国城市智能交通市场规模(亿元)

image.png

  智能交通的涵盖面较广,主要包括道路、轨道、水运、航运这四大方面。 而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8年国内旅客出行的主要方式是公路和铁路运输,因此道路和轨道交通的市场需求大,是主要航道。

  图32:2018年中国旅客运输方式结构分析

image.png

  5.2 智能道路系统有望发展成智慧交通大脑,龙头企业数据优势明显

  智慧交通大脑指的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基于自动搜集的海量实时交通数据,进行深度运算,以实现对于交通场景的智能实时调度,达到减少城市拥堵、提升居民出行体验的目的。

  智慧交通大脑实现的关键在于对人、车、路信息的搜集以及分析,过去限于技术水平,只能停留在理论的设想,而随着计算机视觉技术的不断突破,已可以让机器智能实时识别道路上的人、车信息及其行为,交通大脑的实现已经不再遥远。

  图33:智慧交通大脑建设中需要融合的数据

image.png

  数据对于人工智能算法的训练非常重要,而智慧城市大脑的决策行为既需要实时又十分繁多,因此历史和实时的交通数据就极其关键。国内的智能道路系统建设企业往往是从传统的道路信息化企业转型而来,因此其中的龙头企业深度介入了国内现有核心道路的信息化系统,不仅包括道路信息,也包括了ETC、交委、交警等道路管理部门的相应信息,具备先发优势。而对于最核心的人、车、路信息,龙头企业可以在对现有系统的升级改造过程中,加入AI视觉识别的模块,以实现对于现有道路的实时信息的获取。所以从数据获取的角度来说,龙头企业的先发竞争优势很大。

  当前国内智能道路交通龙头是千方科技,其在该领域的市场份额是主要竞争对手的三倍以上。除了拓展现有优势外,业务层面继续围绕智慧交通全面布局,积极和各大车厂合作进行V2X测试;资本层面引入阿里巴巴作为第二大股东,提升自己的技术实力。

  我们预期未来,千方科技基于自身的数据、技术和资金的优势,有望不断拓展自己在智能道路领域的竞争优势,朝智慧交通大脑的方向发展,成为智能交通领域的核心企业。

  5.3 智能轨道处于快速发展期,综合具备一体化实施和AI 应用能力的公司有望胜出

  虽然总的铁路运输旅客人数和公路运输相比差距较大,但是近年随着各大城市的地铁、轻轨等轨道交通建设快速展开,智能轨道企业也迎来了发展良机。

  来自中国轨道交通协会的数据表明,国内城市轨道在建线路长度由2013年的四千公里逐步增加到了2017年的六千公里,呈稳步上升态势。与此相应,城市轨交的信息化建设也增长迅速,据中国产业信息网的统计,信息化投资额由2015年的124亿元迅速增加到了2017年的187亿元,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326亿元的规模。

  图34:国内城市轨道在建线路长度

image.png

  图35:国内城市轨道交通信息化投资额(亿元)

image.png

  轨交信息系统主要包括自动售检票系统、站台门系统、综合监控系统、通信系统这四大模块。

  图36:轨交信息化主要模块

image.png

  而随着AI技术的发展,这四大模块都可以产生很多新的进步,比如自动售检票系统可以通过人脸自动识别自动出入,助力乘客享受更便捷的出行和支付体验;综合监控系统可以通过视觉技术对乘客、客流、物品特征进行分析,优化高峰时段分流管理、可疑物品监测、可疑人员识别,为地铁安全运营提供技术保障。因此轨交信息化行业正逐步往轨交智能化发展。

  过去的轨交信息化企业往往聚焦于四大模块中的一个,整体市场较为分散,近年来少数龙头企业逐步通过内部研发和外部收购等方式,逐步完善了自己的产品结构,全面掌握了四大模块的核心技术。我们认为,未来随着轨交信息化向轨交智能化转变,项目实施难度不断增加,智能轨交的订单会越来越倾向于具备一体化实施能力的企业,全面掌握四大模块的智能轨交企业会有一定竞争优势。

  此外轨道交通领域的安全性要求相比安防更高,有一定的试错成本,因此对企业的AI技术能力也提出较高要求。虽然在一些核心算法上可以借助中游AI技术平台的力量,但是企业依然需要具备较高的AI技术理解和应用能力,这样才能做到整体系统的风险可控,保证系统运行的稳定和安全,实现自主可控。因此具备较强AI技术应用能力的企业也会具备竞争优势。

  佳都科技是国内智能轨道交通的领先企业,一方面是在行业内率先全面掌握了智能轨交系统的四大核心技术,另一方面近年也大力投入AI技术的研发,技术方面内部成立了两大AI研究院;资本方面2015年开始不断投资优秀AI企业如云从科技,对于AI技术的理解和应用在国内轨交企业中相对领先。

  佳都科技近年来连获智能轨交的大单,未来有望不断提升自己在智能轨交行业的市场份额。

  需要注意的风险点在于城市轨交建设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对于佳都科技是否能在其他城市复制其在广州的竞争力,尚待观察。

  6.AI+医疗愿景美好,短期面临巨大挑战

  医疗行业虽然空间巨大,但其面临着IT化程度低和试错成本高这两大难题,因此造成当前的AI+医疗更多是雷声大、雨点小。虽然AI+医疗的参与者众多,但这些企业往往是初创企业,项目的落地和实际营收困难重重,短期而言面临巨大挑战。

  6.1 AI+医疗能解决医疗痛点,理论市场空间达千亿元

  医疗行业是大健康领域的重要分支,近年保持快速增长,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表明,国内医疗行业的市场规模由2010年的2133亿元增加到了2017年的5901亿元,未来仍将保持稳步增长,达到万亿元的规模。

  图37:国内医疗市场规模

image.png

  但是当前国内医疗行业依然存在医生数量不足,培养周期长、高质量医生缺乏、医疗资源地域分布不平衡等诸多痛点:

  ■ 医生数量不足:中国病理医生与人口比例为 1:70000,而美国为1:2000,差距较大。

  ■ 医生培养周期长:独立上岗医生培训周期长达 8 年,导致医疗人力成本高,无法迅速满足持续增长的医疗需求。

  ■ 高质量医生缺乏:在我国全部卫生人员之中,大学本科以下学历比例占到69.4%,大学本科与研究生学历比例仅占30.6%,可见我国卫生人员整体受教育水平偏低,高质量卫生人员较缺乏。

  ■ 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据统计,2015年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平均仅,城市为8.27个、农村仅为3.71个,资源配置不平衡。

  图38:国内卫生人员学历分布(2015)

image.png

  图39: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2015)

image.png

  AI+医疗可以通过大量诊疗案例和病理图像的深度学习,实现AI智能诊疗,从供给端提供大量较高水平的AI医生,缓解医患矛盾,地域分布等痛点。若假设未来AI技术在医疗行业中的渗透率能达到10%,那么根据2025年的医疗行业空间推测,AI+医疗市场空间将达到千亿元,十分巨大。

  6.2 当前发展面临巨大挑战,等待曙光到来

  尽管理论的空间和但是当前的AI+医疗面临巨大挑战,行业内公司获取订单和有效营收困难,主要是有以下几个原因:

  ■ AI+医疗的技术水平有待提升,以IBM的WATSON为例,虽然研发投入上百亿美元,但在美国的应用依然困难重重,内部也爆出过开错药的问题。

  ■ 医疗行业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试错成本很高,造成主流医疗机构对AI技术的实际使用非常谨慎,目前尚处于试验和探索的阶段。

  ■ 医疗行业的政策限制较多,AI技术进入实用也面临着众多监管政策的挑战。

  ■ 国内医疗行业的信息化程度相比发到国家较低,不同医院之间甚至医院内部的信息孤岛都很严重,AI技术实施的载体不完善。

  总体而言,虽然AI+医疗未来的理论空间十分巨大,但当前还处于发展初期,面临很多困难,银行的介入还需要等待行业曙光出现。

  7.布局建议及风险提示

  7.1 布局建议

  (请查阅PDF版本报告,如需全文请联系招商银行研究院研究管理团队。)

  表 9:人工智能下游行业大方向判断

  (请查阅PDF版本报告,如需全文请联系招商银行研究院研究管理团队。)

  资料来源:招商银行研究院

  7.2 风险提示

  (1)行业监管风险:试错成本是下游子行业发展速度的重要因素,如果未来政府层面出于安全等考虑对行业加强监管,有可能导致相应行业的试错成本增加,发展速度变慢。

  (2)技术创新风险:如果未来出现新的不基于深度学习的技术方法,能够取得更好的智能效果,现有下游企业的技术方案、技术积累可能需要推倒重来,存在技术变迁的风险。

  (3)中美贸易战风险:当前人工智能云端用的主要芯片来源还是美国进口,如果贸易战进一步加剧,可能造成芯片价格上升、性能下降,对下游企业的经营造成压力。

  (4)子行业自身发展风险:这个需要针对行业具体分析,如智能安防领域需关注华为和阿里的竞争风险;智慧教育领域需关注留存率风险。

标签:

责任编辑:bozhihua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