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朝晖:智慧城市背景下的大数据与规划变革

2016-12-01 17:12 来源:CSUS智慧城市领航
浏览量: 收藏:0 分享

  2016年11月11日,第三届中国智慧城市(国际)创新大会在沈阳召开。在其中的“基于智慧城市的多规合一与大数据应用论坛”上,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数字城市工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刘朝晖针对智慧城市北京下的大数据与规划变革,做了主旨演讲。

1480583908906a中国城科会数字城市工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刘朝晖作736.png

中国城科会数字城市工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刘朝晖作主旨报告

以下为演讲实录:

  非常高兴与大家分享智慧城市背景下的大数据与规划变革,我国的城镇化是一个高度压缩的城镇化,人口的变化、产业的变化、环境的变化都是在短短30多年里发生的,而西方国家都是上百年的时间,所以我们城市规划本身就存在适应性的困难。当前我国智慧城市的建设、信息化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城镇化发展的变化,也进一步加剧了城镇化建设的困难。

1. 城市规划面临的挑战

  首先,规划面临的挑战是技术能力上的一些缺陷。包括几点:

  第一,更多的依赖一些过时的经验、方法、标准、参数,这些经验无法应对未来的需求。

  第二,依赖于比较粗糙的假设。假设所有的市民的偏好,及使用各种服务的能力都是一样的,基于一些服务半径来配比,小学多少米,医院多少米。

  第三,可能对数据的推演较少,更多的是依赖于经验,更多是拍脑袋,而不是理性的系统思维结果。

  最后,我们缺乏说服能力,我们的议题无法引导政治和公众的关注,也缺乏可信的可依赖的理性支撑。

  第二个挑战是专业技术的门槛逐渐丧失。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很多技术服务可以通过云端来提供,包括很多网站已经能够提供一些比较高级的空间分析功能,而过去这些仅仅是被专业技术人员所掌握的,比如前天的美国大选结束之后,很快媒体上有基于技术的分析指出大城市都是选希拉里,小城镇地区都是支持特朗普。以前很多基于特定的目的和事实提出(相反的)结论以后越来越难以站住脚。

  第三个是隐性规划决策权被挑战。

  传统城市规划依赖于主观经验和模糊判断的决策行为,其规则隐性不透明,易引起质疑。智慧城市的规划决策系统可能通过学习规划师的决策习惯与依据,使各种潜规则显性化,从而导致权力的变化。

  第四个是蓝图与过程的矛盾。

  经常说一张蓝图干到底,但是一张蓝图能不能适应变化的世界是一个难题,比如管理、运行,它都能产生一定的作用。欧洲的火车站为什么占房占地面积那么小,而我国占这么大的空间?完全是因为候车方式造成的,他们不需要候车,到那就上车了,同时火车也不需要停留30分钟时间,这对用地就有了很大的节省。

2. 智慧城市带来什么?

  智慧城市会带来什么?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大数据曙光。智慧城市将产生大量的城市运行数据,这在过去一直是制约发展的最大障碍,这对城市规划产生比较大的支撑作用。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一些数据,能够描绘出人的肖像,这样能够更加精准的去诊断各种城市病。

  第二个是构建新理性。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能够帮助城市规划走出经验性,对复杂自适应系统能够有一个更加准确的认识,也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城市,预测未来,模拟并评估相关决策带来的外部影响。

  第三个是带来方法论的创新。我们过去一直是线性逻辑,遵循调研、分析、反馈的单向过程。通过前面感知,准确的判断做出恰当的反应,然后不断学习,这对规划工作如何开展可能也会带来新的变化。另外城市规划方法创新可能也要更多的回到全过程的城市中间来考虑思考。例如排水问题,过去的排水是什么样,在智慧城市下的排水将会带来什么变化,比如说原来排水更多的是考虑设施的问题,未来不仅考虑设施,还要考虑如何来管理和运营。再例如,降雨公式依据过于粗糙。但是现在一些手机APP能够提供精准的气象预报,它会显示当前所在区域是晴空,但是东南正在下雨,现在要求排水交通影响必须在地块范围内消除,这会带来一些联动。

创新方法论

3. 智慧城市还带来什么?

  从城市的角度,智慧城市还能产生什么新的影响?

  第一个是虚拟空间的侵入。今天正好是双十一,电商的盛宴,电商发展非常迅速,我家附近已经有好几家大超市关门了。电商还带动了物流业的发展,这种变化也需要在布局空间予以考虑。除了虚拟空间带来变化,我们对个体的需求也有增加,原有的商业区也在面临挑战。整个社会的一些经济生活组织方式也发生了大的变化,而且这些变化仍在发生之中。

  第二个是区位概念重构。过去的城市、区位都是重要的概念。今天随着智慧城市建设,它的公共设施、服务范围、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区位价值就会产生较大的变化。

趣味概念重构

  第三个是虚拟空间带来的社会重塑。高度的传播性使得原来单一事件的影响力发生变化,公民权利意识也会产生较大的觉醒,今天的市民比过去更关注生活。

  第四个是个体行为的变化。个体的空间决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能力的差异和决策支撑信息的供给。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智慧城市的技术发展,普遍地增强了个体获取信息的能力,从而使市民在决策时拥有更多的选择。

  第五个是挑战中的挑战。我们今天无法想像、无法预期2040、2050年的城市是什么样的。

4. 城市规划新变化

  第一,我们的基础概念需要重新进行审视。M.batty提出了过去与今天的城市是不一样的,今天的城市是相互作用、沟通、关联的,而不是区位的。

  第二,在理解并规划城市的时候,相互作用关系以及因此而形成的网络比区位更加重要。区位体现的是在网络中发生了什么,是表现形式,而不是重要的部分。

  布局理论也面临着重建,在进行各种功能布置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要考虑虚拟空间和实体空间两个纬度布局,必须从两个层面同时入手。这对于依据功能配比、可达性、服务范围等概念的现有的城市规划理论基础。

  举一个医疗设施的例子,我们可以洞察医疗范围在哪里,比如一个高等级的医院有没有必要放在城市中心,可能放在近郊区或者医疗城是更好的一种方式,通过互联网医疗把一些常见病、普通病转移到互联网上。其实我们现在已经在发生着这样的变化,比如在乌镇建立了一家这样的医院,这种变化也是需要把它纳入到我们的解决方案里面来的。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我们去思考城市空间需要什么样的创新。有一个设计师朋友跟我说手机真的是很难设计了,不知道设计什么,找不到思路,以后更多的是交互式设计。城市是人类所建造的最大的产品,它的空间数据也会变成能够交互的、体现的城市空间,我们是否能够做出这样的设计?比如城市空间可以做出交互,让老年人和孩子能够更加方便地使用城市,这是智慧城市最具魅力的,通过它本身连接商业价值,它可能会是能够自我造血能够产生价值的新的智慧城市。

5. 新理论必将基于大数据

  首先,大数据为城市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们了解城市是如何被使用的,至少有三点:第一点是能够通过大数据更加的精准诊断城市;第二点是为城市治理决策提供重要的支撑;第三点是它也能洞察城市的发展趋势。

  让我们知道哪些问题是潜在发生的,让我们能更好地做好提前的应对措施。但是大数据并不是万能钥匙,我们的城市规划工作很多是在预测,大数据能够有效地对已经有数据积累的建成区,但是不适用于新城区。

  其中我们有两点思考:第一是大数据与我们的传统办法相比它是笨办法,但是在笨的过程中能够帮助我们变聪明;第二个是大数据依赖于假设,大数据最重要的是要想做出创新,你必须有生活中的感悟,感悟比技术更加珍贵。

6. 拥抱智慧的城市

  如今,实际上智慧城市已经成为全球大数据城市的共同选择。我们已经分析了全球30多个城市,共同点并不是太多,更多的是存在差异性。对中国而言,我们的智慧城市几乎百分之百像信息技术项目的建设,很少有与传统手段相结合的,这值得我们去思考,这样的做法是不是有问题。

智慧城市是全球共同和混乱的愿景

  这种状况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智慧城市是被选择的结果,与智慧城市相关的一些技术,比如云计算是本体。而我们的社会基于社会性,会选择性地选取并应用数据。

  正是因为全世界基础认知的差异造成了智慧城市的差异性,首先要理解技术本身的发展趋势,以及在这种趋势下对城市空间产生的影响;第二要善用技术能力去提升我们的水平和能力;第三要参与到智慧城市的模块当中,对技术进行选择。智慧城市战略与城市规划、与大数据必须是水乳交融。只有了解城市需要什么,才能够帮助我们的智慧城市发展的更好。

标签:

责任编辑:admin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