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晨:大数据是行为规矩、行为习惯

2016-08-22 09:08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浏览量: 收藏:0 分享

大数据,演讲实录

财新传媒助理总编辑黄晨

  由人民日报社与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政府联合主办的2016媒体融合发展论坛技术分论坛在深圳举行。“数据新闻与可视化”高端对话召开,财新传媒助理总编辑黄晨发言。

以下是财新传媒助理总编辑黄晨发言全文:

  今天我们是关于“融合媒体”的一个分论坛,其实刚才陈老师也说了,数据新闻是融合媒体报道的一个排头兵。但是,数据新闻并不代表媒体融合报道的全部。我今天后面PPT展示的内容,是我们在年初的时候推出的一个融合媒体报道的移动端作品案例,下面是我们若干参与组的LOGO,因为我们每一个产品组都有自己的LOGO,这其中包括做可视化的团队,还有做视频的团队、做图片的团队。我们通过人员表可以看出,今天的融媒体报道是要融合过去我们的多个报道组,它只是通过一个计算机辅助的报道来把这些不同的形式组合到一起,可能这些形式在过去对于在座各位同行都不陌生,但是我们并没有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我想在我们传统纸媒,因为财新也是从纸媒转型的媒体,我们这两年之所以做得有一些起色,是因为我们在协同方面有一些经验,也摸索到了自己作为纸媒所应该规避的一些缺陷。

  首先我们需要有一个计算机辅助报道的介入。我觉得IT技术对于纸媒天然有缺陷,大家会有同感,我们发现很多纸媒很难招到优秀的技术人才,为什么技术人才愿意去互联网媒体而不愿意来纸媒呢?因为IT技术人才在纸媒这儿是IT部,他是负责维护网络,负责帮人修电脑的,但是他没有真正作为一个开发人员、作为一个项目的参与者来参与到新闻报道里面。

  我所领导的可视化组是协同各个条线的枢纽,当我们觉得难民报道是一个选题方向,我们会协同文字编辑、找记者去境外做采访,我们会去协同视频团队、图片团队,或者协同各种各样做数据分析的团队。有一个枢纽来协同不同的团队,把大家过去各自分散的报道的内容融合在一起,这个团队目前是我负责。这个团队必须有互联网产品意识,我们知道生产一个互联网产品的流程,比如说我们怎么样定选题,怎么样做排期,怎么样在技术实现以后做测试,这些可能对纸媒是相对比较陌生的词,但是对于互联网媒体来说,他们在过去十几年当中已经这样做了。所以如果要说一些经验,我们需要更具有互联网意识,更具有产品意识,大家经常会说我们要拥抱互联网要转型,但是我们从哪儿转,会觉得无从下手。其实对于财新来说,我们从上到下会有一个垂直的传导机制,所以作为一个纸媒想转型、拥抱互联网,做融合的时候,应该有一个顶层设计的意识,整个团队里面需要配备吸引新型互联网技术人才的机制,你慢慢才能做一些以前互联网媒体可以做但我们做不到的事情。

  以难民报道为例。难民报道里面,传统文字报道是必须的,还有一些数据新闻天然的东西,比如地图、数字标识,我们下面又是图片组采回来的图片和文字,这样一个东西再融合成H5。大家现在都很流行H5,融合在一个H5里边,这个需要先有枢纽、有分工,最后有融合。

  虽然周永康的选题对我来说,好像是很多年以前的事情了,但是大家今天看到的时候,还是觉得挺震撼的。会有很多人问我,当时你们怎么会做这个?其实我觉得如果对于大家来讲,我们最初拿到的素材是后来大家看到的6万字的关于周永康的报道,在座大部分人可能都不太会认为这6万字报道会是一个数据新闻的题材,因为我们现在还会认为数据就是数字。当我们看到一堆财务报表的时候,我们认为它具有数据新闻的天性,但当你看到一堆文字的时候,不太会认为它可以做成数据新闻。我觉得接下来这个阶段,我们对于“数据”两个字理解应该更宽泛,不光数值,其实我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都是数据,包括我们现在的大数据。其实大数据很多都不是数字,大数据很多是行为,是一个行为规矩、一个行为习惯,这些很宽泛东西都是数据。我们当时也是从那6万字当中,把人物关系理出来。大家知道,“关系”并不是数值型的东西,但是我们可以把关系提炼出来,进行可视化。

  因为我们是《财新》,天然跟财经有关的。财经天然自带很多大规模的数值型数据,比如里面的财务报表或者股权关系,但实际上发展到今天,我们对数据应该有一个更开放的态度,这样才能找到更多选题。我刚才说的数据其实定义很广泛,我们新闻选题当中埋伏很多数据,如果您所在的团队,想去从事这样的事,一线人员需要培养这样的意识:怎么样从你的选题当中发现更广泛的数据。不要自我设限。我看到数据新闻领域,很多国内同行在这方面不断尝试,一开始觉得比较稚嫩,但是不断摸索当中,我觉得我看到很多媒体做得都很不错,所以也推动整个业界和学界对这方面的关注。我就说这些,谢谢大家!

标签:

责任编辑:admin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