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护产业生态

2016-02-22 17:02
浏览量: 收藏:0 分享

  第一篇互联网+的文章,给出了总体的蓝图。提出“借助大数据,对接产业生态和生产性服务业,是产业互联网的灵魂,也是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观点。

  文中以过去的苏宁和现在的京东为例讨论,并不代表我对这两家公司未来估值的看法。我有许多产业的案例,不过这两家几乎家喻户晓,适合拿来当靶子。

  核心企业有哪些特征?我说了三条,第一,辅助、带动产业生态,而非制造博弈。第二,掌控数据流。第三,发力生产性服务业。

  苏宁和京东分属两个时代的零售巨头。董事长都是白手起家,成一方霸主。只是限于时代,他们走上不同的产业生态之路。产业生态简言之,就是包括上游的供应商,下游的经销商以及合作伙伴。

  苏宁与供应商合作走过三个阶段。蜜月期、剑拔弩张期,均衡期。苏宁国美发展之初,发展逻辑是开新店、吸引更多客流、销售额更大、采购规模更大。采购的越多,供应商越开心,双方皆大欢喜。是为蜜月期。但随着采购规模进一步增加,苏宁国美对厂商的博弈能力不断增强,压低采购价格,设置各类隐形的费用等等。造成供应商的反弹。虽然剑拔弩张,但是谁也离不开谁,吵吵闹闹中一年又一年。等到苏宁国美店面扩张的稳定,与供应商博弈达到均衡点。

  之所以苏宁国美与供应商存在如此的激烈的博弈,根本原因在于他们需要分食家电等商品的利润。苏宁拿多了,厂商自然就拿少了。如果大家都想拿多,势必会对消费者涨价。所以,以苏宁、国美为核心的产业生态,处在紧绷绷的脆弱中。大家都在骑驴找马,寻找更好的出路。如格力开始自建渠道,搞专卖店,现在成立格力核心能力之一,不会过度依赖苏宁这种连锁销售。

  京东则是另外一种局面。

  京东善用数据,预测消费者动向。他可以提前把消费者可能想买的货,送到离消费者最近的仓库去。一旦下单,最快速度送达。依托大数据发育的预测能力,使京东在产业生态处于“神"一般的能力。因为有了预测,他就可以对上游厂商做出指导性的指令。协调上游的设计和生产。京东这种能力,首先是从对数据流的掌控开始的,逐渐打通物流,现在发力资金流。

  “白条”金融服务是针对消费者的,促进消费用。京宝贝金融服务针对供应链,促进生产用。金融服务的利润,一定会超过商品销售的利润。所以对京东而言,为什么去压榨供应商呢?

  按照辅助产业生态的思维,京东明智的做法是帮助供应商们更好的改进设计、更高效的组织生产,极大的扩大商品的销售,不断做大产业生态,他提供阳光、空气、水一样的服务。也就是所谓的生产性服务业,金融、物流、通讯等等服务。京东要让供应商们赚到卖商品的钱。而京东,收收“阳光税”,多好的生意!所以,京东不与供应商争利,转型生产性金融服务。刘强东放出豪言,未来十年70%的净利润来自金融服务,是极富远见的。

  这就看出了过去的苏宁和现在的京东之间的本质差别。京东是以数据资产为核心,产业生态的扩张不受物理空间的限制;再者,京东不和产业生态中的伙伴争利,而是提供生态必须的空气、阳光、水。

  所以,企业家思考的出发原点应该是企业上游、下游、合作伙伴组成的产业生态。生态繁荣,才能基业长青。

标签:

责任编辑:admin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