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建言】以要素一体化助推山西中部城市群协同发展

2024-03-20 00:00 来源:山西新闻网
浏览量: 收藏:0 分享

  培育发展山西中部城市群是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赋予我省的重大任务,是全省城乡区域发展新布局的核心组成部分。促进山西中部城市群要素一体化配置,是我省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先行探路,是山西中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抓手。

  城市群要素一体化配置有利于实现城市群内部产业协调分工和优势互补,优化市场资源配置。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推动山西中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健全省级层面统筹推进机制,加强城市群内五市联动发展”。在山西中部城市群率先推进要素自主有序流动,从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和数据五大领域推动要素一体化配置,开展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有利于形成“一群”引领带动、全省梯度推进的要素市场化配置新格局,为我省深度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构筑先发优势。

  提升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伴随经济高速发展和城镇化快速推进,土地供需矛盾日益凸显。全国各地不断创新思维、探索实践,有效保障了城乡、产业用地需求。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长株潭城市群出台发展规划,制定完善开发园区周转用地保障机制,提前储备、动态保持一定数量土地,支持产业项目及时落地开工建设。同时,建立长株潭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统筹管理机制,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补充耕地指标跨区域交易机制。山西中部城市群可借鉴“增存挂钩”“土地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先进经验,一是建立健全用地收储和出让统一管理机制,加强群内先进制造业、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建设用地指标统筹。二是激活存量用地,推动现有建设用地整理和存量建设用地功能调整,进行土地“二次开发”试点。三是提高产业供地效率,推行产业用地“标准地”出让,探索增加混合产业用地供给,加快完善开发区及工业企业产出效益评价机制。

  引导劳动力要素畅通有序流动。为打破城市群内部的人才流动壁垒,我国各城市群相继出台政策措施。如《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十四五”实施方案》提出,加强面向高层次人才的协同管理,探索建立城市群户口不迁、关系不转、身份不变、双向选择、能出能进的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山西中部城市群也应积极推动人才资源互认共享,联合五市开展就业洽谈会和招聘会,畅通城市群内人才流通渠道。一是探索在山西中部城市群率先实现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建立城镇教育、就业创业、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与常住人口挂钩机制。二是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制定职业标准,进一步打破户籍、地域、身份、档案、人事关系等制约。三是在职业资格认定认可、子女教育、商业医疗保险等方面,为高层次人才来晋创新创业提供便利,柔性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四是推动群内人力资源、就业岗位信息共享和服务政策有机衔接、整合发布。

  强化金融与产业协同对接。资本要素是实体经济的有效支撑。京津冀城市群推出“京津冀产业链金融支持计划”,共设置125亿元货币政策资金额度,旨在支持京津冀产业链上的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融资,强化群内金融与产业协同。长三角城市群出台一系列普惠小微信贷、制造业中长期信贷、公司信用类债券融资、应收账款融资等结构性政策,有效满足各类市场主体融资需求。山西中部城市群可以借鉴京津冀和长三角城市群做法,一是探索设立“城市群共同基金”,支持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承接转移、生态环境治理、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共享等项目,支持“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等示范企业。二是迭代优化现有“信通三晋”中小微企业信用信息融资服务业平台,推进该平台与投资审批平台、政府性担保平台等数字平台对接,打造协同应用场景,进一步提高贷款便利度。三是加强群内企业债发行管理和精准服务,鼓励发行战略性新兴产业、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等重点领域专项债券。

  构建技术要素创新联合体。在技术要素方面,组建“头部企业+研发平台”创新联合体是有效促进城市群创新链与产业链一体化融合发展的关键。山西中部城市群应联合高校、园区和企业,激发创新活力与动能,推动技术要素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一是支持龙头企业跨区域整合科研院所研究力量,牵头组建高水平创新联合体,推行“高校+园区”“企业+基地”“团队+项目”模式,开展跨学科跨领域协作攻关。二是通过政府主导或依托第三方机构,征集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单位的科技成果,构建科技成果池。三是深化群内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定向订单式研发和成果转化机制,探索“先投后股”“先免费试用、后付费转化”等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新模式。

  促进城市群数据统一运营管理。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已融入生产、分配、流通和社会服务管理等环节。山西中部城市群应率先建立高效的公共数据共享协调机制,带动我省数字经济向纵深发展。一是加快建设山西中部城市群“一网共享”平台,制定出台一批数据共享责任清单,为群内公共数据资源流通提供技术保障。二是探索构建数据资产凭证体系,覆盖登记、授权、流通等数据要素全周期,全面释放公共数据资源价值。三是培育数字经济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发挥行业协会商会作用,推动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车联网、物联网等领域数据采集标准化。(作者单位:山西省社会科学院)

  (责编:李琳、温文)


标签:

责任编辑:lingziya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