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江明:大数据助推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

2018-09-19 14:5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浏览量: 收藏:0 分享

  大数据为生态环境治理

  带来多重机遇

  大数据时代,政府的管理决策不仅需要经验,更需要数据支撑。大数据蕴含的新思维、新方法、新力量、新技术,客观上能成为政府部门公共治理的关键要素,为生态环境治理带来多重机遇。

  一是促进生态环境治理主体多元化。作为一种新生的资源要素,大数据顺应了生态环境治理的数字化发展趋势,能推动数据和信息在新媒体的传播下逐渐趋于大众化、扁平化,形成以政府部门为主,公众等多元群体广泛参与的立体化治理体系。大数据还能为构建综合性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主体间的互动性,使市场组织和社会组织发挥独特的作用,打破信息孤岛怪圈,提升信息和数据使用效率。

  二是促进生态环境决策科学化。政府部门通过生态环境信息化平台,将市民、社会组织、企业的参与、诉求、建议吸纳到生态环境的决策中,加强生态环境治理的数据采集、挖掘与共享;根据生态环境治理的业务需求,开展跨部门检索、数据整合、统计建模,推进政府部门治理角色由数据管理者向数据挖掘、分析、使用者转变,形成“模型+数据+挖掘”的决策路径;运用大数据展现决策过程的立体化、可视化特征,为政府部门提供科学化、智能化的决策参考。

  三是促进生态环境预警精准化。基于大数据库,加强对污染面源、风险概率、发展变化和负面效应的研判,全面把控生态环境状况的各种变化,有助于避免各种不确定性因素,有效防范环境风险;运用大数据融合模型,从海量数据中将碎片化的、看似毫无关联的信息进行回归分析,及时发现异常问题,加以鞭策整改,提高治理监管水平;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对有关污染面源进行“7d×24h”的动态监管,实现数据实时传送,促使生态环境治理向精细化、精准化转变,提高检测效果。

  推进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以大数据应用为手段,整合环保系统各类基础数据,构建科学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包括组织机构、工作机制、标准化制度、安全保障制度,以及大数据环保云平台、大数据管理平台和大数据应用平台等),对生态环境治理工作进行全过程、全方位、全系统监管,推进生态环境治理的绿色化和现代化。

  首先,树立绿色、开放、全局理念,推进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用全局性、开放性的战略眼光推进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改变数据多头交织、相互矛盾的现象。培养开放、共享的生态环境大数据意识,打破部门之间数据“割据”的现象,通过数据共享,真正形成大数据,充分发挥大数据的作用和价值。建立引导公众参与大数据建设的机制,鼓励社会上的监测仪器、设备加入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作为官方监测的有力补充。推动生态环境信息共享与应用开发的法治化、制度化建设,确保大数据的信息安全。

  其次,构建大数据共享平台,实现多源异构数据的有机融合。大数据的核心在于实现数据之间的实质性融合,创造更大的价值,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构建大数据融合模型(含数值预报模型、统计预报模型),将多源异构数据有机融合,达到1+1>2的效果。建立大数据共享平台,包括数据维护管理、数据服务、数据共享、数据存储等功能,定义明确的数据管理、数据服务接口,实现环境信息数据的整合和充分利用。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包括统一的格式、编码、类型、模型等,使得数据真正能够互联相融。建立规范的数据运维机制,严格数据的质量审核、源数据的留存、数据归档回调等,对数据进行全方位的保护,实现分布式备份和灾难恢复。

  最后,推进“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提升公众满意度。结合语音识别、人工智能、认知计算等新技术,构建融微信、微博与手机App等应用终端于一体的环保信息化服务平台,改变以往政府发布数据、公众被动接收的单向线性传播模式,转为公众与政府共同参与的双向参与模式。研发推出“生态环境治理智能小机器人”,开展交互式智能问答,增加公共职能部门与市民群众的互动交流、生动体验与智慧认知。支持用户对生态环境数据内容进行自定义订阅,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地域的用户,推送个性化、细分化的环境服务信息,提高公众的生态环境满意度。

标签:

责任编辑:bozhihua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