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上海海洋大学信息化建设上新台阶

2016-01-04 17:01
浏览量: 收藏:0 分享

助力上海海洋大学信息化建设上新台阶

  "华为深刻理解了上海海洋大学的需求,不仅提供了先进的存储产品,而且提供了满足我们需求的定制化解决方案。现在,我们已经拥有一个出色的存储架构,它可以帮助我们快递做出反应,以从容应对未来的挑战。"

  ---- 柯立新,上海海洋大学网络系统主任

客户简介

  上海海洋大学创立于1912年,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以海洋、水产、食品等学科为特色的高等学府,被誉为"中国现代水产教育的摇篮"。经过百年的发展历程,上海海洋大学已成为国家水产科技与教育的重要基地。目前,学校共拥有在校师生约16,600人。

业务挑战

  作为中国最负盛名的水产类高等学校,上海海洋大学十分重视信息技术在教学、科研、管理、对外交流等活动中的应用。经过多年的建设,学校相继建成了学籍管理系统、一卡通系统、邮件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内部文件共享系统、数字图书馆、海洋超级计算中心等一大批IT系统,并建有服务全国水产行业的"中国水产网"。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改善了学校的运行与管理效率,也为学校的教学与科研注入了新的活力。例如,数字图书馆打破了传统图书馆的时空限制,有利于提升知识传播的效率;又如,海洋超级计算中心可以处理由卫星或海洋监测船提供的海量遥测与遥感数据,有利于深入开展海洋科学、海洋环境、海洋气象等领域的研究。

  然而,随着信息化在学校各个层面的不断普及与深入应用,学校的IT系统正变得越来越庞大和复杂,各类IT应用对数据存储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尤其是海洋超级计算中心的投入使用,更推动了这种需求朝着"井喷"的方向发展。例如,采用FVCOM模型在该系统进行全球风生环流的模拟计算,其产生的每个存档文件的大小就高达100GB。

  数据量的快速增长,使得早期按照"烟囱"模式规划与建设的IT系统开始面临日趋严重的"信息孤岛"现象。由于各类IT应用的建设与上线时间各不相同,这些IT应用往往都拥有各自独立的存储设备,且供应商与型号各异,使得各存储设备之间很难共享存储空间。这样一来,数据就被分散且孤立的存储在多套存储设备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被俗称为"信息孤岛"的现象便开始暴露出诸多弊端。

  对此,上海海洋大学网络系统主任柯立新先生深有感触,"信息孤岛现象的存在,不仅降低了存储系统的整体空间利用率,导致设备采购成本居高不下;而且由于异构设备的存在,也使得我们在灾备体系建设、设备运维等方面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存储资源利用率低

  上海海洋大学的IT应用类型多种多样,基于数据库或文件系统的IT应用均很多,为各类IT应用配套的存储设备涉及FC SAN、IP SAN、NAS等多种设备。经过多年的发展,数据中心保有且在线运行的各类存储设备的数量日益增多。然而,在系统数据量快速增长的背景下,这种"烟囱"式的建设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因为单独对各个应用的存储系统进行扩容显然难以提升整体的空间利用率(不超过50%),并造成投资浪费,很容易出现"系统的总容量足够但仍然需要继续扩容"的尴尬局面。

  "这不是一个长久之计,因为按照这种模式发展下去,我们在存储方面的投资将会非常高昂,因此,我们希望对现有的存储系统进行整合。整合的目标是建设一个统一的存储资源池,这个资源池可以为高性能计算、文件共享、数据库应用等多种业提供集中存储支持,并简化IT基础架构,降低扩容、维护等成本支出",柯立新先生说。

  灾备体系脆弱

  在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灾备体系的建设一直是上海海洋大学的一块短板。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截止到2012年,学校数据中心的灾备体系只能为少数应用(如邮件系统)提供数据备份服务。而对于数字化校园以及大部分数据库类的IT应用,其业务数据一直缺乏必要的灾备保护措施;即便部分关键应用在主机层面采用双机部署,但其在存储层面却采用单机部署,数据可靠性隐患依然存在。

  面对在数据灾备保护方面存在的各种潜在隐患,上海海洋大学计划逐步完善数据中心的灾备体系建设,而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在生产数据中心对重要的业务数据先实施"本地容灾"技术改造。然而,考虑到需要实施本地容灾的IT应用较多,这样一来,是建设一个统一的本地容灾存储平台、还是为不同的IT应用分别建设本地容灾存储平台?

  对此,柯立新先生表示,"基于成本的考虑,我们希望先建设一个统一的本地容灾系统。也就是说,现有各个应用的生产数据无论保存在什么设备中,其镜像数据应集中到这个存储平台进行统一的容灾"。

  运维管理困难

  经过多年的建设,上海海洋大学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重大发展,与此同时,其数据中心部署的服务器、存储、网络等各类IT设备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厂家、型号众多,而且数量庞大。

  面对设备越来越复杂、规模越来越庞大的数据中心,上海海洋大学却只能依赖各个厂家提供的基于本厂家设备的运维管理工具或手段开展工作。在日常的运维活动中,IT维护人员经常需要打开多个设备的管理界面、并在各个管理界面之间来回切换,由于界面风格迥异且界面数量繁多,导致维护人员的工作效率非常低下。上海海洋大学评估,如果不改善运维管理手段,其每年的运维效率损失至少在20%以上。

解决方案

  华为与上海海洋大学在存储领域有着长期的合作关系。2008年,上海海洋大学向当时的华为赛门铁克公司采购了3套S5500存储阵列、4套N8300集群NAS引擎,很好的支持了数字化校园、数字图书馆等IT系统的建设。

  2013年,华为与上海海洋大学再一次携手合作。针对上海海洋大学在存储领域的特殊需求,华为在内部成立了专门的工作组,并设计了定制化的技术改造方案。在与柯立新先生负责的团队进行多次技术交流与讨论后,华为与上海海洋大学就技术改造方案达成了共识,并明确了"在确保基本技术性能的情况下充分利旧"的改造原则。

  根据华为的解决方案,上海海洋大学在本次改造项目中将新采购1套华为S5500T存储阵列、4套N8500集群NAS引擎(用于扩容)、1套VIS6600T虚拟化存储网关、1套InfraControl资源管理软件。在对新采购的设备与现有的设备进行重新调优组合后,改造后的新存储系统将建成以下模式:

  多业务融合承载平台

  将现有的2套S5500、新采购的1套S5500T通过存储网络组成存储资源池,统一为所有的IT应用提供其所需的存储资源。对于基于数据库的IT应用,上层主机通过存储网络直接访问存储资源池;而对于基于文件系统的IT应用,上层主机先连接到NAS引擎,然后再通过存储网络访问存储资源池。存储资源池的建成,有利于以较少的总容量来应对系统的各种存储需求,提升了存储系统的整体空间利用率,改善了投资回报率。

  本地容灾存储平台

  将现有的1套S5500改造为镜像数据存储阵列,作为本地容灾解决方案的统一存储平台。同时,在生产数据中心部署一套VIS6600T,利用VIS6600T的异构存储虚拟化功能,将各个应用的数据集中到上述S5500进行统一的容灾。也就是说,现有各个应用的生产数据无论保存在什么设备中,其镜像数据均可以统一保存到S5500中。该方案的实施,在很大的程度上消除了数据中心长期存在的数据可靠性威胁,保障了业务的连续性;同时该方案兼容异构存储设备的特性避免了大规模的设备改造,保护或延长了现有存储设备的生命周期,具有很高的经济性。

  统一的运维管理界面

  在数据中心部署InfraControl资源管理软件,通过统一的入口集中管理数据中心多厂商的存储、服务器、交换机等设备,并提供图形化的端用户管理界面,大大简化了IT维护人员的日常运维工作。相对于现有的维护模式,维护效率可提升20%以上。

客户收益

  经过多年的合作,基于华为提供的定制化的存储解决方案,目前上海海洋大学已建成一个基于统一存储资源池的数据中心平台,基本消除了"信息孤岛"现象及其带来的诸多弊端(如本地容灾、统一运维等问题),不仅缓解了学校在当前阶段所面临的迫在眉睫的存储压力,同时也为学校未来的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例如,对于高速增长的文件类应用的数据存储需求,上海海洋大学可以按需扩展N8500集群NAS引擎的数量或S5500T存储阵列的容量,提供从TB级到PB级(最高15PB)的大范围弹性存储空间,可充分满足多媒体教学系统、海洋超级计算中心等应用对海量数据的存储需求。

  该项目的成功交付再一次诠释了华为以客户为中心的企业理念,对此,柯立新先生评价道,"华为深刻理解了上海海洋大学的需求,不仅提供了先进的存储产品,而且提供了满足我们需求的定制化解决方案。现在,我们已经拥有一个出色的存储架构,它可以帮助我们快递做出反应,以从容应对未来的挑战"。


标签:

责任编辑:管理员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