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子沛:总理担心的“玉米”,大数据可以拯救吗

2016-03-23 14:03 来源:澎湃新闻
浏览量: 收藏:0 分享

  一根玉米棒子引发了对中国农业发展的思考,总理称这是“一个我们都非常关心和重视的大问题”。那么,尚未抛弃使用了数千年耕牛的中国农业,如何在大数据时代吸取能量呢?

  在李克强总理答记者问的最后,有记者以“玉米”发问,总理说这是个“我们关心和重视的大问题”,和国际市场相比,国内的谷物产品“像玉米、小麦、大米,几乎每吨要高600多块钱”。

  一年多前,我从美国回到杭州定居,真的是每天用上了比美国还贵的汽油,但我们常常吃的玉米,难道也比美国的要贵?

  这好像不合农业大国的理。

  但顺着总理的数据一查,还就是贵!2015年9月国家发改委制定的临时存储玉米挂牌收购价格(国标三等质量标准)为1元/斤,即约2000元/吨,而去年同期美国墨西哥湾沿岸黄玉米平均价格为165.51美元/吨,比中国的收购价每吨低出近千元。

阿里副总裁涂子沛:总理担心的“玉米”,大数据可以拯救吗-图片1

  阿里副总裁涂子沛:总理担心的“玉米”,大数据可以拯救吗-图片1

  这也是全场唯一一个关于农业的问题。总理又解释说:“因为我们的劳动生产率比较低。”我又查阅了《中国统计年鉴2015》,数据表明,中国2014年玉米单产约5.8吨/公顷,而美国等发达国家玉米的平均产量已达到每公顷近10吨。

阿里副总裁涂子沛:总理担心的“玉米”,大数据可以拯救吗-图片2

  阿里副总裁涂子沛:总理担心的“玉米”,大数据可以拯救吗-图片2

  这一根玉米,立刻在我眼前标出了我们和现代农业的巨大差距。

  农业的落后,很容易被今天的现代人忽视。细细想来,我在美国生活了近十年,没碰到几个农民,其农民仅占全国人口的2%,即每50个人中才有一个农民。但是,这2%的农民却不仅养活了3亿多美国人,还让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的农业出口国。中国拥有全世界数量最为庞大的农民群体,但六七亿的农民耕种出来的粮食,在国际市场上却没有竞争力,情何以堪?

  但求解这个问题,我认为当下有巨大的机遇,机遇之大,甚至可以实现跨越性发展,答案就是新技术驱动的新经济。如果在农业领域尽快普及大数据、云计算和传感器的技术,那我们就可能开启一个精准农业、甚至万谷互联的时代。

  先从种子说起。现代农业之所以“现代”,就是可以培育、开发新的品种,而一个新品种的开发往往要经历成千上万次的育种实验。全球各地每天都在进行各种各样的育种实验,每一个实验都必须记录地理位置、温度、湿度、光照度等环境变量,但全世界绝大部分的育种实验都是封闭的,即使在一国之内其实验和数据都无法共享。但近两年兴起的以云为基础的数据开放,为育种数据带来了新的福音,全中国、甚至全球的农业实验数据库都可以实时共享,供各地的育种人员查询、使用,这将极大地改善、加快培育新品种的进程。农业领域的数据开放和共享,我们应该快速采取和吸纳。

  再说种植,现在可以通过卫星、传感器、无人机等远程监测设备去测量、收集农业环境的各种数据,再通过自动分析和计算,指导种植生产,从而实现精细化运营和最大产出。例如通过无人机,可以监测整个农场的情况。现在一架小型无人机的售价仅几千元,农场主买来之后可随时对农场进行拍摄,然后用软件自动分析、对比每一天图像的变化。由算法主导的智能视觉可以快速辨别人眼难以发现的问题,如灌溉是否均匀、土壤的颜色有什么变化、哪里出现了虫灾等。荷兰有公司利用卫星图片合成了全国的植被图,通过数据分析对比帮助检测到几万英亩的鼠害区域。这些新办法,已经成为了预测虫灾、信息采集和农田监管的有效工具。精准农业、靶向出击,劳动生产率想不高都难。

  最后,农产品丰收了,信息技术还可以助一臂之力。阿里巴巴已经把“农村电商”作为其核心的三大战略之一,投入巨资打造“农村淘宝”平台。随着电商在农村的普及,农民可以直接面对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大市场,而且跨越了中间的诸多环节。关节打通、平台广阔、万谷互联,以往梨烂深山人不知、牛奶倾入清河中的悲剧将不复存在。

  主导以上这些进步的,有一条重要的主线,就是数据——这也是我想强调的关键。不仅要让政府、农学家,还要让农民认识到数据的重要性,数据也应该是农民的“土壤”,要最大限度地实现人力和土地的价值,就必须和数据亲密接触。政府的精准扶贫、农业技术培训也要想办法让中国的农民丰富地“感受”数据。智能手机在中国快速普及,越来越多的农民接触了键盘、触摸屏,农民在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人际联系、亲情维系的便利之外,更要学会利用海量数据带来的信息资源。远在非洲的加纳,当地农业和气象部门开放了数据,创新公司随后就开发了一个语音消息的应用程序,农民只要缴纳少量费用,就可以在手机上实时获得这些数据,美国也有公司通过手机向农户推送数据,农民可以实时查看自己农田的各项环境参数,更好地决定种什么、何时种、怎样种,农民的田农民真的能做上主。

  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透过疾驶的高铁窗户,我常常会看到田野上的牛耕,这已经延续数千年了,我们农业生产方式的落后可见一斑。告别耕牛,拥抱数据,现在到时候了!


标签:

责任编辑:admin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