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东日:建设数字丝路公共服务平台 推动中小企业“走出去”

2017-10-10 21:01
浏览量: 收藏:0 分享

  201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为了使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倡议提出以后,得到国际社会积极响应和广泛支持,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4年来,通过多方努力,“一带一路”取得了可喜进展。据悉,目前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其中,一大批合作项目陆续启动,有的已经落地生根。然而,这些合作项目中却鲜有中小企业。

  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企业已超过5000万家,其中中小微企业占全部企业总数的99%。中小微企业创造了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50%以上的税收,并解决了80%的城镇就业。可见,中小企业 “走出去”在推动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缓解就业压力、优化经济结构、培养专业人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中国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走出去”的亮点企业主要是国有企业和大中型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走出去”步履维艰。今年5月14日-15日,世界瞩目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又将“一带一路”推向了新高潮。未来应抓住机遇,加快“共商、共建、共享”的数字丝绸之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推动我国中小企业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走出去”。

  中小企业 “走出去”步履维艰

  受限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环境与中小企业自身发展特点等因素,我国中小企业“走出去”面临重重阻碍。

  在新的政策引导与经济形势共同作用下,不少中小企业试图突破,瞄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力求获得更好的发展。为规避海外投资与合作风险,在跨国、跨行业投资时,中小企业能够及时有效地获取当地投资、项目、政策、资源、社会、文化等信息是前提条件。当前,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业信息鸿沟是制约中小企业“走出去”的首个壁障。

  企业在海外发展需要低廉优质的公共服务资源,包括法律服务、安全保障服务、金融资本服务、知识产权保护、共性技术开发、专业人才供给以及必要的政策解读和成果推广应用等,尤其对于规模小、资金少、资源缺的中小微企业,缺少公共服务资源,是制约其“走出去”的第二个壁障。

  目前,中国已经先后启动亚投行和丝路基金等大规模金融支持项目,推动高铁、核电、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走出去”,中国各地方政府公布的“一带一路”拟建、在建的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等基础设施规模已达到1.04万亿元人民币。现阶段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主要是基础设施建设,这类投资特点是高投入、高门槛、高标准,对于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相对薄弱的中小企业,特别是技术导向明显的小微企业,在此类投资中难以立足,这就在无形当中提高了中小型(特别是创业型企业)对外投资的门槛。资金短缺成为制约中小企业“走出去”的第三个壁障。

  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推动中小企业“走出去”

  经济建设,信息先行。数字丝绸之路是“一带一路”的神经中枢,信息高速公路。数字丝绸之路公共服务平台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开展全面经济合作的促进机制,对解决掣肘中小企业“走出去”三个壁障具有重要意义。该平台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器和链接器,可优化创新环境,集聚创新资源,打通“数字瓶颈”,填补数字化鸿沟,促进信息有序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动市场深度融合,增强我国与沿线国家产能对接与协同发展水平;该平台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加速器和导航器,打造开放型紧密合作平台,可增强互信交流,降低沟通成本,并通过对各国信息资源的深度挖掘和分析,有助于及时掌握当地社会舆情、产业发展状况和市场情况,提升战略决策能力,有力地推动中小企业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走出去”。

  国家相关产业促进部门应该为“一带一路”产业发展和国际产能合作提供公共、中立、开放的支撑服务。经过十年来的发展,我国相关产业促进部门在平台建设和运营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在先期启动的“中巴信息走廊”建设过程中,做了大量的探索性和基础性工作,为建设数字丝绸之路公共服务台积累了丰富的信息技术产业资源和建设运营管理经验。

  我国相关产业促进部门应积极联合沿线国家产业界相关机构和知名企业,全力抓好数字丝绸之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作。

  首先,明确平台建设运营思路,贯彻落实顶层规划。全面贯彻落实习总书记提出的“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强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纳米技术、量子计算机等前沿领域合作,推动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城市建设,连接成21世纪的数字丝绸之路”的倡议和工信部等产业主管部门领导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具体措施要求,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树立“平台支撑产业”发展理念,把平台的建设和运营作为重点工作来抓,通过平台促进沿线国家之间生产要素合理高效流动,推动形成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

  我国相关产业促进部门应联合沿线国家的智库和龙头企业共同推动建设数字丝绸之路公共服务平台的标准化开发、分布式部署、本地化运营、统一化管理,最终把平台打造成我国和沿线国家的“网络矩阵”。本项目应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开放联合、互利共赢”的原则,所有经费由国内外投资机构、龙头企业、智库、行业协会等单位共同募集,并在服务过程中实现价值转换,独立核算,自负盈亏。

  其次,平台功能要全面支持沿线国家产能合作。平台应广泛汇聚沿线国家优势产业资源,全面实现各国平台之间互联互通,通过平台整合跨境电子商务、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远程医疗、互联网教育、现代农业、智慧办公、智慧物流、普惠金融、远程医疗援助等相关信息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的推广应用;基于该平台可推动开展“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示范园区建设和配套的规划、培训、金融、法律等服务,为中小企业“走出去”提供可靠支撑。

  基于平台可定期开展会展、峰会、智库交流、企业互访等活动,通过互联网手段向成员机构和社会、企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服务,降低信息获取成本、增强体验感和互动性,使平台成员分享平台资源,提高创新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为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之间建立多边互动和产能合作提供必要服务,全面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助力中小企业“集团出海”。

  第三,平台布局要突出重点,内外联动,有的放矢。平台建设应结合北京、上海、浙江、广东、广西、江西、陕西、湖北、湖南、新疆等“一带一路”重点省份发展“一带一路”产能合作的现实需求,关切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印度尼西亚、巴西、埃及、瑞典、芬兰、肯尼亚等国家与我国产业对接的迫切需要,统筹规划,聚焦重点,分步实施,充分互动,务求实效。

  公共服务平台应为“一带一路”产业生态系统建设服务

  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小企业在数量和国家GDP贡献率等几个方面依然占据主导优势,但是正如前文分析那样,中小企业自身的弱项也非常明显,需要与大中型企业融合发展,甚至“搭船出海”。而大中型企业也需要中小企业提供的服务来满足目标市场的更深层次的业务需求。中国作为全球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沿线国家中小企业特别关注的目标市场之一。以中国作为试验田,通过培育和完善产业生态体系,合理规划布局大中小企业在国内细分市场的比重,有利于为沿线国家多边合作创造试点示范。

  从我国的情况来看,中小企业已经从传统的加工、贸易、生产技术服务等领域,向基础设施建设、风险投资、高新技术等领域拓展。部分中小企业已形成产业集群,是产业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业化协作的基础,成为大企业配套的供应商。很多中小企业向“专、能、特、新”方向发展,是创新、创业不可忽视的力量,更是产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经验可以被沿线国家所借鉴。

  从“一带一路”广域视角来看,不仅中国的中小企业,其他沿线国家的中小企业也可以跟随大型企业走出去,“抱团出海”,“借船出海”,将产能合作拓展到“境外”,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关产业园区、物流园区投资兴业,从而降低成本并且发挥集聚效应,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共同开辟“一带一路”新兴市场。

  数字丝绸之路公共服务平台不仅为中国的中小企业服务,更应该为沿线国家中小企业提供必要的服务。数字丝绸之路公共服务平台不仅给大企业带来机会,中小企业同样可以借助该平台,充分整合优势资源,同时发挥自己“船小好调头”和细分市场的优势,与大企业并肩前行,共同走上国际化发展之路。

标签:

责任编辑:xiaaimei2018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