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 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深度调研报告

2017-06-07 15:06 来源:九次方大数据
浏览量: 收藏:0 分享

2016年,是中国大数据战略推进突飞猛进的一年。是年2月,贵州获批建设我国首个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10月间,京津冀、珠江三角洲、上海、河南、重庆、沈阳、内蒙古捕捉到时代机遇,也加入到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行列。  

八大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在大数据产业政策指引、顶层设计、发展目标、重点任务等方面先试先行,它们以纵横全境的地理分布格局,搭建起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实践经验的“立体骨架”。  

星火燎原。截至2017年1月,中国37个省市出台了大数据相关发展规划,其中20余省市明确提出了大数据相关产业规模目标。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的消息显示,已确定2020年大数据相关产业规模目标的14个省市,规划总和达到28400亿元,远超我国《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预计。《规划》预计,到2020年,大数据相关产品和服务业务收入突破10000亿元。  

在八大综试区的带动下,中国在大数据基础设施搭建、大数据产业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培育、科研院所课题研究、数据开放共享水平、大数据交易等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可以预见的是,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将不断提速,完成对全球先进经济体的赶超,并以引擎之力,引领中国走进创新驱动的新经济。  

贵州领跑大数据时代  

——弯道取直、后发赶超  

贵州发展大数据得天独厚,这里具备发展超大规模云计算基地所需要的气候、水资源、电力条件,使先试先行成为可能。  

今日贵州,搭乘大数据快车,稳步实现了经济发展转型,以及社会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的双提升。  

2016年3月2日国家大数据(贵州)综合试验区正式揭牌,作为贵州大数据发展史上一个重要节点,开启了云贵高原之上内陆西南省份弯道取直、后发赶超的激活态势。试验区建设发展至今,落实了大数据产业规模总量年均增长20%以上的“十三五”目标,实现了完美开局。2016年,大数据电子信息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1.3%,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增长35%,电子商务交易额增长30%。实施政府数据“聚通用”攻坚会战,贵州省政府数据开放平台上线运行,省市两级481个运用系统迁入“云上贵州”……  

2017年,贵州大数据战略行动继续以贵阳、遵义、贵安新区为支点,加快做大做强大数据产业,推动大数据与三次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深入发展政府数据聚通用,强化大数据保障支撑,稳步通过三至五年探索,有效打破数据资源壁垒、强化基础设施统筹,打造一批大数据先进产品,培育一批大数据骨干企业,建设一批大数据众创空间,培养一批大数据产业人才,有效推动相关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发掘数据资源价值,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先发布局,西南内陆变身大数据前哨  

贵州发展大数据得天独厚,这里具备发展超大规模云计算基地所需要的气候、水资源、电力条件,使先试先行成为可能。贵州果断抓住了这一新时期的发展机遇,先发布局,先声夺人。  

2014年2月25日,贵州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快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若干政策的意见》、《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规划纲要(2014-2020年)》,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优先布局大数据产业发展,推动大数据产业成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贵州成为我国大数据开拓者和领先者。2014年,一系列动作旋即展开,紧锣密鼓:3月1日,贵州•北京大数据产业发展推介会在北京举行,正式拉开贵州大数据发展大幕;5月1日,《贵州省信息基础设施条例》正式颁布实施,这是全国第一部信息基础设施地方法规;5月28日,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成立;10月15日,“云上贵州”系统平台开通上线,这一平台是全国第一个省级政府数据统筹存储、管理、交换、共享的云服务平台;11月21日,贵州省人民政府正式印发《贵州省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三年会战实施方案》,启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三年会战。  

2015年3月,贵州出炉了《贵安新区推进大数据产业发展三年计划(2015-2017年)》,完善“贵安云谷”基础设施、建立大数据资源平台、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加速产业集聚示范等重点工程和项目;4月14日,全球首家大数据交易所——贵阳大数据交易所正式挂牌运营,通过线上大数据交易系统,撮合客户进行大数据交易,定期评估数据供需双方,为大数据交易提供一个公平、可靠、诚信的数据交易环境;5月,贵阳全域免费WiFi项目一期投入运行,让省会城市贵阳实质性跨入了大数据时代。当月,全球首次以大数据为主题的峰会和展会——贵阳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暨全球大数据时代贵阳峰会(简称“数博会”)举行。  

经过一年多的探索,贵州省逐步形成了发展大数据的理论基础、总体思想、发展理念和战略路径,被概括为“345333”的总体发展思路:围绕回答“数据从哪里来、数据放在哪里、数据怎么应用”3个问题,坚持“数据是资源、应用是核心、产业是目的、安全是保障”4个理念,重点打造“基础设施层、系统平台层、云应用平台层、增值服务层、配套端产品层”5个层级产业链,发展大数据“核心业态、关联业态和衍生业态”3类业态,实现“以大数据提升政府治理能力、以大数据推动转型升级、以大数据服务改善民生”3个目的,分三步走,建设“国家级大数据内容中心、大数据服务中心、大数据金融中心”3个中心。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分别视察贵州大数据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肯定了“贵州发展大数据确实有道理”。在是年8月国务院印发的《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中,明确提出“支持贵州等建设大数据综合试验区”。9月18日,贵州省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启动了贵州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  

筑巢引凤,大数据产业发展全面铺开  

贵州以多个第一形成领跑之势:率先建设全国首个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大数据产业发展集聚区、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试验区,率先建成全国第一个省级政府数据集聚、共享、开放的“云上贵州”系统平台,率先设立全球第一个大数据交易所,率先制定大数据发展应用地方法规,率先举办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暨全球大数据时代峰会,率先举办“云上贵州”大数据商业模式大赛,率先创建贵阳大数据战略重点实验室并提出块数据理论,率先创建大数据资产评估实验室并推动大数据资产评估标准化,率先成立了全国第一个省政府直管的正厅级大数据发展管理机构——贵州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  

贵州省委书记陈敏尔作为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组长,有步骤地率队指导贵州下好大数据这盘功在当下、利在千秋的大棋。在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敏尔在谈到贵州发展大数据之路时表示,“大数据是时代给我们的机会,也是我们从实际出发的一种战略选择。”他表示,这几年的实践表明,大数据在经济转型升级、服务民生、提升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已经发挥了非常好并且越来越明显的作用,“大数据是我们看准的一颗‘钉子’,要用‘钉钉子’的精神抓大数据。”  

政策利好,叠加贵州发展大数据稳扎稳打的实干精神,被市场力量敏锐的嗅觉捕捉到。三大电信运营商在贵州建立了数据中心,富士康第四代绿色生态产业园落户贵安新区,惠普入驻贵阳综合保税区,启动建设了容纳5万台服务器的强大数据中心,苹果公司与亚太数据中心落户贵州……  

贵州省委副书记、省长孙志刚强调,要坚持把大数据作为贵州省弯道取直,后发赶超的发展战略,2017年要更加扎实有力地推进大数据战略行动,努力在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上取得新突破。贵州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局长马宁宇介绍,当前,贵州大数据核心业态、关联业态、衍生业态企业持续增长;高通、IBM、联想、华为、腾讯等世界500强企业重大项目纷至沓来;腾讯、阿里巴巴、三一等68家企业在“千企改造”行动中,为贵州企业提供了百余个转型升级解决方案,帮助贵州找“痛点”、促转型,重点行业“互联网+”示范企业培育在茅台、开磷等国有大型企业和朗玛、信邦等示范企业中逐步展开,大数据与行业融合提速,态势愈发令人瞩目。  

据了解,贵州将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逐步形成大数据全产业链、全治理链、全服务链,走出一条西部地区利用大数据实现弯道取直、后发赶超、同步小康的发展新路,在全国形成大数据发展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效应。  

社会治理能力趋于现代化,公共服务惠及民生  

“十三五”开局之年,贵州即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部署,完善电子政务云,实施“数据铁笼”行动计划,建立“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机制,推动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推动社会事业数据资源整合,推动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有机结合,提升政府决策和风险防范水平,提高社会治理精准性和有效性。同时,坚持民生导向,在公用事业、医疗卫生、减灾救灾、社会保障、教育文化、交通旅游、消费维权等领域全面推广大数据应用,拓展服务渠道,提高服务质量,缩小城乡、区域公共服务差距,形成公平普惠、便捷高效的民生服务体系。  

回顾2016年,贵州省实施了政府数据“聚通用”攻坚会战,贵州省政府数据开放平台上线运行,省市两级481个运用系统迁入“云上贵州”。108家省直部门网站与省政府门户网站实现数据交换,并面向公众开放了13个省直部门数据资源。贵州在全国率先开放省级政府可机读活数据集。 

目前,云上贵州系统平台日均访问量超10亿次,数据在公共服务、扶贫、医疗社保、国土空间等诸多领域被广泛运用并产生巨大价值。贵州省网上办事大厅已覆盖省市县乡村五级,“数据铁笼”不断推开,社保“智慧人社区”、政法“贵州交警”APP、“赤水智慧旅游”APP等应用不断涌现。  

同时,贵州正大力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三年会战,2016年累计完成投资147.83亿元。出省带宽达到4340Gbps;“满格贵州”新建3G/4G基站1.65万个,高速公路覆盖里程新增1416公里;“光网贵州”新增光缆线路19.79万公里,光纤到户1795.18万户,行政村通光纤、4G率均超过65%;全省数据中心服务器承载能力已达30.02万台,安装使用4.9万台,比2015年增加122%……贵州扎实推进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了“聚通用”的不断充实。  

2017年,贵州已经将更加扎实有力地推进大数据战略行动列入主要目标任务,将编制实施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加快建设华芯通自主服务器芯片等项目,加快做大做强大数据产业;把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开展“大数据+产业深度融合行动计划”,推动大数据与三次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提升“云上贵州”系统应用平台基础功能,加快建设全省统一的政府数据中心,引导各行各业依法采集并开放数据,完善四大基础数据库,深入推进政府数据聚通用;积极探索大数据安全立法,深入实施“满格贵州”行动,4G网络覆盖率提高到98%,推进网络提速降费,完成信息基础设施投资180亿元,强化大数据保障支撑。2017年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坚决打赢大数据这场抢先机突围战,加快打造新引擎,加快壮大新动能。  

京津冀协同,  

跨省搭建大数据产业创新示范基地  

京津冀地区将推动数据资源对接、数据企业合作、数据园区共建,打造以北京为创新核心,天津为综合支撑,河北张家口、廊坊、承德、秦皇岛、石家庄为应用拓展的大数据产业一体化格局。  

2016年10月,京津冀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成为国家发改委等部门批复的7个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中唯一一个跨省综合试验区。2016年12月22日,综试区建设正式启动,同期,《京津冀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方案》发布。  

该《方案》计划,通过3至5年的建设,实现京津冀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的明显成效。  

具体时间表分三步走:到2017年底,三地数据开放、产业对接框架基本形成,数据开放共享机制体制初步建立,环保、交通、旅游等民生重点领域试点示范率先启动。到2018年底,三地初步形成集群特色鲜明、协同效应显著、资源配置优化的发展格局。到2020年底,以人为本、惠及民生的大数据服务新体系初步建立,大数据红利充分释放,成为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重要支撑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  

根据目标,京津冀地区将推动数据资源对接、数据企业合作、数据园区共建,打造以北京为创新核心,天津为综合支撑,河北张家口、廊坊、承德、秦皇岛、石家庄为应用拓展的大数据产业一体化格局。  

据了解,三地共同设立京津冀大数据产业协同发展投资基金、建设京津冀大数据协同处理中心及京津冀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应用感知体验中心,推动三地一体化协同发展。  

8项主要任务,7个大数据应用示范区  

京津冀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承担了八项主要任务。  

其中,第一项“打造协同发展功能格局”中,要求根据北京、天津、河北三地的资源优势、创新体系优势等,打造北京、天津、张家口、廊坊、承德、秦皇岛、石家庄共七个大数据应用示范区。  

加强数据资源管理项下,要求做好京津冀数据资源管理顶层设计,北京率先建立政务数据资源目录体系,探索三地对政务数据资源实行清单管理,建立数据资源管理体系。  

公共数据开放共享试验探索方面,将加强三地政府部门信息资源横向整合和各级政府数据纵向整合。以环保、交通、健康、旅游和教育等领域为重点,推动三地信息数据开放对接共享。打造京津冀统一数据开放平台,逐步扩大数据对接的范围,形成三地“后台统一管理、前台分别展示”的政务数据开放模式。  

数据中心整合利用试验探索方面,将加快大容量骨干网络设施建设,提升固定宽带接入能力,实现宽带网络全覆盖,将京津冀地区建成全国首个宽带城市群。推动京津冀地区数据中心向张北等区域集中,优化政务数据中心布局,形成大型区域性政务数据中心。  

大数据创新应用试验探索方面,三地将推动开展大数据便民惠民服务,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三地将共同推动在交通、环保、旅游、健康、教育、航运和创新创业等领域的大数据协同,推动建立京津冀大数据创新创业基地等数据平台应用示范及重大工程。  

大数据产业聚集试验探索方面,将推动大数据技术向装备、汽车、电力、能源等行业领域深度应用拓展,打造大数据服务产业链和大数据技术支撑产业链。打破行业壁垒,以张家口云计算产业基地为重要载体,探索数据中心与光伏、光热等新能源综合利用新模式。加快推动京津冀地区金融领域大数据基础设施及支撑服务向廊坊等地集中布局,支持天津金融创新示范区开展金融大数据拓展应用,带动京津冀金融大数据协同创新。  

大数据交易流通试验探索方面,将建立健全大数据交易制度和大数据交易平台,制定完善标准规范、服务规则、技术协议,推动形成京津冀一体化的数据资产交易市场,共同推动数据资源资产化。  

大数据国际交流合作试验探索方面,将开展区域对外开放政策突破,探索建立大数据创新保税区、大数据企业境外投资和并购创新政策试点,实现创新要素高效集聚。共同争取实施更便利的外汇管理、海关监管、人才引进等制度和措施,将中关村境外并购外汇管理试点政策、外籍人才“绿卡”制度延伸到试验区。推动人才、技术、管理等对外开放合作,支持企业、社会组织等开展多层面的国际大数据创新合作。  

京津冀地区建设的七个大数据应用示范区,分别是北京大数据核心示范区,发挥北京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资源优势,打造国家大数据产业创新核心区和全球大数据产业创新高地。  

天津大数据综合示范区,以滨海新区、武清和西青等地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为依托,构建完善的大数据发展和产业支撑体系。  

张家口大数据新能源示范区,加快建设张北京津冀云存储基地、国家绿色数据中心示范基地、全国数据灾备中心、河北省主数据中心,打造京津冀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特色功能区”。  

廊坊物流金融遥感大数据示范区,重点发展智慧物流、金融、遥感大数据应用与创新,促进电商与物流的融合发展,探索遥感大数据技术推广应用。  

承德旅游大数据示范区,加快旅游大数据建设,打造京津冀旅游大数据产业中心和综合应用示范区。  

秦皇岛健康大数据示范区,探索大数据在大健康技术、产品、模式、服务、应用等领域的全面创新,努力打造中国北方规模最大、以大健康产业为特色的大数据产业集群。  

石家庄大数据应用示范区,以正定新区为依托,重点布局大数据平台服务和大数据应用开发中心,在金融、健康、教育、电子商务等领域开展大数据应用示范。  

市场力量广泛参与,三地协同欣欣向荣  

2016年8月,北京市经信委发布《北京市“十三五”时期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规划》,计划到2020年,软件和信息服务收入规模突破1万亿元,年均增速达到10%以上,增加值占北京市GDP比重超过11%;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互联网信息服务占全行业营业收入比重达到40%;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组织,培育1家千亿级公司,10家百亿级公司,十亿元以上企业的营业收入所占比重达到60%;软件著作权登记量达到8万件,有效发明专利数达到1.9万件。  

北京与河北张北地区已经合作共建了“中国数坝”云计算产业基地,在建、在谈的项目金额达800亿元,未来建设项目规模将达150万台服务器规模。  

类似跨省合作还将继续。据了解,京津冀大数据产业协同发展投资基金,首期计划募集100亿元,通过支持大数据及相关领域的上市公司并购、股权投资等方式,助推京津冀地区大数据产业整合协同发展和行业应用推广。基金还将与产业资本、金融机构等在项目端协同创新,预计可带动社会投资总规模达400亿元。  

京津冀大数据协同处理中心,将围绕天河三号-新一代E级(百亿亿次)超级计算机研制,构建自主大数据系统软硬件融合创新平台,培育形成千亿规模的自主创新大数据产业集群,重点面向医疗健康、先进制造等国民经济重要行业以及智慧城市领域,建设行业大数据应用开发运行环境,重点面向京津冀各地市大数据应用需求提供综合解决方案,着力提升京津冀地区大数据领域创新能力和创新平台支撑能力。  

同时,三地共同设立的京津冀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应用感知体验中心,位于廊坊开发区,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总投资15亿元,2017年年中投入使用。应用感知体验中心将成为集大数据展览、体验、研发、创新创业和应用于一体的综合体,集中展示京津冀地区大数据应用和优秀创新成果,是京津冀大数据协同发展的重要平台。  

回头来看,在2009年之前,京津冀地区大数据产业企业仅有350家,发展至2016年底,企业总数已增至875家,不仅涵盖了大数据基础框架类企业,也广泛涉及数据资源、应用服务和支撑服务,门类齐全,形成了包括京东集团、360、亚信、普林科技、航天云网、九次方大数据、大唐网络、百度云、嘀嘀、华大基因等众多优秀企业在内的稳定的大数据产业生态。  

不仅如此,四大类企业细分领域更加多元,基础框架类企业覆盖了存储管理、云服务、数据安全以及信息传输;数据资源类企业覆盖了数据交易、网络数据、贸易数据、生理数据、数据市场;应用服务类企业覆盖了广告营销、商业智能、金融保险、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健康医疗、地理信息、交通运输、教育文化、影视娱乐、媒体、农业、政务、智慧城市等领域;支撑服务类企业涉及社区媒体、联盟协会、科研教育、产业园区等等。  

九次方大数据集团作为大数据资产运营商,参与了天津市滨海新区中心商务区金融服务局类金融机构信息监管,与张家口市政府合作成立编制规划工作小组布局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与秦皇岛市政府组建大数据公司规划建设十大工程项目,在河北遵化完善当地农产品溯源大数据体系等多个京津冀地区大数据相关合作。其创始人王叁寿认为,未来京津冀大数据产业发展,三地相辅相成。以政府政策方针为指导,北京强化创新和引导,天津强化带动和支撑,河北强化承接和转化,将形成北京中关村+天津滨海新区、武清+河北张家口、廊坊、承德、秦皇岛、石家庄协同发展功能格局,以此形成区域性大数据生态群,推动大数据产业创新发展。  

珠三角9市、5.6万平方公里,  

加速国家大数据综试区建设  

到2020年,珠三角地区将被打造成为全国大数据综合应用引领区、大数据创新创业生态区、大数据产业发展集聚区,抢占数据产业发展高地,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  

在2016年10月获批的7个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中,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地区是全国首批确定的跨区域类综合试验区。其中,珠江三角洲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覆盖广州、深圳、佛山、东莞、中山、惠州、珠海、江门、肇庆珠三角9市,实施范围达到5.6万平方公里,其中尤以广州、深圳为重点,发挥先导示范效用。  

2017年4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了《珠江三角洲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首度对外系统性地披露了在大数据应用与产业发展方面的探索思路。《方案》明确,综合试验区的一大任务就是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其中包括在2020年底前,建成10个左右制造业细分行业领域的公共服务大数据平台,建成20个左右大数据产业园,争创3-4个国家级大数据产业园等具体内容。  

到2020年,珠三角地区将被打造成为全国大数据综合应用引领区、大数据创业创新生态区、大数据产业发展集聚区,抢占数据产业发展高地,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  

广东数据总量占全国20%,宽带占全国近六成  

珠三角地区具备发展大数据产业的良好根基,在于广东是经济大省、外贸大省、制造业大省、电子信息产业大省。广东数据量占全国20%左右,数据规模全国领先。港口、商贸、航运、物流、海关、商检、医疗、金融等数据非常活跃,日均数据交换超过400万条。广东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超3万亿元,占全国1/3,连续25年位居全国第一,拥有广州、深圳两大超级计算机中心,运算速度全球领先。此外,广东宽带占全国近六成,是国家三大互联网国际出口之一,拥有全国最高的互联网普及率。  

广东省与时俱进,非常重视大数据产业发展。2012年,即提出《广东省实施大数据战略工作方案》。2013年,出台《广东省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2013-2020年)》,提出要将广东省发展成为大数据应用先行区。是年,成立了广东省实施大数据战略专家委员会。在2014年2月,广东省政府批准在省经济和信息化委设立广东省大数据管理局。2014年5月,广东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广东省信息化促进条例》,使大数据技术获得了立法支持。2016年“十三五”开局,《广东省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正式出台。2017年4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珠江三角洲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  

广州、深圳是当之无愧的骨干城市。广州作为全国三个通信和互联网枢纽之一,拥有最大的国际出口带宽容量和全球运行速度最快的天河二号计算机,以及多个大型数据中心,已经推动了广州智慧城、全国第二大软件产业基地广州天河软件园、国家网游动漫产业基地等与大数据相关的园区建设。深圳是领跑全国的高新技术产品基地和IT重镇,汇聚了一系列全球知名的品牌企业,形成了完善的大数据产业链。其中,广东省广业集团、广东粤数大数据有限公司等市场力量,深度参与了当地大数据产业发展,正在建设立足广东、辐射全国的大数据产业聚集区。  

广东省大数据管理局局长兼省经济和信息化委总经济师王月琴表示,广州、深圳是建设珠江三角洲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两个重点城市,应把大数据产业作为试验区建设的重中之重,积极扶持现有大数据企业做大做强,加强大数据新项目的招商引资,努力建设国家大数据强市,在综合试验区建设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2020年,广东大数据产业规模6000亿元  

2018年广东省大数据发展目标是80%以上的地级以上市完成电子政务云平台建设;培育5家左右大数据核心龙头企业,100家左右大数据应用服务和产品制造领域的骨干企业;建设10个左右大数据产业园,大数据及相关产业规模达4000亿元。  

至2020年,广东省目标建成10家以上大数据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和应用中心,其中国家级研究机构5家以上;培育200家左右大数据应用、服务和产品制造领域的骨干企业;建设20个左右大数据产业园,大数据及相关产业规模达6000亿元。  

未来,广东省将重点实施好大数据六大重点任务:一是推进政府数据整合汇聚、互联互通和共享开放,到2020年基本建成政务大数据库。二是深化政务大数据和民生服务大数据应用。三是发展工业大数据,助力广东智能制造2025,建设一批“数据工厂”和工业大数据平台。四是开展大数据创业创新,发展大数据众创空间,推动行业龙头企业建设和开放行业大数据平台,带动上下游企业开展大数据应用创新。五是推进大数据产业集聚发展,建设10个左右大数据产业园,争创3-4个国家级大数据产业园。六是构建大数据交易流通和安全体系。  

其中,尤其可圈可点的是,为加快实施“中国制造2025”,广东省运用大数据驱动智能制造加快发展,推动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重点发展面向智能制造单元、智能工厂以及物联网应用的低延时、高可靠的工业互联网,支持工业企业开展设备、产品以及生产过程中的数据自动采集和大数据分析,形成制造业大数据存储中心和分析中心,建设一批数据工厂、智能工厂。  

同时,支持工业企业运用大数据发展数字化3D打印、个性化定制、在线支持等全生命周期运维,推动绿色制造新技术与设备开发。引导工业企业挖掘利用产品、运营和价值链等大数据,实现精准决策、管理与服务。重点在汽车和摩托车制造、家电、五金、电子信息、纺织服装、民爆、建材等行业,组织开展工业大数据创新应用试点示范。  

根据目标,到2018年,广东将建成60个左右工业大数据创新应用试点示范项目,建设15家左右数据工厂。到2020年,广东将建成100个左右工业大数据创新应用试点示范项目,建设30家左右数据工厂。  

市场主导、政府带头,  

上海打造大数据发展高地  

未来,上海市将不仅仅是国际金融、贸易、航运、经济四大中心,同时也将成为国家数据科学中心、亚太数据交换中心和全球“数据经济”中心。  

2016年10月,上海市作为东部试点城市,与其余六个省市一并获批,入围第二批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  

作为全国出台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的省市之一,上海市在2016年9月发布《上海市大数据发展实施意见》,以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的部署,落实国务院发布的《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运用大数据加强对市场主体服务和监管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的精神,全面推进上海市大数据应用和产业发展,助力精准施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预计到2020年,大数据将对上海市创新社会治理、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发挥显著作用,上海市政府数据服务网站开放数据集超过3000项,形成三至五个大数据产业基地,引进和培育50家以上大数据骨干企业,数据驱动型产业经济总量达到千亿元级别。  

发展大数据起步早,底蕴坚实  

2013年,上海市科委就出台了《上海推进大数据研究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聚焦推进医疗卫生、食品安全、智慧交通等六大行业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和金融证券、互联网、制造业等六个重点领域大数据商业应用。上海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上海“十三五”规划纲要均列入了大数据发展内容。  

当前,从基础设施、数据资源总量及开放共享、产业经济等方面看,上海市发展大数据具有较好的基础条件。  

基础设施方面,上海已完成910万户光纤到户,用户超过450万;WLAN接入热点14.2万个,i-Shanghai接入场所900处;3G、4G用户总数达到2211万户,基本形成全域数据采集和传输网络。  

数据资源方面,上海建成了覆盖全市2400万人口、190万户法人单位以及全市陆域的人口、法人和空间地理三大基础数据库;完成政府数据资源目录数1.1万条,数据项15.5万个,初步形成以基础数据库为支撑的政府数据共享机制。  

数据开放方面,依托上海政府数据服务网,数据资源开放的内容已涵盖了经济建设、资源环境、教育科技、道路交通、社会发展、公共安全、文化休闲、卫生健康、民生服务、机构团体、城市建设、信用服务等12个重点领域,累计开放数据资源逾800项,基本覆盖各部门主要业务范围。  

产业经济方面,上海拥有世界第一的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亚洲第二的证券交易额、16000亿元的电子商务交易总额;3900万就诊人群健康档案、4800万张交通卡和每天30GB交通流量数据;电子信息、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产业规模双双突破5000亿元,涌现出一批在专业领域具有影响力的大数据企业。  

规划清晰,多点并进完善大数据路径  

2016年9月发布的《上海市大数据发展实施意见》作为指导上海大数据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明确了市场主导、政府带头、开放共享、融合创新、安全规范、繁荣有序的基本原则,以2020年为阶段性节点,矢志于基本形成数据观念意识强、数据采集汇聚能力大、共享开放程度高、分析挖掘应用广的大数据发展格局,实现数据资源日益丰富、行业应用创新活跃、政府治理科学高效、产业发展能级跃升、发展环境规范有序。  

这一指导文件多点并进,要求统筹大数据资源,推动共享开放和流通;深化大数据应用,服务治理能力提升、民生改善和经济转型;发展大数据产业,实现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产品突破;建设大数据功能型设施,加强数据采集和储备;加强数据安全防护,提高安全保障能力;加强组织保障,营造发展环境。  

同时,《上海市大数据发展实施意见》规划了政务数据共享开放工程、社会数据交易流通工程、政府治理大数据工程、民生服务大数据工程、产业大数据工程、关键技术突破工程、产业发展支撑工程、数据资源开放创新工程、基础设施布局发展工程、网络和大数据安全保障工程共十大专项工程,推动大数据全面展开,扎实落地。  

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在2017年着力做好的八方面工作中,强调了建成宽带城市和无线城市,光纤宽带网络基本覆盖上海全市域,公共场所无线接入点达到20万处。推动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深度应用,落实“互联网+”推进方案,支持物联网、新硬件、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开发利用,加快建设智慧学习、智慧停车、智慧旅游等一批便民惠民的信息化应用平台。强化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切实保障网络安全。  

同时,报告指出,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全面提高政府治理现代化水平的工作中,强化行业监管,逐步建立全覆盖、分领域、强协同、高效率的行业监管体系。启动建设综合监管平台,构建大数据监管模型,切实履行好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职责。  

大数据产业链五位一体,上海打造三个中心  

当前,上海围绕“资源、技术、产业、应用、安全”融合联动这一条主线,聚焦“政府治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两个方面,创新“交易机构+创新基地+产业基金+发展联盟+研究中心”五位一体的大数据产业链生态发展布局,力争打造国家数据科学中心、亚太数据交换中心和全球“数据经济”中心,形成集数据贸易、应用服务、先进产业为一体的大数据战略高地。  

观察上海大数据产业链的发展创新,“五位一体”的格局颇具特色。  

数据交易机构建设方面,既有全国首家大数据交易所贵阳大数据交易所的上海运营中心,也有上海数据交易中心,发挥着促进商业数据流通、跨区域的机构合作和数据互联、政府数据与商业数据融合应用的作用。  

创新基地方面,开辟了上海市北高新园区作为上海首个大数据产业基地、唯一的上海市云计算产业基地,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产业集聚发展优势,在盘活数据资源,推动大数据产业集聚和技术创新等方面发挥示范效应。  

产业基金方面,有上海市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静安区大数据产业投资基金对大数据发展进行扶持。  

发展联盟方面,成立了上海大数据联盟,围绕大数据技术链、产业创新链,实现产学研用等机构在战略层面的有效结合,通过资源共享、协同行动和集成发展,形成产业核心竞争力,使上海大数据关键技术创新水平有效提升。  

研究中心建设方面,上海大数据研究中心以面向互联网大数据的“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应用创新、服务创新”为总体目标,以构建互联网大数据创新平台为主要突破口,力主推进互联网共性关键技术的研究。  

未来,上海市将不仅仅是国际金融、贸易、航运、经济四大中心,同时也将成为国家数据科学中心、亚太数据交换中心和全球“数据经济”中心。  

“两区两基地”作支撑,  

大数据应用助推大河南腾飞  

力争到2020年,基本建立有利于大数据发展的体制机制,大数据在各行业的深度应用全面展开,大数据促进政务服务模式创新、制造业转型升级、服务业提质增效等位居全国前列,大数据核心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关联业态规模超过5000亿元。  

——《河南省推进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  

河南省政府2017年4月25日下发的《河南省推进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了建设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基本思路、发展布局、重点任务以及总体目标。  

未来,国家大数据(河南)综合试验区将坚持核心引领、节点带动,构筑以郑州大都市区为核心、洛阳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为重要支撑、省辖市中心城市为主要节点、各类大数据产业园区为支撑的空间格局,推进大数据制度创新、数据资源共享开放、大数据创新应用、大数据产业集聚发展,探索推动大数据要素流通,推进数据中心整合利用、大数据交流合作、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跻身全国一流的大数据产业中心、数据应用先导区、创新创业集聚区、制度创新先行区,引领中部地区大数据产业发展。  

河南建设试验区雄心勃勃,政策利好不断释放  

“十三五”开局之时,大数据入列河南省重要发展战略之一。2016年4月发布的《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实施大数据发展战略,开展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推动数据共享开放和开发应用,建设大数据综合试验区。  

2016年10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央网信办发函批复,同意河南建设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河南成为继贵州之后第二批获批建设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省份之一,相关部门与地市旋即围绕顶层设计、园区规划、平台建设、项目引进同步推进工作。  

在河南省省委书记谢伏瞻、省长陈润儿等领导的主持下,《河南省大数据产业发展引导目录(2017年本试行)》在2017年2月发布,涵盖106条发展目录、17大领域,对大数据核心产业、衍生生态、关联产业、产业基础支撑进行了明确的分类,成为河南省大数据发展指向标。  

2017年年初,河南省同期通过了《河南省推进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关于加快推进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的若干意见》,强调了“试验区建设涉及面广,专业性强,改革任务重,加快推进中要突出重点。”  

要突出的重点包括:突出数据资源整合,通过建设彻底改变信息孤岛现状,推动信息汇聚、共享开放;突出数据管理创新,围绕数据的采集和发送、提供和应用、购买和服务等探索体制机制、管理方式的制度创新;突出数据开发应用,立足河南实际,以交通物流、农业粮食为突破口,在政务、益民服务等领域开展大数据创新应用试点示范,推进大数据与各行业深度融合;突出产业发展,布局建设一批大数据产业园区,加快发展大数据核心产业、关联产业、衍生业态,推动大数据产业集聚发展。  

河南省省长陈润儿表示,建设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是河南难得的机遇,对带动社会发展有革命性意义,与每个人密切相关。要把握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协同发展、成果共享的原则,突出重点,进行数据资源整合,防止重复建设,重点抓好数据产业发展,统筹实施,避免重复,实现有序建设,注重实效。  

大数据应用当先,“两区两基地”带动产业发展  

河南省拟通过未来几年的建设,基本建成以“两区两基地”为支撑的国家大数据(河南)综合试验区。  

其中,“两区”指的是国家交通物流大数据创新应用示范区、国家农业粮食大数据创新应用先行区。  

国家交通物流大数据创新应用示范区建设,将依托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整合打通航空、铁路、公路、港口信息流,推动交通物流要素的网络化共享、集约化整合、协作化开发和高效化利用,为大数据支撑国家现代交通物流体系建设提供示范。国家农业粮食大数据创新应用先行区建设,则将依托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深化大数据在粮食生产、加工、流通全产业链创新应用。  

“两基地”,是指国家中部数据汇聚交互基地、大数据创新创业基地。  

国家中部数据汇聚交互基地建设,将依托郑州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统筹布局,整合资源,集约建设绿色大型区域公共数据中心。大数据创新创业基地,将结合实施“互联网+”行动、信息惠民工程和智慧城市建设,开展政务服务、健康医疗、养老服务、智慧旅游和公共安全等大数据应用试点,打造大数据创新创业高地。  

河南省推动大数据应用落地,成为鲜明特点。《河南省推进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中强调,推进大数据创新应用方面,要把交通物流、农业粮食作为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在政务、益民服务、产业等领域开展大数据创新应用试点示范,推进大数据与各行业深度融合。  

同时,即提出要建设国家交通物流大数据创新应用示范区,探索政企合作打通航空、铁路、公路、港口等相关数据,开展城市交通拥堵治理、公共交通智能调度优化、公共交通便民智慧服务、ETC智慧服务等大数据应用,通过城市交通数据融合中心为新业态监管等提供支撑。建设国家农业粮食大数据创新应用先行区,整合省、市、县、乡四级食品安全监管数据,打通食品药品监管、农业、畜牧、粮食、工商、质监、卫生等部门及企业数据,开展数据综合性分析,实现系统性、区域性食品安全事件及时预防预警。  

河南省拟以统筹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数据资源交换共享机制为两大基础支撑,以实施多式联运现代物流大数据应用示范工程、现代农业粮食大数据应用示范工程、电子商务大数据应用示范工程、经济运行大数据应用示范工程、制造业大数据应用示范工程、“一号、一窗、一网”政务服务示范工程、益民服务大数据应用工程等七大重点试验工程为抓手,以大数据应用突破产业发展的瓶颈,实现大数据产业腾飞。  

仙桃数据谷远近闻名,  

大数据成为重庆重要增长极  

“十三五”期间,重庆矢志于打造全国重要的电子商务、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慧物流和数字内容产业中心,促进互联网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  

重庆市,是第二批获批建设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省市之一,发展至今,大数据已经成为重庆重要增长极。  

2013年,重庆市即印发了《重庆大数据行动计划》,在全国首次提出全产业链的主要目标,力主加快大数据产业布局,将重庆建设成为有国际影响力的大数据枢纽及产业基地。  

美国加州有硅谷,中国重庆有仙桃数据谷  

重庆市锐意发展大数据产业,积极进行探索。2014年,重庆市政府决定规划建设仙桃大数据产业园,是年4月启动建设,面积1.77平方公里,规划建筑面积160万平方米,将在2017年底基本建成。  

仙桃数据谷突出“大数据、小传感、海存储、云应用”技术前沿,布局感知、存储、数据挖掘等3大核心产业,打造前沿消费行为大数据平台、移动计算解决方案平台、机器人图像芯片设计平台、全套3D打印平台、智能样机生产平台、智能语音识别系统平台、外观设计平台、智能样机营销平台等8大平台,发展N类人机智能及大数据应用产品(即“3+8+N”产业体系)。  

重庆的仙桃数据谷,集中代表了大数据时代下前沿智慧产业方向,产业大类分为大数据和VVAR两大产业,目标企业包括工业、航空、金融、健康、教育、设计、商务、城市管理等大数据应用领域,以及虚拟现实、无人机、服务机器人、智能穿戴、智能终端领域的行业龙头。  

重庆仙桃数据谷的独特性在于,在创新产业方向上,推动了产业集群集聚化和高端化;通过搭建技术平台,提供协同联动创新服务;构建孵化机制,打造区域协同创新孵化体;搭建人才培训平台,集聚大数据产业创新人才。  

仙桃数据谷通过八大平台之间的协作联运和相互作用,形成完善的跨行业、跨领域、跨主体的公共创新服务体系,打造出创新驱动的“核心引擎”。八大平台已完成7个平台签约,其中6个已落地运营,1个即将落地运营。  

仙桃数据谷联合已落地国际知名孵化机构,打造国际协同孵化机制。通过同一团队管理、产业资金互投、同步运营推广,为创新创业项目提供先进技术和产品开发、人才引进、投融资服务等创新服务。  

同时,依托大数据学院项目,创新企业与高校合作办学模式,仙桃数据谷打造了“政企产研学金用”的一体化架构,与知名企业合作开展前沿技术人才培训认证、项目实训等,完整覆盖大数据及智能硬件等前沿领域各个层次技术人才需求,打造全球领先、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智能硬件与大数据人才培养基地。  

截至2017年4月底,仙桃数据谷已建成投用商务楼宇约16万平方米,在建楼宇约150万平方米,完成投资约37亿元,累计注册企业262家,入驻企业27家,园区从业人员1000余人。布局“3+8+N”产业体系,营造“有龙头、有平台、有团队、有投资、有培训、有活动”的“六有”创新运营环境,形成了“主体多元、开放协同、自我修复、不断演进”的创新生态圈,并成功引进了美国硅谷孵化器PlugandPlay、加拿大著名专业孵化器企业溢思得瑞等全球知名科技孵化器和加速器。  

“十三五”期间发力云计算、大数据,完善“互联网+”  

“十三五”期间,重庆矢志于打造全国重要的电子商务、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慧物流和数字内容产业中心,促进互联网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务实推动“互联网+”和“+互联网”行动,以“互联网+”带动新兴产业发展,通过“+互联网”为传统产业插上互联网的翅膀。完善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网络架构,实施“光网•无线重庆”和宽带乡村工程,推进网络覆盖城乡,降低网络使用成本,为各行各业“+互联网”创造良好条件。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加快基于互联网的产业组织、商业模式、供应链、物流链等创新,培育一批示范性平台和项目。  

截至2016年年底,重庆互联网单位带宽和流量平均资费较2015年下降45%和44.5%,在西部率先实现行政村通光纤和4G全覆盖,省际互联网出口带宽达到6.27T,重庆市光缆线路总长度达到81.7万公里,同比增长24.9%,重庆市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与移动电话基站数同比增长分别为30.8%和32.5%,宽带接入速率方面,20M以上宽带用户达占比达到60.5%,网络质量显著改善,“降费提速”工作成效显著。  

重庆市市委书记孙政才、重庆市市长张国清高度重视云计算、大数据产业等创新驱动力发展。2017年1月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市长张国清表示,2017年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整合国内外创新资源,促进技术、资本、创新生态协同发力,支撑经济转型升级。  

2017年2月,来自重庆市经信委的消息称,重庆市将从五个方面入手加快发展云计算、大数据产业,一是加快推进两江国际云计算产业园、仙桃数据谷等重点园区建设;二是积极引进百度西部数据中心、华为软件开发云等重点项目,加快行业重点企业集聚;三是全力推进腾讯、重庆有线两个数据中心建设,形成15万台服务器运营支撑能力;四是务实推进中新ICT领域项目合作,加快建设中新国际数据通道;五是全力做好2017世界智能科技大会筹办工作,将其打造成为全球智能科技界盛会。  

重庆市经信委公示了“互联网+”试点项目名单,经单位自愿申报、专家评审、综合审核等程序,确定了包括重庆农村大数据投资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市农村信息化数据资源云计算平台项目在内的78个项目,作为2017年重庆市“互联网+”试点项目。  

沈阳大数据先行:  

创新融合、工业转型、一体两翼、辐射东北  

这是在国家实施新一轮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背景下,继国家批准沈阳成为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自主创新示范区和自贸试验区之后,国家赋予的又一重要历史使命。  

2016年10月,辽宁省沈阳市获批成为东北地区唯一、副省级城市唯一的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这是在国家实施新一轮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背景下,继国家批准沈阳成为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自主创新示范区和自贸试验区之后,国家赋予的又一重要历史使命。  

2016年11月11日,沈阳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正式启动建设。按照建设方案,到2020年,沈阳市大数据相关产业规模力争突破1000亿元,在沈阳市浑南区、沈北新区、铁西区等区域打造沈阳大数据产业带和2至3个大数据示范园区,培育大数据行业龙头企业10家,大数据产业从业企业达到200家以上,引领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建成一个国家级工业大数据示范基地,引领沈阳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智慧产业先导区、充满活力的区域性大数据集聚区和全国智慧城市群典型示范区。  

大数据发展土壤肥沃、基础完备  

2015年初,沈阳市即明确了“惠民、兴业、善政”三大目标,以立足沈阳、带动沈阳经济区、辐射东北区域为理念,依据“规划引领、基础先行、需求导向、应用示范”的总体思路,充分发挥后发优势,为全面改革创新走出一条以大数据发展为主体,以智慧城市建设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两翼,三者彼此支撑、互为动力、协同发展的“一体两翼”创新之路。  

数据显示,2015年沈阳市智慧产业总体规模达到4023亿元,占GDP比重达到55%,从业人员近100万,拥有智慧产业集群12个。  

2016年,沈阳市开展“提速降费”行动,“光纤进小区”和行政村“光纤村村通”年度计划全面完成。无线网络四环内实现全覆盖,免费智能WiFi覆盖120个热点区域,全市公交车辆免费WiFi工程启动实施。沈阳市成为“宽带中国”示范城市。  

同时,大数据产业加快培育发展,大数据发展生态体系不断完善,工业大数据创新发展试点有序推进。华为、中兴、360、软通动力、九次方大数据等60余家知名企业在沈阳投资兴业,以大数据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全面提速。  

2016年,智慧沈阳统一平台实现了上线试运行,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数据清洗融合平台和决策分析门户等功能投入应用,政府部门间数据交换和资源共享进程加快。政务协同办公平台投入运行,政府运行效率大幅提升、行政成本大幅下降。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智慧城市应急指挥中心等重点项目顺利推进,居民信息平台、智慧医保APP等投入使用,中小学全面建成“数字校园”,市属医院加快普及“智慧医院”,“乘车易”用户突破百万,“停车易、行车易”用户达到140万,城市运行和市民生活更加高效便捷。  

老基地,大数据引领工业转型  

2016年10月入选第二批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是沈阳新时期发展的新机遇。将大数据发展当成全市的“一号工程”,沈阳市委、市政府确定了一条以“创新融合”为主线的大数据发展路径、一个以工业大数据为突破的工业转型发展格局,同时,在全国率先组建了正局级单位沈阳市大数据管理局。  

围绕东北老工业基地新一轮振兴的战略目标,沈阳市把发展大数据产业作为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和支撑,推动大数据整合与开放、工业大数据等创新应用,进而带动区域协同发展、经济提质增效。  

沈阳市已经以铁西为试点,构建“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一研究院”的沈阳工业大数据应用生态体系。沈阳市的探索与实践,得到了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和中央网信办相关领导的肯定。  

沈阳市将建立工业大数据中心,依托东网超云平台、三大通信运营商数据中心等平台资源,充分发挥本地软件企业和系统集成企业的传统行业解决方案优势,面向汽车电子、装备制造、医药化工等重点行业,提供围绕工业产品设计优化、工艺设计优化、生产过程优化等全流程的大数据服务。同时,开展以沈阳机床、沈鼓、北方重工为代表的工业大数据应用试点示范。软件企业和原有公共服务平台要向数据开放运营方向转型,平台类企业将在为企业提供服务中着手建立收集、挖掘商品和服务供需信息的大数据分析和服务系统,逐步向大数据服务平台转型。  

三年大计目标明确,建成智慧城市统一平台  

2016年年中,沈阳发布《沈阳市促进大数据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指出要在2018年年底前,计划建成智慧城市统一平台,80%以上的市直部门接入平台,形成跨部门数据资源共享共用和统一开放格局,50%以上的市直部门公布数据开放清单和开放计划,50%以上的市直部门依托统一平台开放数据。  

在数据共享方面,将构建公共数据资源合理适度开放共享的规范体系,率先在信用、交通、医疗、卫生、就业、社保、地理、文化、教育、环保等重要领域实现数据适度开放。推动大数据与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发展。  

在信用体系建设方面,创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加快建立沈阳市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构建面向社会公众、企业、金融部门、信用服务机构和政府机关多层次、多形式信用信息应用的系统性支撑平台。建设企业法人信用库、非企业法人信用库、个人信用库,实现全市统一的信用信息征集、信用数据交换和共享、信用信息价值挖掘、信用行政监督管理。  

在构建人口信息大数据方面,建设“沈阳市人口信息平台”,整合全市居民相关信息,提供信息查询、数据对比、数据分析等服务,建立社会救助类事项及居民相关证件信息统筹认证工作体系。  

在气象服务领域,建立智慧气象信息数据库,加大基本气象资料和产品的社会共享力度。推进智慧气象建设,加强地面气象观测站、高空气象观测站、天气雷达站和风云气象卫星等气象数据采集。推进气象与各行业的跨界融合。  

在医疗服务领域,构建全市动态、连续、完整、标准的电子病历和居民健康档案大数据,推进沈阳市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和智慧医院建设。建设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计划生育和综合管理业务的医疗健康管理和服务大数据应用体系。  

在社会保障方面,建设由城市延伸到农村的统一社会保障大数据平台,完善社会保障各项业务领域信息系统。实现业务经办的全程信息化及信息数据的大集中管理,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数据对接和信息共享,支撑大数据在劳动用工和社保基金监管、医疗保险对医疗服务行为监控、劳动保障监察、内控稽核以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相关政策制定和执行效果跟踪评价等方面的应用。  

一网络、一中心、一平台,  

内蒙古锐意大数据基础设施统筹发展  

大数据已经成为内蒙古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七网”同建、“七业”同兴的重大推手。  

在2016年10月获批建立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7个省市中,内蒙古颇具代表性。它是首个进入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范畴的少数民族自治区,也是目前全国唯一一个基础设施统筹发展类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  

内蒙古大数据产业发展迎来战略机遇期,先后出台了《内蒙古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和《内蒙古促进大数据发展应用的若干政策》等支持政策,打响了构建“中国北方大数据中心、丝绸之路数据港、数据政府先试区、产业融合发展引导区、世界级大数据产业基地”的发令枪。  

自治区经信委起草的《内蒙古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将实现大数据产业体系基本健全,产业规模持续壮大,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应用水平不断提升,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高。引进培育10家大数据龙头企业,吸引10家大数据相关科研院所,聚集100家大数据重点企业,云计算大数据基础设施总投资达到1000亿元,大数据相关产业总产值超过1000亿元。  

天高“云”阔,内蒙古发展大数据根基牢、优势多  

内蒙古的自然条件、区位条件,使发展大数据产业具备了突出的比较优势。  

其一,气候条件适宜,年平均气温为0至8摄氏度,适合服务器自然冷却;绝大多数地区地质结构稳定,历史上很少发生过破坏性较大的地震等地质灾害,保障大型数据中心的稳定运行;电力装机居全国首位,蒙西电网形成了全国第一家省级电网独立输配电价格体系,大数据中心用电价格最低仅为0.26元/度,全国最低,电源保障有力。  

其二,自治区对内靠近京津,毗邻黑、吉、辽、晋、冀、陕、甘、宁八省区,对外接壤俄蒙,拥有2条欧亚大陆桥,全区现有16个对外开放口岸,其中满洲里和二连浩特口岸是目前面向俄罗斯和蒙古国的最大陆路口岸,方便对内数据、信息传输,也有利于面向俄蒙、欧洲提供大数据国际服务,具备服务输出优势。  

其三,自治区是全国唯一既享受国家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又享受西部大开发和东北振兴优惠政策的地区,税费优惠,人才引进、创新创业扶持、科研项目申请、科技成果奖励等配套措施齐全,土地供应充足,人力资源成本低,政策环境优势明显。  

“十二五”时期,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将云计算产业发展作为推进结构调整、实现转型升级的战略性任务,自2011年开始,全面启动了云计算产业发展战略。  

发展至今,全区大型数据中心服务器承载能力达90万台,居全国首位,建成了中蒙俄国际光缆、呼和浩特至北京等地的高速光缆通道,设立了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京东、IBM、九次方大数据等运营服务、信息服务、应用服务商入驻当地。  

在内蒙古,一个个云基地正撑起大数据发展的脊梁,让大数据应用蔚然成风并带动自治区转型发展。  

目标明确:一个网络、一个中心、一个平台  

大数据已经成为内蒙古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七网”同建、“七业”同兴的重大推手。  

2017年,自治区正加快形成“一个网络”“一个中心”“一个平台”的大数据新体系,坚持软环境和硬环境一体加强、一起优化,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数据中心开放、资源开发应用、科技研发支持、企业融资扶持、人才引进培养等工作力度,全力打造大数据产业发展新高地。 

如何理解一个网络、一个中心、一个平台?  

“一个网络”,就是要加快建设新一代信息通信网络。内蒙古坚持把信息通信网作为基础设施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完善国际、省际干线光缆,加快建设集宁至北京光缆传输系统工程,继续实施“宽带内蒙古”“宽带乡村”、移动通信4G网络等项目。2017年,自治区将新增固定宽带覆盖能力240万户,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到53.6%,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达到68.7%,出区带宽能力超过2500Gbps。  

“一个中心”,就是要加快建设中国北方大数据中心。以呼和浩特市为中心、东中西合理布局,积极探索绿色数据中心建设模式,重点建设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大型数据中心,全面开放自治区数据中心服务空间,面向全国、国家部委和行业企业提供应用承载、数据存储、容灾备份等服务。到2017年底,全区服务器装机能力超过100万台,到2020年达到300万台以上。  

“一个平台”,就是要加快建设自治区统一的“云上北疆”云平台。整合利用现有资源,推动基础信息资源库、公共服务信息资源库和各部门自建数据中心、业务专网、信息系统等向云平台汇集,实现政府数据共享交换和公共数据开放。同时,在云平台上同步部署开展政务服务、宏观经济、农牧业、工业、能源、健康、教育、信用、水利、精准脱贫、智慧交通、智慧旅游、平安北疆、绿色北疆等重点领域大数据创新应用,先期形成14朵具有我区鲜明特色的亮丽之云。  

自治区辖内各市齐头并进,比学赶帮不输人后  

内蒙古在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中,确定了打造大数据完整产业链、加快大数据产业主体培育、加快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深化行业大数据应用发展、深化工业大数据创新应用五项重点任务。  

同时,内蒙古加强了与大数据发展先进省市的经验交流。自内蒙古入选第二批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纪委书记刘奇凡,呼和浩特市市长李杰翔,自治区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局长胡丰,先后调研了位于国家大数据(贵州)综合试验区的国内首家大数据交易所——贵阳大数据交易所,交流数据交易如何驱动其云上数据要素流通。  

在大数据发展新时期,内蒙古自治区辖内呼和浩特、包头、乌兰察布、鄂尔多斯、赤峰各市积极响应整体战略布局。  

呼和浩特市纵横“云”海,构筑起全维度大数据产业链,形成了“两大产业园区、三大数据中心、一批应用和服务”的发展格局。呼和浩特正大力推进云计算和大数据应用服务,电子商务、互联网+政务、智慧城市、大宗商品交易、产品大数据平台等一大批云计算大数据应用启动建成或建成投用。呼和浩特市联手九次方大数据成立内蒙古大数据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合资公司以呼和浩特市大数据作为平台,在政府大数据、金融大数据、征信体系建设、大数据研究院、大数据产业基地等相关领域展开全面合作。通过数据资产运营手段,盘活政府数据,释放数据价值。  

包头市以大数据开启智慧城市生活新模式。包头市智慧城市建设走在了自治区乃至中西部地区前列,两化融合、电子政务、平安包头、智慧国土等被列为国家和自治区示范项目,先后三次入选全国信息化城市50强。  

乌兰察布市以大数据集聚发展动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乌兰察布市致力继续扩大服务领域,打造集国家级云计算示范产业基地和华北云服务承载中心、京津大数据处理中心、京津数据灾备中心、京蒙电子商贸服务中心等产业链条,重点建设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无线城市、智慧旅游等公共服务信息平台等项目。  

鄂尔多斯市依托云基地,争作行业领跑者。鄂尔多斯云基地是国家大数据(内蒙古)综合试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立于2011年。基地战略定位为“1111”,建设一个面向西北亚国际数据枢纽(国际级)、一个全国绿色数据中心示范标杆(国家级)、一个北部产业转型升级新引擎(区域级)、一个内蒙古云服务创新试验示范区(省级)。  

赤峰市构筑“核心大脑”神经网络。近年来,按照“孵化器、孵化园、产业园”三步走战略,赤峰蒙东云计算和大数据园区累计完成投资16亿元,建成了孵化器、孵化园等各类基础设施15万平方米。在应用方面,智慧政务的督查考核系统已上线运行,“互联网+党建”已得到广泛应用,上线法律监督平台,安全生产云平台和食品安全管控平台。  

标签:

责任编辑:admin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