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 | 安徽省“十三五”软件和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全文)

2017-02-15 15:02 来源:数邦客综合安徽经信委整理
浏览量: 收藏:0 分享

   为积极响应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和《大数据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2016-2020年)》部署要求,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安徽省经信委编制了《安徽省“十三五”软件和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以促进安徽省软件和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超过1000亿元,年增长率25%以上,通过云计算大数据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达到2000亿元,年增长率20%以上。培育年业务收入超10亿元的龙头企业20家以上,超100亿元的龙头企业1家。

  《规划》指出“十三五”期间的安徽省软件和大数据产业发展重点是,培育市场主体,壮大产业规模;创建“中国软件名城”,推进产业集聚;打造“中国声谷”,突出产业特色;强化创新驱动,提升核心竞争力;培育新兴产业,抢占发展先机;促进产业融合,加快服务转型。并配套加大政策落实力度、突出做好重点工作、着力推进产业招商、完善人才保障机制四项保障措施,确保目标和任务顺利完成。

  以下为《规划》正文 :

  安徽省“十三五”软件和大数据

  产业发展规划

  软件和大数据产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础,是建设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的重要支撑,是科技竞争和产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根据安徽省“十三五”工业发展规划总体要求,为促进我省软件和大数据产业发展,特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回顾及面临的形势

  1.“十二五”发展回顾

  产业规模快速扩张。“十二五”期间,我省软件和大数据产业强抓重点园区、重大项目、骨干企业和优势产品建设,扩大主导行业优势,壮大信息技术服务,培育产业发展新业态,构建结构合理、创新驱动的产业体系,产业保持快速稳定增长。2015年全省软件服务产业收入325亿元,同比增长43.7%,“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速度为31.1%。

  “十二五”软件产业发展情况表

  企业实力稳步提升。重点骨干软件企业快速发展,亿元以上企业主营收入占全行业的比重超过80%,其中,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的企业达66家,超5亿元的企业14家,超10亿元的企业5家,超20亿元的企业3家。科大讯飞入围全国软件百强企业,尚趣玩、四创电子、继远软件、九娱网络、蓝盾光电子进入全国软件企业综合竞争力200强。在主板上市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有科大讯飞、皖通科技、顺荣三七、美亚光电、四创电子、科大智能等6家,新三板上市的软件和信息服务类企业43家。智能语音应用软件和解决方案成为全国同类产品市场占有率冠军,交通、电力和电信等行业应用软件和动漫游戏软件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和品牌知名度。

  产业聚集效应明显。“十二五”期间,培育国家级软件园区1家、省级软件园区2家,聚集全省34%以上软件企业。2015年合肥市软件产业规模占全省67.4%。芜湖、马鞍山、铜陵等地软件产业园区各具特色,构成了沿江软件产业城市集聚带,软件产业规模占全省的23.6%。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四个城市软件企业占总企业数的82%以上,收入占全省软件产业总收入的91 %。在大数据产业发展上,至2015年底,我省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在建项目33个,累计投入320多亿元,正在加快建设合肥市云计算大数据应用中心,淮南市、宿州市大数据存储基地。

  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全省云计算相关产业发展迅速,淮南移动数据中心、大数据交易平台,宿州华为数据中心和合肥科大国祯城市云数据中心,以及政务云、语音云、金融云、医疗云、交通云等一批重点工程的建设带动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快速发展。物联网在智慧农业、智能交通、智慧城市、公共安全等领域的应用示范成效明显。中国(合肥)智能语音产业基地暨“中国声谷”、合肥软件名城、云计算产业园、物联网产业园、公共安全产业园等一批创新创业基地正在加快建设。

  产业环境不断完善。“十二五”期间,我省加大了软件和大数据产业相关扶持力度,出台了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的实施意见》(皖政〔2015〕84号)和贯彻国务院促进大数据产业发展行动纲要。《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高成长性产业加快发展的意见》(皖政〔2014〕58号)将云计算和软件产业、智能语音产业纳入“全省十大高成长型产业”,予以重点支持和发展。并陆续出台了鼓励电子商务产业、生产性服务业、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等产业发展的有关政策,政策扶持力度持续加大。构建起与产业互动的人才培养体系,出台吸引高层次人才的优惠政策,“十二五”期间软件企业从业人员数量翻一番。

  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我省软件和大数据产业发展仍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一是产业规模总量较小,软件收入占全国软件总收入的比重偏低;二是软件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全省软件企业仅占全国软件企业数量的1.1%,超过一半的软件企业年收入在1000万元以下;三是创新能力不足,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开发能力较弱,基础软件产品数量偏少,应用创新和模式创新需要加强;四是产业供给结构有待优化,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产业发展不足,软件服务、嵌入式软件业务比重较低,信息技术服务与工业生产融合度不深。

  2.发展趋势

  当前,软件和大数据产业正处于深度变革时期,呈现网络化、服务化、智能化、平台化和融合化的发展趋势,软件的内涵、模式和作用快速演变,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新应用的兴起,加速了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变革,带动软件产业的新一轮发展。随着“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 等国家战略的实施,宽带中国、智慧城市、信息消费、信息惠民等政策的出台,产业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市场需求增速加快,不断催生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这些都为我省软件和大数据产业发展带来赶超机遇,也提出新挑战。

  软硬一体化趋势加强。软件服务业向更加综合、广泛的一体化平台的新体系演变,软件和硬件在价值链上合二为一,软件行业逐渐从单一技术和产品层面的竞争,走向基于软硬一体化和产业链整合的全新模式竞争,通过硬件、操作系统、业务应用、平台的重构和整合,打造良好的产业生态系统,成为抢占产业发展主导权的关键。

  软件服务化进程加快。在软件产品移动化、网络化、平台化推动下,软件构造技术和应用模式正在向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转变,服务化成为软件产业转型的基本方式。云计算作为软件服务化的代表,大数据作为软件服务体验的支撑,已进入新的应用拓展阶段,按需动态地提供计算资源、存储资源、数据资源、软件应用等服务,促进软件产业的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变革,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转型和升级。

   软件网络化演进加速。在“互联网+”战略推动下,互联网应用加速发展,成为软件开发、部署、运行和服务的新路径,基于网络的软件技术和产品高速增长,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下一代互联网等新兴服务将推动商业模式不断创新,促进整个软件产业全面转型。

  软件融合发展加深。软件和大数据产业向经济社会各个领域不断渗透和深化,增加了行业关联性,模糊了行业壁垒,延伸了传统产业的价值链。软件与传统制造业的融合,重新定义了制造业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营销服务等全生命周期,智能制造装备的软件特征和重要性更加凸显。

  软件集聚发展加剧。全国软件百强企业中的72%集中在八大软件名城,示范带动作用和影响力快速提升。全国80%以上的软件企业集中在软件基地或相关园区,园区成为推进软件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大型企业日益成为产业创新和规模发展的主导力量。2015年底,国内软件百强企业收入占全国软件收入的16%。同时,国家正在开展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大力推进大数据产业的集聚发展。

  随着我省工业强省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软件和大数据产业加快向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渗透融合,市场需求增长强劲,支撑作用明显,战略地位更加突出。“十三五”期间,我省软件和大数据产业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数据加工处理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比重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加,为我省经济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1.指导思想

  以“培育增量,优化存量,扩充总量”为产业推进路径,坚持以基地为依托、以企业为主体、以创新为引领、以项目为抓手,实施“名城、名园、名企、名品”工程,做强优势产业,发展新兴业态,推进产业集聚,壮大产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产业生态,推动软件和大数据产业实现跨越发展,加快推动我省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2.基本原则

  ——坚持企业主体、政府引导。

  加强政府推动与市场机制的结合,构建有利于产业创新发展的政策环境、融资环境和公共服务体系,扶持并引导企业开展技术研发、服务转型和市场开拓。持续强化企业市场主体地位,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提升产业竞争力。

   ——坚持龙头带动、产业集聚。

  支持和引导资源要素和创新要素向产业龙头集聚,大力培育和引进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龙头企业,利用龙头企业的品牌、研发和资金等综合优势带动上下游产业链企业,推进产业集聚发展,打造一批具有本地特色的优势产业集群。

  ——坚持创新发展、应用驱动。

  抓应用促创新,选择重点行业领域开展试点示范,深化软件产品的推广应用,促进产品和服务结合、技术和产业结合、产业和应用结合,增强产业发展内生动力。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加快推进产业融合创新和成果转化,实现核心技术、应用模式、商业模式协同创新发展的格局。

  ——坚持对外开放、合作发展。

  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拓展新的市场空间,积极开展全方位的产业转移和对接合作。聚焦重点领域,引进龙头企业、互补企业、关联企业,鼓励国内外知名软件和大数据企业在我省设立高端咨询中心、研发基地、培训中心,促进软件产业结构升级,带动产业发展。

  3.发展目标

  产业规模目标。软件和大数据产业稳步快速增长,到2020年,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超过1000亿元,年增长率25%以上,通过云计算大数据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达到2000亿元,年增长率20%以上。

  企业培育目标。到2020年,培育年业务收入超1亿元的企业200家以上,超10亿元的龙头企业20家以上,超100亿元的龙头企业1家,列入全国软件业百强的企业5家以上,形成软件和大数据知名品牌20个。

  产业集聚目标。创建“中国软件名城”,形成产业集聚优势,扩大示范带动作用。全省建成15个特色鲜明的专业园区,构建一批面向软件和大数据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打造“中国声谷”,培育云计算产业园、大数据存储基地等特色产业聚集区。

  技术创新目标。建立完善的自主创新体系,建成20家国家级和省级软件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参与制订一批国家关键标准。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动漫游戏等领域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

  三、产业布局

  以合肥为核心,沿江城市带为依托,突出皖南,振兴皖北,合理布局产业基地,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形成协调发展、特色发展的产业格局,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

  合肥创建 “中国软件名城”,推动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形成“一城多园”的软件和大数据产业空间格局。通过“中国软件名城”的创建,汇集科教、人才等优势资源,突出城市特色,加强智能语音、大数据应用、量子通信领域研究,提升合肥市软件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扩大在电子政务、公共安全、电力、交通、教育、金融等行业应用软件以及智能装备、智能家电、智能终端等嵌入式软件领域的优势;积极发展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信息服务、信息系统集成、电子商务、数字内容和动漫游戏、信息加工与处理、服务外包和信息安全等信息服务业。

  芜湖、马鞍山建设软件特色园区,重点发展互联网、动漫游戏、电子商务、移动支付、云计算等信息服务业;铜陵重点培育智能交通、环境监测、网游平台、智能消防、电子政务等特色软件产品。充分发挥长江经济带的区位优势和制造业发达的产业优势,推进工业软件、嵌入式软件、应用软件加快发展,努力把沿江地区建成国内外重要的工业软件融合和信息服务领先的软件产业城市集聚带。

  淮南、宿州依托资源优势,以实现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为目标,完善配套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快云计算产业园建设步伐,实施精准招商,布局数据中心、动漫游戏、生物医疗、电子商务、终端制造等特色行业。

  黄山、池州发挥文化旅游和信息产业特色,培育和扶持信息技术服务业,积极推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软件产业,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园区,培育扶植一批优势信息服务企业,壮大产业规模,创新商业模式,提升信息服务业竞争力。

  各地重点关注有区域特色的软件产品开发和应用体验,加快软件人才培养,推动园区和平台的建设,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引进新兴产业重点企业,带动软件和大数据产业链加速发展。抓住软件产业快速发展契机,结合区位优势、产业特色、基础条件,以工业软件、行业嵌入式软件、定制软件应用为导向,关注特色软件开发,尽快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优势产业集群。

  四、发展重点

  1.培育市场主体,壮大产业规模

  通过招商引资、龙头企业培育、中小企业促进系列工程,积极培育多层次软件企业主体,壮大产业规模。树立一批知名软件和大数据品牌,形成龙头引领、中小企业蓬勃发展的企业群体结构。开展产业链招商,承接知名企业的研发、服务转移,构建软件企业生态结构。制定本土骨干企业扶持方案,在产业用地等资源上予以倾斜,支持企业通过重组并购等方式做大做强,争取培育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企业。鼓励软件和大数据企业加快升级,支持企业向平台型和生态型企业演进。发布优秀软件企业和软件产品推介目录,引导软件企业开拓新的业务领域,研发新技术和产品,促进产品应用和服务拓展。积极支持大众创新创业,建设一批软件和大数据创客产业园、众创空间,增大企业数量。持续优化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和研发创业环境,对符合产业布局有发展潜力的中小软件企业给予重点扶持和服务,培育一批有创新活力、细分领域的高成长企业。

  2.创建“中国软件名城”,推进产业集聚

  加快推进合肥“中国软件名城”创建,搭建产业平台,集聚创新资源,培育市场主体,打造产业集群,推动重大项目引进和产业聚集发展,提升产业发展品质,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软件和大数据产业发展新体系。做大做强国家软件产业园,以及动漫游戏、数字出版、信息外包服务、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型业态创新示范区。支持和引导园区市场化经营,完善服务功能,提升园区专业化服务水平,创建国内一流、特色鲜明的创新性园区平台。汇集产业资源,打造全国领先的软件和大数据服务特色,细分行业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信息服务、新兴软件产业领域,建立集成优势。以软件和大数据产业项目合作、产业链协同、创新模式输出为抓手,加强对周边地市的辐射带动,形成定位明确、互补配套的区域协同发展新模式。

  3.打造“中国声谷”,突出产业特色

  打打造“中国声谷”,把智能语音产业培育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色产业,把我省建设成为全国智能语音产业发展示范区域。以核心技术和前瞻性技术为抓手,发挥产业先发优势,布局“人工智能、互联网+、智能终端、移动健康”四大产业方向,打造集芯片、终端软件、应用和服务于一体的产业链。加快智能语音技术与大数据、云计算、深度神经网络等工程和系统技术的融合研究,结合智能图像技术和语言认知计算技术,突破人工智能关键技术,形成人工智能的技术领先优势。深化部省市合作机制,实施国家发展战略规划。推进中国(合肥)智能语音产业园建设,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和配套企业,完善语音产业链,形成产业化聚集效应。

  4.强化创新驱动,提升核心竞争力

  强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打通从创意、研发、生产到市场的创新流程,培育企业一体化、集成化创新能力。利用闲置厂房或楼宇构建“众创空间”,搭建综合性创新创业平台,打造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的技术创新优势,支持企业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结合的开放式协同创新体系,推进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模式创新和服务创新。培育创新载体,推进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工作,借助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建设,支持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加速基础软件、互联网软件、工业软件和行业应用软件研发创新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加强前沿技术研究应用,布局大数据前沿技术发展,加快VR/AR(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3D 打印等领域软件技术研究和应用创新。支持建立技术、标准、产业和应用联盟,开展联合创新和应用推广,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

  5.培育新兴产业,抢占发展先机

   积极布局云计算、大数据、电子商务、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产业,创新和发展软件和大数据服务的新业态、新模式,加速培育一批新的增长亮点。加快云计算大数据发展和应用。构建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发展生态体系,培育骨干企业,加强数据采集,存储等关键技术研发,统筹推进“一中心两基地多园区”的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布局,支持有条件的市、县建设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园区,形成以数据中心为核心的配套产业群。推进云计算大数据重点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各类云应用服务,促进信息系统向云计算平台的迁移。深化大数据共享,推动政府信息资源跨部门整合与共享,推进公共数据资源逐步向社会开放,鼓励大数据在政府管理与民生服务中的智慧应用,建设数据交易平台,推进大数据有序流通和服务增值。支持物联网示范应用平台建设,推进物联网在工业生产、农业生产、商贸物流、城市管理、社会民生服务领域应用。支持北斗导航位置服务数据园、北斗二代CAPS研发生产基地、星空北斗公共信息服务平台重点项目建设,推动基于北斗导航的位置信息服务(LBS)市场拓展。积极推进移动互联网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跨界融合,促进移动互联网产业向特色化、集群化方向发展。促进企业向软硬件一体化转型,积极培育智能穿戴、智能家居等产业新增长点,打造智能终端产业生态圈。

  6.促进产业融合,加快服务转型

  促培育和扶持信息技术和信息内容服务业,依托一批重大基础性、功能性信息服务项目,激活潜在需求,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引导企业不断拓展现代信息服务的产品和范围。推进“互联网+”融合发展,建设一批“互联网+”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公共基础服务平台,推动互联网向经济社会各领域加速渗透,拓展政务、制造业、农业、金融、民生服务、电子商务、物流、交通、文化、旅游领域的新兴互联网应用服务,促进产业升级以及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与制造业结合,促进面向机械、仪器仪表、化工、通用设备等传统制造业,以及高端智能装备、新型显示、智能终端、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设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绿色有机食品加工等现代制造业的互联网工具应用,以两化融合、行业解决方案、工业大数据、工业云平台和企业级信息安全测试等为重点,开展“互联网+制造业”试点示范,推动制造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

  五、保障措施

  1.落实政策,完善机制

  贯彻落实国家有关鼓励产业发展政策及投融资政策,引导产业发展和资金投向,重点支持软件服务业和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发展。完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促进研究成果产业化,激发软件及信息服务业创新活力;推进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标准体系建设,加快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等公共机构在数据采集、数据交换接口等关键共性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加大对重点项目的财政支持力度,对符合产业布局和能耗标准的相关企业给予相应政策支持;加强对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的跟踪监测和预测分析工作,强化行业运行分析监测,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促进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2.突出重点,强化保障

  突有效统筹协调省、地市和其他社会资源,落实各项重点任务,做好典型应用示范,推动产业发展;各级政府结合自身条件合理定位、科学谋划,制定出台促进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突出区域特色和分工,实现科学有序发展;搭建产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和信息共享交流平台,集中扶植一批服务特色鲜明、产业集聚度高的创业孵化基地,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加大对网络环境下软件著作权保护力度,依法打击各类侵权行为,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建立健全网络与信息安全评估机制,提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3.产业招商,集群发展

  聚焦重点产业链,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方向,以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为目标,着力引导企业与国内外优势企业加强关键技术、产品的研发合作。根据产业布局,以现有特色优势产业为基础,着力引进龙头企业、互补企业、关联企业,建立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体系,形成产业要素资源集中、上下游配套完善的发展格局,提高招商引资的集聚效益和链式效应。着力吸引国内外有实力的软件企业与省内企业合资合作,引导企业以存量引增量,以商招商,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升产业快速发展。

  4.人才保障,助推产业

  制订人才需求规划、政策和措施,引导和规范全省软件产业的人才服务工作。加大人才引进和奖励政策力度,面向国内外引进一批创新型团队和领军人才;加强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人才载体建设,促进人才集聚;以重点产业、重点项目为依托,培养科研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加强职业技能人才实践培养,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建立人才培养和实训基地,鼓励通过多种方式开展校企对接合作,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引导和支持企业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支持采用股权、期权等方式吸引和稳定技术骨干。


标签:

责任编辑:admin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