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北斗卫星导航应用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

2013-12-12 14:12 来源:湖北省政府办公厅
浏览量: 收藏:0 分享

湖北省北斗卫星导航应用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年)

  北斗卫星导航应用产业(以下简称北斗产业)是以卫星导航和地理空间信息为基础、以具有时空特征标识的各类数据为资源、以面向市场需求提供智能化服务产品为主要特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随着全球信息技术特别是利用时空标识的信息技术不断创新,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大量涌现,不断激发新的消费需求,成为日益活跃的消费热点,市场发展潜力巨大。以基于位置的智能化服务为切入点,大力发展北斗产业,能有效拉动需求,加快居民消费升级,是一项既利当前又利长远、既稳增长又调结构的重要举措。

  为促进我省北斗产业快速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国家卫星导航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结合我省实际,编制本规划,规划期为2014年—2020年。

  一、发展现状与面临形势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于2012年完成组网,实现亚太地区全覆盖并正式投入使用,2012年12月27日,我国正式公布北斗ICD文件,拉开了北斗产业化、全球化帷幕。目前在我国已形成五大有明显特征的发展区域,其中,以北京为中心的环渤海地区,依托国家部委、相关研究院所集中的优势,开始形成以引进技术设备、重大装备制造为主的产业格局;以西安为主的川渝陕地区,主要依托所在地航天、航空部门的技术、设备、人才等优势,发展以卫星零部件制造为主的产业格局;以上海、南京为主的长三角地区,利用资金、市场等优势,发展以芯片制造、天线制造为主的产业格局;以广州、深圳、中山为主的珠三角地区,依托区位、资金、机制等优势,发展以引进、组装、制造卫星导航终端产品为主的产业格局。

  以我省为主的中部地区,依托测绘地理信息领域拥有的人才和技术优势,形成了以武汉为中心的高精度定位服务和地理信息采集、处理、分析等为主的产业发展格局,是全国五大区域中同时拥有人才优势、技术优势、产业优势的重要区域。

  2012年,全国卫星导航与地理信息相关产业的总规模是2000亿元(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统计),据我省不完全统计产值达到190亿元。由于我省人才培养与使用、科研与产业转化衔接不够,政、研、企之间协调不够,体制、机制创新不够,导致企业强而不大,企业已有的优势没有形成产业优势,现有的企业没有形成具有整体竞争优势的产业链条,再加上市场还没有完全形成,特别是地理空间及具有时空特征标识的各类数据不足,制约了北斗卫星导航应用产业跨越式、爆发式发展。

  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为北斗产业发展提供重大机遇。卫星导航及位置服务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越来越多的人使用车载导航定位服务、手机移动位置服务、互联网地图服务以及老人儿童监护等服务,教育、医疗等智能社会管理和社会保障体系对导航及位置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增加信息的位置和时间属性,使信息服务能力成倍提高,满足人民群众对信息化服务的多样化需求,是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2013年8月8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强调指出以北斗导航及相关领域发展拓展新兴信息消费领域,培育发展新兴信息消费业态,提升信息产品、服务、内容的有效供给,挖掘和释放消费潜力。加快推动北斗导航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是我省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必由之路和关键产业。

  实施“五个湖北”战略为北斗产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湖北要坚持以构建重要战略支点为统领、实施“一元多层次”经济发展战略、全面建设“五个湖北”的重大战略部署。面对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要解决湖北重化工业占工业比重大、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和资源环境制约进一步凸显等矛盾和问题,迫切要求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和发展方式转变。北斗产业以北斗芯片研制为核心环节,带动我省在数据获取、加工与处理以及相关软硬件研发等方面加快发展,可形成我省面向智慧城市提供智能化服务为主的高端服务业竞争优势。必将推动我省智慧城市等领域智能化应用及相关服务业的跨越式发展,必将促进科技创新,提高创业就业水平,丰富信息消费内容,必将拉动关联产业发展、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因此,发展北斗产业是我省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路径。

  智能化服务为北斗产业拓展巨大的市场空间。从发达国家看,卫星导航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智能化的社会管理、智能化的传统产业升级、智能化的大众服务、智能化产业的自身发展,形成了庞大的市场。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全面转型的时期,信息化建设已从数字化阶段走向智能化阶段。一方面政府需要运用这些技术推动经济社会加速转型,另一方面在这些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又会形成满足政府、企业及大众需求的智能化服务的巨大市场。我国已制定“四化同步”的发展战略,推进以人为本的城镇化离不开智能化;解决城市发展中的各种问题离不开智能化;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社会管理离不开智能化;改善民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要求离不开智能化;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更离不开智能化。国家有关部门预测到2020年,北斗及相关智能应用产业规模将突破万亿元。

  我省北斗产业发展的优势条件。我省在人才及人才培养、科学技术研究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园区及平台建设等方面具有相当优势。一是以武汉大学为重点的世界一流人才培养基地,每年培养测绘、导航、地理空间信息及相关专业人才5000余人。二是科研机构、科技创新平台达到30多个,是全国少有的省份。其中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8个,国家和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在导航与定位、地理空间信息技术两大领域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16项。三是在全国率先建成北斗地基增强系统,为北斗卫星导航应用产业化奠定基础;拥有以数字湖北为基础的全省地理空间数据和各类专题数据资源,是对导航定位,各类数据获取、加工与处理、分析与应用进行科技研究和技术创新实力较强的省份之一。四是建成了“一基地三园区”(国家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化基地,武汉大学科技园区、光谷软件园区、未来城科技园区)。其中,武汉东湖高新区国家地球空间信息及应用服务创新型产业集群于2013年6月入选科技部第一批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初步形成了包括政策支持、技术咨询、技术评估、相关标准制定、项目孵化等在内的服务体系,营造了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面临GPS先发优势挑战。目前GPS系统占据卫星导航市场95%以上的份额,而北斗卫星导航定位刚刚起步,如果没有技术上的进步和强有力的政策支持,现有市场的格局很难改变。北斗在国家军事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安全方面的重要作用,必然要求在所有领域取代或兼容包括GPS在内的其它卫星导航系统。但是我国在关键技术,尤其是芯片制造技术上相对落后,没有完全摆脱发达国家的控制,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同时,社会对无缝定位的需求,对定位可靠性、完备性、精确性和实时性的需求,对基于位置的智能化服务需求,使导航系统新技术的竞争日趋激烈。如何适应竞争、形成核心技术优势、抢占新的市场,是产业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

  具有时空特征标识的各类数据资源严重不足的挑战。北斗产业发展的资源是具有时空特征标识的各类数据。现有数据,特别是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包括地上、地下可视化三维数据严重不足,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要求;已有各类专题数据各自为阵、难以共享,造成数据孤岛,制约了产业发展;为大众服务的各类专题数据基本是空白,制约了产业发展的市场需求;缺乏各类数据以时空为基准的统一标准,缺乏各类数据整合管理的载体,缺乏各类数据实时更新、分析运用的有效技术手段,各类数据难以成为支撑产业快速发展的有效资源。

  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的挑战。目前,全国各省市都在打“北斗”旗、建北斗园,北京、上海、广东、湖南、深圳都制订了北斗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了相关的具体政策,抢抓北斗产业发展先机,区域竞争十分激烈。从一般发展规律看,该产业在全国的格局3-5年内就会基本形成,因此我省在这个关键时期要发挥优势,立足创新,从体制、机制、政策扶持、政府引导、开放合作等各方面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拓展新兴信息服务业态,培育信息消费需求,促进该产业在我省的爆发式发展。

  二、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把握北斗产业发展的重大契机,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和智慧城市、智能化社会服务的需要,加强统筹协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企业为主体,建立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发展机制。围绕挖掘消费潜力、增强供给能力、激发市场活力,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开拓信息消费领域和提高信息服务能力,加强基于北斗的智能系统开发应用与技术创新,扩大开放合作,形成北斗产业链在关键环节的核心技术和竞争力。大力丰富信息消费内容,打造北斗产业集群,促进北斗产业爆发式增长,为全面建设“五个湖北”作出新贡献。

  (二)发展原则。

  示范应用,引导市场。结合国家相关引导政策,以政府应用带动社会应用,以示范应用推动产业发展。推进北斗导航服务模式和产品创新,在重点区域和交通、减灾、电信、能源、金融等重点领域开展智能化服务示范应用,在有条件的城市开展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建设。

  培育龙头,完善链条。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孵化小微创新企业,鼓励兼并重组。培养企业之间合作活跃、互动高效、立足创新的产业集群,在若干领域形成快速规模化发展的态势,促进产业跨越式发展。

  开放合作,融合发展。结合我省实际,与其它四大发展区域错位竞争,形成差异性发展,利用我省在人才技术方面的优势开展与国内外大型企业和投资主体的合作,建设产业全球研发中心。发挥产业技术含量高、产业链条长、带动性和技术扩散性强优势,推进我省产业融合互动式发展。

  (三)发展目标。

  经济发展目标。到2020年主体产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其中:北斗智能芯片等核心部件和各类智能终端、芯片模组等装备制造达到100亿元规模;可透视三维地理空间信息、导航电子地图等多维时空信息、具有时空标识的各类数据信息获取与处理产值300亿元规模;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库软件、平台类管理软件、数据挖掘分析和行业应用等软件类产值达到100亿元规模;智能系统、智慧城市和大众应用等服务类产值达到400亿元规模;其它类产值达到100亿规模。到2015年,产值达到400亿元;到2020年,产值达到1000亿元,带动其他行业的产值规模达到3000亿元。

  自主创新目标。建设北斗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搭建创新服务平台,促进北斗产业发展。到2020年,累计申请专利数量达到1000项,参与制定国家、省部标准30项,关键技术和创新成果100项。

  产业集群目标。构建较完善的产业集群,新增10万以上就业岗位,在产业上中下游分别形成具有带动性和引导作用的重点龙头企业,发展100亿元以上龙头企业1-2家,50亿元以上龙头企业达到3-5家,1亿元以上企业上百家,一批高科技上市公司。

  应用推广目标。北斗卫星导航各类应用的规模和水平明显提升,北斗卫星导航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基本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到2020年,在能源(电力)、金融、通信等重要领域,全面应用北斗等卫星导航系统;在重点行业和个人消费市场以及社会公共服务领域,实现北斗等卫星导航系统规模化应用。

  三、主要任务

  采取需求牵引、创新发展的方式,完善产业链、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促进基于北斗的智能化服务信息消费市场增长。

  (一)完善产业链。

  以基于北斗的片上系统芯片研制为核心发展环节,带动我省在数据获取、加工与处理,相关软件研发等方面优势的发挥,形成我省面向信息消费、提供智能化服务的高端服务业上中下游协同发展的产业链条和核心竞争优势。

  在基于北斗的片上芯片为核心的高端制造业方面,研发制造满足智能化需求的各类芯片和终端产品。

  在数据获取、加工与处理方面,重点发展为信息消费和智能化应用奠定基础的、包含地理空间信息、具有时空标识的经济社会信息数据和智能终端随机实时数据的大数据中心,现代信息化测绘生产系统及各类数据实时获取、更新和处理系统。

  在相关软件业方面,大力发展基于时空信息云的各类数据加工、处理、分析、可视化和位置服务等平台软件建设,加强智能终端、智能语音、信息安全等关键软件的开发应用。

  在高端服务业方面,开发基于北斗卫星时空基准的各类智能化服务产品,丰富信息消费内容,实现智能终端与智能化服务一体化发展,形成相应的商业运营模式。

  (二)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

  在北斗卫星导航应用产业化进程中,要着力解决北斗卫星导航智能芯片的关键技术,高精度定位智能终端产品的关键技术,室内外无缝定位的关键技术,地理空间信息可视化、一体化、实时化的关键技术,大数据融合与挖掘的关键技术,核心业务智能信息系统开发的关键技术。

  (三)促进基于北斗的智能化服务信息消费市场增长。

  推动政府部门开放信息资源,在北斗卫星时空基准下实现各类信息的时空关联、整合、开发、应用;鼓励引导各类市场主体从事基于北斗卫星时空基准的各类专题数据的采集加工。

  推动北斗卫星应用技术与基于第四代移动通信(TD-LTE)的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构建安全、精准、实时、开放、智能的信息消费基础设施。支持北斗智能终端企业、电信和广电营运企业、互联网企业、软件企业和广电播出机构发挥优势,参与基于北斗卫星时空基准的公共服务云平台营运。

  加快推进我省基于北斗卫星时空基准的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建立完善的基础信息资源和政府信息资源。建立政府公共智能服务信息平台,大幅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和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四、重大项目

  加强基于北斗卫星时空基准的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智能芯片及智能终端产品研发,促进智能终端产品产业化,在全省有条件的城市开展智慧城市智能化服务应用示范建设,促进信息消费。

  (一)基于北斗卫星时空基准的数据建设工程。

  建设适应产业发展和智能化应用的大数据中心。大数据中心的数据内容包括地理空间数据、具有时空标识的经济社会信息数据和智能终端随机实时数据。

  开展地理空间数据建设,采取可视化地理空间一体化技术,汇集整合传统GIS数据、街景影像、地下管线数据等,构建在三维可视化与逼真的视觉表现方面能力突出、具备强大的多维数据处理和分析功能的可视化地理空间数据库。推动相关数据采集、处理技术发展。

  开展具有时空标识的经济社会信息数据库建设。通过资源共享机制,采集、整合各类经济社会专题应用数据,将其统一到北斗时空基准下,与可视化地理空间信息数据相结合,为基于北斗的智慧城市和智能化应用提供可视化时空环境和相应的具体环境信息。

  开展智能终端随机实时数据的集存。在统一的北斗卫星时空基准下通过各类智能终端如手机、汽车、个人电脑等采集海量的随机实时数据,建设随机实时数据库对其进行存储和管理,开展深度数据挖掘、拓展智能化等的应用。

  通过大数据中心带动我省相关企业迅速壮大,形成参与全国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竞争力。

  建设和完成我省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实现全省范围的厘米级实时精密定位服务。以此为基础,开发厘米级高精度定位智能终端产品,在智慧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地理国情普查及监测、基础测绘等方面的深度应用,为增强北斗卫星导航服务能力、形成我省运用北斗卫星导航促进产业发展的巨大带动力和核心竞争力创造条件,参与承担覆盖全国、统一运营的国家北斗地基增强系统的建设,实现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应用产业化。

  (二)北斗智能芯片及智能终端设备制造产业化工程。

  北斗卫星导航智能芯片研制。以我省卫星导航智能芯片开发能力为基础,重点设计研发车载智能片上芯片、手机智能芯片;研发如交通、物流、农业、城市管理、医疗、社区养老服务以及基于国情监测的土质、水质等领域相关的专业应用智能芯片,为北斗应用智能终端提供支撑。到2020年实现生产销售北斗应用各类智能芯片1亿套。

  北斗高精度应用终端产品制造。利用多系统多频率集成导航定位技术,研制及销售基于北斗的多模卫星定位终端设备,快速解决终端设备小型化、兼容性和功耗、成本等问题。研制及销售北斗/GPS参考站接收机(双频、三频),北斗/GPS流动站接收机(单频、双频、三频),北斗/GPS CORS管理和服务软件系统;研制及销售北斗/GPS区域增强系统管理和定位服务软件;研制及销售基于北斗/GPS的定位定向、测姿产品;研究基于北斗/GPS的授时管理产品。

  北斗卫星授时终端。针对GPS系统授时带来的重大隐患,利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精密授时方面的安全性、可靠性,建立全省北斗统一授时中心,率先在政府机关、交通、通信、广电、电力、金融、公安等关乎国家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部门、行业领域进行推广,进而拓展到社会各领域,最终实现时间统一。同时,大力推动北斗卫星授时板卡、北斗卫星授时终端的产业化,全面推广北斗卫星授时系统的应用。到2015年实现北斗卫星授时系统在主要行业领域覆盖率75%以上,生产销售北斗授时终端10万台;到2020年实现北斗卫星授时系统在主要行业领域全覆盖,生产销售北斗授时终端30万台。

  车载智能终端制造。以我省汽车行业为重点,推动北斗卫星导航与其他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制造业信息化、服务化,实现安全应用。加强汽车控制信息系统和应用的关键技术研发,提升汽车综合集成应用水平,促进终端与服务一体化发展。研制基于北斗的车载智能终端,加速研发并量产集交互式、网络化、智能化功能于一体,融合数字电视、第四代移动通信(TD-LTE)、3D触控操作、音视频播放、智能语音控制等功能的北斗车载智能终端。到2015年形成各类北斗车载智能终端规模化生产能力,到2020年形成年生产销售各类北斗车载智能终端400万台的能力。

  (三)具有时空标识的各类数据获取、处理软硬件产业化工程。

  开发生产基于北斗卫星导航及位置服务、以属性特征分层的具有时空标识的各类数据获取实时化、处理自动化、服务网络化的平台软件。开发北斗时空信息云平台产品,采用云计算的思想和Web Service技术,以北斗卫星时空基准和能大幅度提高北斗智能终端定位精度、灵敏度和定位速度的智能位置服务平台为基础,构建以时间和位置为主线,面向地理空间数据、具有时空标识的经济社会数据和智能终端随机实时数据提供高效数据存储、海量数据挖掘、泛在精确定位、智能位置服务,为智能化应用提供准确、安全、高效的运行、开发和运营环境。

  以现有硬件制造企业为基础,大力引导现代高端地理空间信息装备制造业集聚发展,扩大移动测量系统装备、道路检测系统装备、水下测量装备、三维激光扫描仪、小型无人机制造等生产规模,实现具有时空标识的各类数据采集装备的升级换代。

  (四)基于北斗的智能化服务应用工程。

  智能交通。基于北斗定位技术和视频处理等技术,研发高精度车载导航定位终端与辅助传感器,实现城市复杂环境下的车道级导航定位,为车辆安全、车辆监控、物流调度等应用提供智能终端支持。基于云存储和计算技术,建立交通信息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实现海量多源异构交通信息的有效共享和交换,为省际、城际交通的实时监控、高效管理、科学规划等提供有力支撑。研发基于多源异构信息融合的交通信息采集处理与发布技术,准确地估计和预测交通实时路况和公共交通运行状况,面向公众提供多模式多标准实时在线导航服务,大幅降低事故,降低排放,提高交通通畅率。基于交通信息共享与交换平台,研发城市交通事件检测技术、车辆人群疏散仿真等技术,建立多部门联动的城市交通应急响应平台,实现突发灾害下的有效应急响应。

  智慧物流。基于城市共同配送体系及北斗高精度、无缝定位技术,搭建由通信服务子系统、物流配送子系统、导航服务子系统、WEB服务子系统组成的城市精准配送综合服务平台,实现各企业之间物流数据交换、物流监控与智能导航。针对城市精准配送的特定应用场景,通过研发基于高精度、无缝定位技术的导航模块和数据处理模块,研制城市物流领域专用的北斗车载及手持终端,实现“最后一公里”配送的标准化、集中化和精准快速配送。

  现代农业。建设智能农业综合管理平台,主要包括四个应用系统:精细耕种与农机精确调度系统、土质/水质智能监测系统、农业重大动植物疫病监控与应急指挥调度应用系统和食品安全监控系统。精细耕种与农机精确调度系统主要是基于北斗定位技术、遥感技术、多媒体技术,实现农机供需信息自动精确匹配、调度方案快速生成、全天候精细耕种指挥等功能。土质/水质智能监测系统主要是利用北斗高精度定位终端、土质/水质监测仪等建设若干固定监测站,定期采集监测站土质/水质等重要农业参数,结合流动数据采集点,形成土壤、水体质量及分布数据,实现土质/水质智能监测、作物施肥、灌溉智能决策、作物种植种类智能分析等功能。农业重大动植物疫病监控与应急指挥调度应用系统主要是依托北斗导航系统,随时随地通过数据采集终端定位疫病地点和范围,实现对动植物疫病的实时监测、预警、诊断,制定科学的防控策略。食品安全监控系统主要是依托智能农业综合管理平台,基于视频监控、二维码查询、室内外无缝定位,建设食品安全监控系统,通过与物流配送平台对接,针对重点农产品从生产、采购、储存、销售、配送进行全程智能化监控,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提供食品来源信息、流向信息、检测信息、数量价格统计汇总分析信息,为公众提供食品流通安全信息。

  智慧林业。建设高精度的林业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实现林业各系统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建成三维智能化的林业地图服务系统,实现林企、林农科学植树造林,为林业管理部门实时了解各区域情况提供支撑。利用北斗导航技术、3S技术、自动识别技术、多媒体视频技术、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建立感应层,结合林业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构建林业智慧感知体系,搭建林业智能巡检系统,全天候、立体化的实时监控林区状况,提高林区保护力度和利用程度。建设集约整合的林业办公网,实现资源整合及服务的统一,提升林业政务部门管理效率及便捷度。建成一流的林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林农、涉林企业和广大社会用户提供林业方面最权威、最全面的信息、知识及电子商务服务,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林业智慧商务新模式。

  智慧航运。建设智能航运管理平台,基于高精度三维电子航道图、专题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等开发航标遥测遥控系统,实现对长江干线航道航标的遥测遥控;开发船舶高精度导航与监控系统,为长江航道运行船舶提供优于15米的高精度定位服务;开发长江海事、公安执法船舶智能调度系统,结合海事、公安执法船舶及警力分布信息,实现智能化执法调度,加快长江警务反应速度,及时查处长江航道非法运输、肇事逃逸等违法行为。通过项目建设,大幅提升长江航道运输能力,降低安全事故,快速应急救援,提高航运科学管理水平。

  智慧社区。以三网融合、导航定位等信息技术为基础,以融合服务平台为纽带,建立覆盖居民生活方方面面的社区融合智能服务系统,保障社区安全和居民健康,维持社区的稳定,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包括智能物业系统、智能家居系统、生活服务系统、健康服务系统及养老服务系统等。为广大居民提供个性化、主动式、自助式的物业服务;实现家居安防的远程监控和远程智能化管理;建立社区电子商务系统和食品安全溯源系统;通过与医疗机构联网,为老年人、残疾人提供包含定位、报警、身体机能异常监控、远程健康咨询及社交互动等智能化功能的健康服务及养老服务系统。

  智慧城市。选择有条件的城市和区域开展智慧城市建设,以大数据中心为基础,采集、整理城市的地理空间数据、具有时空标识的经济社会信息数据和智能终端随机实时数据,支持公用设备设施的智能化改造升级,加快智慧交通、精准物流、精细农业、智慧城管、智慧社区等各方面在城市中的区域性综合应用,增强城市的智能化水平。

  五、推进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发展合力。

  建立完善北斗产业发展协调机制,促进军地融合、加强部门沟通协调以及统筹省市和其它社会资源,研究制定产业化促进政策,引导产业布局优化,申请国家支持产业发展的重大专项,推动产业重大项目的组织、申报与实施。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专业机构的行业引导、协调、服务作用,鼓励建立产业联盟,强化行业和企业自律制度,构建产业发展的良性竞争环境。

  (二)完善法规政策,优化发展环境。

  健全和完善促进北斗产业发展的法规、规章,加快地理空间信息数据交换和共享等立法工作。实行适度宽松的北斗相关企业市场准入政策。加大北斗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完善地理信息安全保密政策。在政府采购活动中,同等条件下,优先使用或采购自主知识产权并经检测认证合格的北斗卫星数据、产品和服务。大力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成果产业化。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大力开展市场培育与应用示范,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创造活力,鼓励应用服务和商业模式创新,加大实施相关重大工程的力度,推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规模化应用。

  (三)加强标准建设,提升发展水平。

  加大北斗卫星导航产业基础标准和通用标准的制修订力度,加快卫星应用与相关领域关键技术和重要基础性标准的研发,并做好标准宣贯和市场监督检查,更好地服务、支撑和引领该领域标准化产业发展。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引导标准、专利等产业联盟健康有序发展。积极参与制定国家标准,提高我省在国家北斗卫星导航产业应用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

  (四)加大公共投入,鼓励产业创新。

  加大财政、税收及金融支持力度,完善多元化投资与运营模式,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坚持园区化、集约化发展模式,建设北斗产业园,鼓励引进国际国内知名企业在产业园区设立研发总部。扶持优势企业做大做强,通过实施兼并重组等方式,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竞争力。依托龙头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产学研用一体化的科技创新体系。将湖北打造成北斗卫星导航应用领域重要的芯片研发中心、核心终端制造中心、智能化服务中心,形成完整的共生型产业发展业态。

  (五)加强交流合作,拓展发展空间。

  创建国内外卫星导航企业合作交流机制,促进多模卫星导航系统的技术合作与应用。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支持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各类企业参与全球及区域性北斗卫星导航投资合作计划,推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装备、软硬件产品以及技术服务进入国际市场。积极营造良好的商务环境和诚信环境,吸引国内外大中型企业来我省投资兴业,提升我省北斗产业的国际地位。


标签:

责任编辑:admin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