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 | 《南京市关于加快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印发

2018-01-08 16:05 来源:南京市人民政府网
浏览量: 收藏:0 分享

南京市政府关于加快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宁政发〔2017〕268号

  各区人民政府,市府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为抢抓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构筑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加快建设“强富美高”新南京,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发〔2017〕35号)精神,结合南京发展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践行新发展理念,突出高质量发展要求,发挥我市人工智能基础研究、数据计算、关键设备制造的优势,充分集聚国内外创新资源,着力研发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打造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实施一批应用示范工程,培育一批领军企业,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我市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名城注入新动力。

  (二)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市人工智能核心产业产值突破1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1000亿元;培育人工智能领军型企业30家,人工智能新型研发机构突破30家,人工智能研发及应用企业突破100家,建成智能工厂30家;集聚人工智能领域高端人才超过1000人;人工智能在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城市建设、城市管理等领域深入运用,智慧城市建设初步形成。

  到2025年,全市人工智能核心产业产值达到3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3000亿元,部分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人工智能成为带动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智能社会、智慧城市建设形成全国示范,把我市打造成为全球有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应用示范城市。

  二、以研发抓攻关,突破关键共性技术

  深化校地融合发展,组建一批人工智能新型研发机构,强化基础研究,实施关键技术攻关工程,力争在基础理论、核心算法、传感芯片、系统集成等关键共性技术上实现突破。

  (一)支持人工智能前沿基础研究

  推动高校、龙头企业以及研究机构,主动参与全球研发分工,瞄准应用目标明确、有望引领人工智能发展方向的前沿核心技术,加强大数据智能、深度学习算法、芯片计算能力、人机混合智能、群体智能、自主协同与决策等基础理论研究。跨学科协作开展类脑智能、脑机接口、量子智能计算技术等前沿基础理论研究,推进类脑智能软硬件技术融合,突破人机混合学习理论和组织方法,形成国际一流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前沿技术高地。每年支持30项人工智能领域关键技术攻关项目,2—3项重大基础理论研究项目。

  (二)布局一批人工智能新型研发机构

  依托高校、科研院所高水平的学术平台,建设一批科研团队、企业、社会、地方政府共同参与,股份制、公司化的新型研发机构。建设面向深度学习、人工智能公共计算的新型研发机构,搭建满足行业应用需求的计算集群,鼓励行业领军企业面向人工智能中小企业开放计算资源,支持先进人工智能计算系统与解决方案研发。建设面向开源软硬件系统的新型研发机构,重点围绕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语言理解、自主决策控制等共性关键技术,提供知识推理、概率统计、人机交互、系统集成等人工智能范式的统一框架,形成促进人工智能软件、硬件和智能云之间相互协同的生态链。建设面向人工智能核心芯片与安全检测的新型研发机构,重点在人工智能芯片设计、芯片仿真验证、标准测试、稳定可靠性等领域,形成人工智能核心芯片及安全性测试评估的方法、技术、规范和工具集。建设面向自主无人系统、智能制造领域的新型研发机构,重点在我市智能制造、智能驾驶、智能软件等领域,建设面向自主无人系统复杂环境下环境感知、自主协同、智能控制等人工智能支撑系统,形成开放式、模块化、可重构的智能制造、自主无人系统开发与试验环境。

  (三)建设一批行业公共服务和支撑平台

  加快推动政府数据开放,支持龙头企业建立基础数据资源平台和面向制造、商务、交通、医疗、教育等行业的数据共享、知识图谱开放和智慧物流大数据等行业数据资源共享平台。支持高校、企业申报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国家级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平台。推进江北新区、麒麟科创园、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围绕人工智能研发设备共享、专利申请、知识产权保护、孵化加速等,建设一批人工智能公共服务平台。组建市人工智能产业联盟,联合高校、上下游企业、创投机构,加强行业内学术、人才、产品的推广交流,完善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人工智能技术开发、应用、推广体系,建立行业交流对接平台。

  (四)组织实施关键技术攻关

  集中力量开展联合攻关,着力提升知识计算、感知识别、人机交互、系统集成、运动执行能力,形成开放兼容的技术体系。知识计算方面,突破理解认知技术瓶颈,优化文本/图像/视频等多模数据理解、数据深度搜索和知识深度学习等核心算法,强化计算处理技术研发,集中攻关存储器、处理器异质集成和可重构计算技术。传感芯片方面,重点突破高能效、可重构类脑计算芯片和具有计算成像功能的类脑视觉传感器技术,开发类神经网络分布计算、异构及可重构计算等处理器芯片,研发神经元芯片、类脑芯片等。核心软件方面,突破工业控制、设计仿真、制造执行系统(MES)、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核心软件,支持围绕智能机器人、智能手机、智能安防、无人驾驶系统等开展开源软硬件系统、中间件、编译库等底层技术研发。系统集成方面,研发攻关具有深层语言理解、全面知识表示、逻辑推理联想、自主学习进化等高级人工智能的智能系统,并且在教育、客服、家居、医疗、交通、通信等领域推广应用。类脑认知方面,推动建设支撑脑认知与类脑计算的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平台,实现在类脑计算机制、模型等基础理论及类脑计算机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虚拟现实方面,重点突破虚拟对象智能行为建模技术,提升虚拟现实中智能对象行为的社会性、多样性和交互逼真性,实现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与人工智能的有机结合和高效互动。

  三、以名企建高地,壮大人工智能产业规模

  引进与培育相结合,瞄准全球人工智能重点企业,积极争取人工智能领域重大项目落户,集聚一批人工智能骨干企业。聚焦优势领域,着力提高以智能传感器、智能芯片、智能软件为重点的产业核心基础能力。

  (一)人工智能核心芯片

  重点开发面向人工智能的大数据处理应用及人工智能专用芯片,突破图形处理器等核心硬件,研究图像识别、语音识别、机器翻译、智能交互、控制决策等智能系统解决方案;加快发展人工智能与各行业的融合应用,重点突破面向无人系统、视频监控、医疗设备、语音语义理解等终端和系统应用芯片。推进高端通用处理器芯片自主开发,大力推进满足高性能计算需求的中央处理器、图像处理器、可编程逻辑门阵列、神经网络处理器、异构/可重构处理器等芯片研发及产业化。

  (二)智能关键装备及终端产品

  重点发展高性能光纤传感器、微机电系统(MEMS)传感器、视觉传感器、温度传感器、速度传感器,以及智能测量仪表、智能条码等采集装备,大力提升智能基础元器件、基础装备产业发展水平。围绕休闲娱乐、运动健身等应用领域,提升可穿戴设备低功耗设计、人机交互、触控研发等技术水平,重点发展智能手机、智能车载终端、智能手表、智能耳机、智能眼镜等可穿戴终端产品,拓展产品形态和应用服务。

  (三)智能机器人

  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及机器人关键核心部件,打造国际一流的机器人产业集群。抢占智能服务机器人发展制高点,以智能感知、模式识别、智能分析和智能决策为重点,大力推进金融商务、政务航空、教育娱乐、医疗康复、养老陪护、安防救援等特定应用场景的智能服务机器人研发及产业化。推进工业机器人智能化升级,以机器视觉、自主决策为突破方向,积极开发焊接、装配、喷涂、搬运、检测等智能工业机器人,实现高柔性、高洁净度、高危险等特定生产场景的快速响应,全面提升工业机器人传感、控制、协作和决策性能。

  (四)智能无人系统

  开放自动驾驶、无人系统应用场景,建立营运车辆自动驾驶与车路协同的技术体系,推进无人驾驶汽车的技术研发、应用与生态建设,探索建设安全、智能的云网端一体化车联网体系,积极发展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无人飞行器、无人船等多种形态的无人设备,形成在物流、农业、电力巡检、应急救援等重要行业领域的创新应用。

  (五)系统集成及智能软件

  加快建设软件计算平台,加速与人工智能深度耦合的新型云计算架构发展,搭建工业软件稳定性可靠性测试平台,以及重点行业CPS关键技术、设备、网络、应用环境的兼容适配、互联互通、互操作测试验证平台,提高平台识别感知、智能分析服务能力。突破发展智能操作系统,自主开发具备大规模并行分析、分布式内存计算、轻量级容器管理等功能的服务器级操作系统,着力建设智能装备和产品所需的智能终端操作系统。提升发展通用软件系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发展办公软件、设计软件和行业软件。

  (六)加强军民融合

  鼓励我市优势民口科研力量参与国防领域人工智能重大科技创新任务和国家军民融合人工智能技术通用标准体系建设,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军民融合发展。加强军民人工智能技术通用标准体系建设,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基地的统筹布局和开放共享。推动无人系统的广泛应用,大力发展消费类和商用类无人机、无人船,建立试验鉴定、测试、竞技等专业化服务体系,完善空域、水域管理措施。

  四、以载体强集群,优化人工智能产业空间布局

  培育和建设一批人工智能高新园区、孵化基地、中试基地、加速器以及众创空间,进一步完善我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链条,推动全产业链集聚集约发展,形成“两中心、三片区、一示范”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空间格局。

  (一)“两中心”

  江北新区人工智能产业创新中心。重点围绕集成电路、北斗卫星、轨道交通、医疗设备、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基础,积极推动人工智能传感、虚拟现实、混合增强等技术在产业发展中的融合应用,提升企业智能制造水平,重点发展智能软硬件、智能机器人、无人系统、智能终端等产业,集聚龙头企业,形成人工智能产业高地。支持南京化工园建设智能化工园区。

  麒麟人工智能产业研发中心。重点围绕人工智能核心芯片、系统集成、智能终端、智能机器人等产业基础,依托中科院自动化所南京人工智能芯片创新研究院,搭建一批专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吸引更多的国内外人工智能企业和研究机构入驻,引进高端人才,建设南京人工智能产业研发基地。

  (二)“三片区”

  江宁高新区。重点围绕智能电网、智能机器人、智能家居、智能自动化系统等领域,在龙头企业间建立跨领域的横向合作,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突破基于互联网的大众化协同、大规模协作的知识资源管理与开放式共享等技术,搭建科技众创服务系统、群智软件开发与验证自动化系统、群智软件学习与创新系统等服务平台,着力打造国家级智能制造产业创新中心。

  新港高新园。重点围绕智能驾驶、智能制造、智能生活、智能城市等领域,加快突破人工智能芯片、传感器、算法、大数据、机器视觉、人机交互等技术,大力集聚人工智能领军企业、新型研发机构、孵化投资机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与国内外领先机构合作共建人工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和关键技术及应用评测实验室,全力打造国家人工智能产业园和国家人工智能众创基地。

  雨花台高新区。重点围绕自动化控制系统、云计算和大数据、信息安全等领域,开发面向人工智能的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开发工具等关键基础软件,促进各类通用软件和技术平台的开源开放,深化人工智能在设备制造、交通物流、商务金融、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等领域的应用,形成图像识别、语音识别、人机交互、控制决策等智能系统解决方案,建设人工智能基础软件集聚区和创新创业示范高地。

  (三)“一示范”

  江心洲生态科技岛人工智能示范区。重点围绕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和需求,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城市综合管理等方面,深入应用融合人工智能技术,实施全方位、全领域人工智能应用示范,大力引进人工智能重点企业和研发机构,搭建人工智能双创平台,积极培育人工智能新兴业态,将江心洲生态科技岛建设成为全球有影响力的人工智能研发设计和应用示范区。

  五、以应用促融合,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以建设创新名城和智慧城市的基本需求为导向,开放、开发多领域应用场景,加快人工智能在产业发展、社会民生、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等领域的深度应用,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以及城市运行效率。

  (一)推动产业智能化转型升级

  围绕汽车、轨道交通、医疗器械、节能环保等重点优势产业,推动智能感知、模式识别、智能控制等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入应用,通过远程运维、智能控制、能耗监测、数据分析等功能服务升级,推动产品向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发展。推动智能生产线、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各信息系统间数据的互通与互认,提升生产现场的自主决策、人机协作、装备健康管理等智能化管理能力。推广农业智能传感与控制系统、智能化农业装备、农机田间作业自主系统等,建立完善天空地一体化的智能农业信息遥感监测网络。建立典型农业大数据智能决策分析系统,开展智能农场、智能化植物工厂、智能渔场、智能果园、农产品加工智能车间、农产品绿色智能供应链等集成应用示范。

  (二)推广城市金融商务智能化应用

  支持金融行业应用智能客服、智能监控、人脸识别等技术和装备,建立金融大数据系统,提升金融多媒体数据处理与理解能力,进一步完善金融风险智能预警与防控系统。支持互联网龙头企业布局无人店、智慧门店等新零售网点,深化人脸识别、智能支付等技术在购物、餐饮、金融等商务领域的应用,面向线上线下客户群,提供全渠道、全品类、全时段、全体验的新零售消费模式,推动“人、货、场”等传统商业要素进行重构,通过多场景体验提高商业运营效益,拓展新零售布局。发挥物流企业在大数据方面的基础优势,建立企业级应用的物流数据库,开发具有智能分析、网络监控、动态优化、高效敏捷的智能物流服务设备。

  (三)提升智慧城市建设水平

  构建复杂场景下的多维交通信息综合大数据应用平台,实现智能化交通疏导和综合运行协调指挥,建成覆盖地面、轨道、低空和水上的智能交通监控、管理和服务系统。开放城市大数据平台,构建多元异构数据融合的城市运行管理体系,实现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绿地、湿地等重要生态要素的全面感知以及对城市复杂系统运行的深度认知,推动城市地下管廊等市政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升级,提升城市公共管理水平。开放、开发涵盖大气、水、土壤等环境领域的智能监控大数据平台以及智能环境监测网络和服务平台,研发资源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物排放智能预测模型和预警方案,开发区域环境保护和突发环境事件智能防控体系。

  (四)支持医疗教育民生智能化应用

  支持人工智能企业与医疗机构合作,开发医疗影像、远程问诊、药物挖掘、医疗数据等智能医疗应用场景,开发人机协同的手术机器人、智能诊疗助手,深化人机协同临床智能诊疗方案,实现智能影像识别、病理分型和智能多学科会诊。开放精准定制、远程推送的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场景服务,支持互联网企业开发智能教育助理,开展智能校园建设,开发立体综合教学场、智能在线学习教育平台,推动人工智能在教学、管理、资源建设等全流程应用。

  (五)加快智能政务建设步伐

  利用图像识别、声音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深化在社会治安管理、交通流量控制、社会舆情分析等领域的应用,提升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水平,支撑政府科学化决策。推动各类服务机器人在政府热线、门户网站、服务窗口的应用,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效能。推动司法业务智能化记录、核查、评价,推动执法管理智能化联动,促进智慧法庭建设。推动智能交互学习、数字文化展演等应用,提高市民在教育文化方面的获得感。

  (六)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

  率先推进政务数据资源合理有序开放,完善信息数据资源共享开放政策,联合骨干企业建立基础数据资源平台和面向交通、医疗、教育等行业的数据资源共享平台。鼓励引导公共服务机构数据开放,构建涵盖多类型数据的开放性行业大数据训练库,形成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多场景验证环境。开发宏观经济决策分析和公共需求精准预测应用场景,开放、开发适于政府服务与决策的人工智能平台,推动研制面向开放环境的决策引擎,提升战略决策水平。每年推出20个人工智能社会集成应用项目,支持人工智能企业发展。

  六、以平台聚人才,打造人工智能人才高地

  积极搭建各类人才交流平台,深化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以及龙头企业的合作,集聚一批人工智能领域高端人才和团队。针对人工智能领域高端人才,探索制定个性化政策,开通落户绿色通道。

  (一)搭建有国际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人才交流合作平台

  高质量、高标准举办“南京国际人工智能高峰论坛”,全面展示最新人工智能理念、技术、装备和解决方案,通过机器人、智能硬件、工业软件等人工智能领域成果展示,加深我市企业与国内外企业、机构在人工智能领域技术人才和项目交流合作,打造我市人工智能企业品牌。鼓励企业和研发机构举办有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专业会议,提升我市人工智能名城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二)放大各类专业平台的集聚效应

  利用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等双创平台,推动全球人工智能龙头企业、人才团队在示范基地内建立区域总部、创新中心、孵化基地。在现有软博会、智能制造大会、大院大所合作对接会等平台中增设人工智能分会场,同时鼓励在宁承办全球性人工智能人才峰会、高层论坛、专题讲座、创投路演,搭建高端化、国际化、专业化的企业合作平台,并进一步提升影响,形成聚才平台。建立健全长效合作交流机制,积极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来我市进行人工智能成果转化或创办人工智能成长型企业。

  (三)构建多层次、高质量的人才梯队

  以人工智能新型研发机构为主要载体,强化行业内人才交流互动,创造各种有利条件,集聚人工智能领域高端人才。推动有条件的高校设立人工智能学院和专业,培养一批人工智能领域专业技术人才。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产业联盟和骨干企业合作建设面向重点行业应用的人工智能人才实训基地,组织开展人工智能创新创业技能竞赛。

  七、保障措施

  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培育开放、包容、多元的创新创业生态,着力打造各方资源汇聚融合的人工智能创新生态圈,促进人工智能持续健康发展。

  (一)组织保障

  市主导产业优化升级推进办公室牵头制订全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行动计划,负责日常工作调度和督查考核,统筹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各项工作。建立由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科委、市金融办、市人才办等相关部门、单位共同参与、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各区、江北新区结合自身产业基础和资源特点,加强市区联动,做好人工智能应用推广、产业发展、科技研发重大项目的落地实施。

  (二)政策保障

  统筹使用各项财政专项资金,从技术攻关、平台搭建、应用推广、创建示范应用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支持人工智能企业发展。对人工智能领军企业实行“一企一策”政策,精准服务企业发展需求,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龙头企业。鼓励支持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申报“创业南京”英才计划。在我市科技创业基金中设立种子基金、天使基金,在新兴产业发展基金中设立人工智能专项基金,支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和项目实施。

  (三)知识产权保护

  发挥中国(南京)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的作用,培育人工智能产业高价值专利,建设南京人工智能产业专利数据库,促进我市机构和企业进行相关专利的交易、转让。鼓励人工智能企业通过自主创新、对外合作、知识产权引进等多种途径,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专利池。加大对人工智能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申请国内外专利(国际专利),开展知识产权评议和专利导航。

  (四)统计与宣传

  建立并完善人工智能企业统计监测目录,加强人工智能产业经济运行及专利相关数据分析和监测。汇集人工智能产业领域的典型案例,加大对创新企业、重大项目、领军人物的宣传力度,推广人工智能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支持园区、企业以及创投机构组织各类人工智能人才交流、产品推介、项目招商活动,营造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良好氛围。

  附件:《关于加快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重点任务明细表

南京市人民政府

2017年12月29日

附件:

2018-01-08_155216.jpg

标签:

投稿人:zhangxiuqin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