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带来大收获

2016-05-30 09:05 来源:湖南日报
浏览量: 收藏:0 分享

  5月23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一建安工程承包人梁某,因偷税643万元,涉嫌犯罪,在深圳被自治州公安局经济犯罪侦查支队,依法执行逮捕。

  自治州地方税务局局长麻冬磊感慨:“这是大数据下的社会综合治税的典型案例,大数据下的社会综合治税,改变了税务部门收税单打独斗的被动局面,效果大不一样。”

征税.jpg

从传统征管走向综合治税

  自治州与全省其它13个市相比,经济发展的速度较慢、体量较小。2010年,自治州的GDP只有303亿元,只占全省的1.9%;而当年的财政收入,只有区区32.23亿元。

  一个字,湘西“穷”。穷则思变。

  自治州地税局的领导班子,分析、探讨——在税收征管上采取的措施越来越多,税源管理却难以到位。最后得出结论——经济发展了,市场经营的主体增加了、多元了、复杂了,收入也越来越趋于隐蔽,漏征问题极为突出。

  问题的症结找到了——掌握经济主体经营真实情况的行业主管部门,作为税收工作中的第三方,其所掌握的涉税信息,对税收部门处于自我封锁状态,地税部门无法掌握。

  显然,传统的征管方式和手段,已不再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形势。

  自治州地税部门,开启了从传统征管方式,向综合治税的转变的艰难征程。

  自治州地税局的领导,一次次地找自治州政府主要领导汇报。自治州决定用政府的力量来推动社会综合治税。2011年8月,《湘西自治州地方税费征收保障办法》出台了。

  地税人一个个部门去沟通、去衔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如公安部门以为这种方式,会泄露宾馆开房人的隐私,自治州地税局征管科科长张宏卫就告知,不需要提供开房人的所有资料,只需要提供宾馆刷卡的次数;国土部门则认为会影响到国土安全,张宏卫又告知,不需要提供国土的坐标等信息,只需要提供交易的相关数据……

  一个个顾虑打消了。

  社会综合治税实行一年多后的2012年,自治州地税系统的成绩有了巨大突破——州本级和9个县市区的地税收入,总量达到了22亿元,比《办法》实施前的2010年,增加11亿元,整整翻了一番。

从手工比对走向自动大数据

  在社会综合治税过程中,全州地税部门的征管人员发现,部门数据的传递,仍然停留在手工传递上,很不及时;比对数据,所花人力、精力太多,影响征管的质量与进度。

  于是,2013年5月,自治州地税部门开始了大数据工程。

  自治州政府成立了综合治税涉税信息共享平台开发领导小组,组织人员进行开发。2014年1月19日,综合治税涉税信息平台成功上线运行。

  该平台充分依托政府电子政务外网,覆盖了所有涉税信息部门,涵盖了州直、7县1市1区226个成员单位,实现了与国税、工商、国土、公安、质检等30多个系统200多个部门的互联互通。截至今年4月,平台已累计采集信息210余万条,每季更新数据在3万条以上。

  自治州地税工作,进入了税收征管的大数据时代。

  效果可谓立竿见影。

  自治州地税部门强化涉税数据分析比对,加速运用海量数据发现税收疑点,及时推送排查。2014年3月,自治州地税局推送2011-2013年税收风险点,共推出税收风险点1584个,征收疑点涉及税收8847万元,申报疑点涉及税收5260万元。

  房地产税收管理,过去经常是工程完工,人去楼空,税款追缴难度很大。现在从工程立项开始,相关涉税信息就直接汇集到地税部门,从款项的预支到竣工决算、从预售房款到过户办证的每个环节,地税部门都了如指掌、全程控管,税款保障更加得力。

  2015年,全州建筑及房地产税收,占地税总收入的比重达到47.5%。

  自治州地税局副局长陶文斌感慨道:“2015年,全州地税收入达32.89亿元,比2010年的全州财政收入还多6000多万元。”


标签:

责任编辑:admin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