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行业数字化转型浪潮已至,IT产业成为使能者

2020-02-07 15:34 来源:未来智库
浏览量: 收藏:0 分享

  一、数字化转型是企业提升经营效率和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1.1 发展数字经济已成为各国的战略重点

  数字经济是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为关键生产要素,以数字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通过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提高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加速重构经济发展与政府治理模式的一系列经济活动。现阶段它主要包括三大部分:一是数字产业化,即信息通信产业(包括电子信息制造业、电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互联网行业等);二是产业数字化,即传统产业应用数字技术所带来的产量和效率的提升;三是数字化治理,包括治理模式创新、利用数字技术完善治理体系、提升综合治理能力等。

  数字经济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各国正加快数字经济战略布局。

  我国同样出台了多项政策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数字经济规模也持续扩大,占 GDP 比重不断提升。《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与就业白皮书(2019 年)》数据显示,我国数字经济总量不断提升,由 2016 年的 22.3 万亿提升到 2018 年的 31.3 万亿,占 GDP 比重也由 30.5%提升至 34.8%。

  1.2 数字化转型是信息化进程的必然趋势

  随着 ICT 的不断发展,数字经济的形态与内涵不断演进,当前我们已进入了以数字化与智能化为代表的智能时代。

  1.3 "云大物移智"等新兴技术为数字化转型赋能

  数字化转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将覆盖企业的方方面面。如今多数企业正处于转型的初级阶段,IDC 认为 2020 年将基本实现数字化,企业 50%的技术支出与信息和数据相关,2027 年将实现全面数字化转型,75%的组织实现全方位数字化转型。数字化转型覆盖企业决策、运营、生产、服务以及盈利模式等各个方面,是对企业的全方位升级改造。

  "云大物移智"等新兴技术将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应用。企业在智能时代下的数字化转型已不仅仅是依靠传统意义的信息软件服务,而是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乃至 5G 等新兴技术与企业业务的深度融合。以传统制造业为例,物联网中的各类智能终端采集各个节点的数据,通过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从而规划企业自身行为,优化研发、生产、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提升企业的经营效率。

  二、计算机行业研发支出加速,提升产业供给水平与质量

  2.1 数字化转型亟待计算机企业提升供给能力

  数字化转型推动计算机行业技术升级,行业的供给能力越发凸显。当前传统软硬件解决方案需求增长趋于稳定、渗透率逐步走向饱和,数字化转型需求带来的技术升级周期正在到来。对企业级市场而言,传统的以"基础硬件+系统软件+应用软件"为核心的系统架构逐渐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过渡,同时,企业端市场与消费者端市场也在加速融合,带来一系列的创新与变革。技术升级加速带来下游行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进步与提升,客户对科技企业的供给能力要求不断提升。

  研发支出塑造计算机企业的供给能力。随着"云大物移智"等新一代技术加速发展与渗透,计算机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成为其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要素。当前国内与世界科技企业的差距逐步收窄,加大研发支出正成为计算机企业"更上一层楼"的普遍选择。计算机企业的研发支出包括三个方面:1>投入强度:即公司研发支出占收入、毛利、期间费用、净利的比值,反映公司的价值观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塑造方式,重视研发支出的企业往往更看重长期发展;2>投入方向:计算机行业投入方向大体分为底层技术类和上层应用类,不同的投入方向反映了不同的研发成功率和成果兑现周期,也反映了公司的对于未来竞争的价值取向;3>投入周期:研发支出存在周期性波动,形成产品周期,我们认为研发支出周期是判断未来基本面的重要依据。

  2.2 IT 企业加大研发力度驱动自身技术升级与产品换代

  我们选择计算机行业 127 家上市公司,作为整体进行分析:

  1)行业整体研发支出逐年提升。受新上市公司的影响,样本公司整体研发支出逐年上涨,2018 年达到 312 亿元。剔除新上市公司影响并去掉研发变动过于剧烈的个别数据,行业整体研发支出增速处于 20-35%的区间。受到基数效应和行业整体追求产品化的影响,2009-2012 年研发支出增速较高,保持在 32-35%之间;2013-2014 年受到宏观经济波动,增速有所下降。2016-2018 年在技术升级的背景下,行业研发支出进入新的增长期,从 24%增长到 30%。与此同时,研发支出的平均数和中位数逐年增加,研发支出中位数 10 年翻 10 倍,研发支出平均数 10 年翻 12 倍以上。

  2)个体研发支出分布情况:从行业中企业个体的研发支出看,我们将研发支出分成超过 5 亿、2-5 亿、1-2 亿、5000 万-1 亿、5000 万以下五个区间,从 2014-2018 年,研发支出在 5000 万以下的公司占比快速减少,研发支出在 5000 万-1 亿之间的公司占比缓慢减少,研发支出在 1-2 亿之间的公司占比保持稳定,研发支出在 2-5 亿的公司占比逐渐增长,而 2018 年研发支出在 5 亿以上的公司快速增加达到 15 家。

  3)研发支出的相对强度:我们选取了研发支出/收入、研发支出/毛利、研发支出/调整后期间费用、研发支出/调整后的净利润等指标来反映研发支出的相对强度。尽管以上指标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各有侧重。通过整体法对历年计算行业研发支出强度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从2010 年开始,在技术升级的背景下,计算机行业整体研发支出力度不断提高;2>2016-2018 年,研发支出/调整后净利润的比例迅速走高,到 2018 年达到 120%的程度,反映研发支出对净利润的影响程度提高。

  2.3 产品型公司是行业内研发支出的中坚力量

  根据业务模式不同,我们将计算机行业内部划分五个子行业,按照毛利率由高至低依次为:基础和套装软件、行业解决方案、硬件、IT 服务、系统集成。从 2018 年研发支出的中位数和平均数的角度看,从大到小排序分别是"基础和套装软件">"行业解决方案">"硬件">"IT 服务">"系统集成",反映产品化程度较高的公司相对于服务型或项目型的公司有更多的研发支出。

  从不同子行业的研发支出倍数看(2018 年研发支出/2015 年研发支出),硬件和解决方案类的公司投入倍数最高,处于第一档位。其主要原因包括:1>解决方案类公司受到产业互联网转型的影响在最近几年向平台化和云化迈进,研发支出增长较快;2>硬件类公司面临整体 IT 基础设施升级与国产化浪潮的影响,也出现了较快的研发支出增长。

  从研发支出的增速角度:2009-2018 年间,重点样本和大样本的趋势基本上保持同步。17-18 年,重点样本的研发支出增速开始高于全行业研发增速。说明产品化的公司虽然已经有较高的研发支出,但在数字化转型带来整体技术升级的背景下,仍需不断巩固产品化的优势,加大研发投入进行产品的升级与创新,争取在新的技术框架之下获取领跑地位。

  从研发支出强度看:产品化程度比较高的重点样本的研发支出/毛利指标高于行业整体水平 3%-5%左右;研发支出/期间费用的指标,重点样本公司和行业整体水平保持一致;研发支出/利润指标持续高于行业整体水平 20-70%的水平,重点样本公司在 2015-2016 年研发支出/利润显著高于行业整体水平,该差距在 2017-2018 年收敛,我们判断重点样本公司较其他公司率先进行研发高投入,有一定前瞻性。

  我们将重点样本公司根据研发支出/毛利、销售费用/毛利指标进行划分为四个象限:1>研发和市场推广双线投入:销售费用/毛利高,研发支出/毛利高,反映企业在高研发支出的同时也采用高销售投入进行市场推广,双管齐下;2>研发驱动阶段:销售费用/毛利低,研发支出/毛利高,反映企业进行高研发支出的同时,销售投入相对较小,部分客户关系稳定,客户集中度较高的公司处于这个象限,通过向老客户推广新产品带来市场活力;3>市场推广阶段:销售费用/毛利高,研发支出/毛利低,反映企业在市场推广方面投入力度较高;4>产品成熟阶段:销售费用/毛利低,研发支出/毛利低,反映产品相对成熟,且市场稳定,从而导致期间费用率整体不高。

  三、网络安全+自主可控为政企数字化顺利转型提供保障

  3.1 数字经济发展使得安全防护理念深刻改变,新兴安全成行业增长风口

  数字化转型将使企业的核心业务越发依托信息系统,数据已成为企业的核心资产,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大对网络信息安全的投入力度。根据埃森哲发布的报告显示,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不断涌现使得企业自身业务越发依赖于互联网,网络信息安全风险也随之上升,近年来网络病毒、数据泄露等信息安全事件层出不穷。但企业采用新技术的速度远远超过了解决相关安全问题的速度,因此企业对于信息安全的需求越来越大。根据 Gartner 调查统计,2017 年有超过一半的企业都增加了信息安全主要细分领域的支出,其中有 74%的企业增加了对数据安全的投入,65%的企业增加了应用安全的支出。由于安全形势日趋复杂,预计企业将继续增加对信息安全的投入支出。

  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使得信息安全防护理念发生深刻改变。"云大物移智"等新技术的发展与融合,不断催生出数字经济新的业态和模式。应用场景更加丰富多元、数据资产价值越发凸显,IT 基础架构向云化演进,这些都促使 DT 时代的信息安全形势更加错综复杂,同样信息安全行业也发生深刻变化:

  信息安全内涵不断丰富。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产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新的安全风险,催生出云安全、大数据安全等新兴安全领域,传统网络边界逐渐消失,防护对象已由传统的PC、服务器拓展至云平台、大数据和泛终端;

  安全技术带动产品升级。随着大数据、AI、SDN 技术、安全情报收集的发展,具备数据分析、安全运营和情报收集等能力的中高位安全产品不断涌现;

  安全防护理念演进。由"被动防御"向"主动防御",由"单一防护"、"补丁"模式到"系统规划、整体协防"。

  此外,面对严峻的信息安全态势,政府不断出台政策加强信息安全的建设。

  新技术使得网络信息安全内涵不断丰富,随着安全防护意识不断提高以及政策的不断驱动,信安行业的市场规模快速增长。根据赛迪顾问《中国网络安全发展白皮书(2019)》报告,2018 年,我国网络信息安全行业的市场规模达到了 495.2 亿元,同比增长 20.9%,高于全球信息安全产业的平均增速,预计 2021 年市场规模超过 900 亿元。我们认为在等保 2.0 等一系列政策的催化下,未来 2-3 年内信息安全市场将会迎来一个快速增长期。

  新兴安全市场增长迅速,成为了众多安全厂商的布局重点。以云安全与工控安全为例,两者均处于起步阶段,2018 年云安全市场规模达到 37.8 亿元,同比增长 44.8%,预计未来三年的复合增速将达到 45.2%。我们认为随着我国云计算市场的高速增长,云安全的需求也将持续增加,有望成为信息安全领域的重要增长极。而工控安全是目前物联网安全比较成熟的子领域,随着工业物联网设备联网数量的迅速增长,工控安全成为刚性需求,2017 年工控安全市场规模达到 5.6 亿,预计 2019年有望增长到 13.1 亿,复合增速将超过 50%。传统的 VPN、IPS 等相对成熟的细分市场格局较为稳定,而对于涉及云安全、工控安全等快速发展的新兴安全市场,吸引了众多企业参与者。以云安全领域为例,在云身份管理、云基础架构安全、云 WAF 等安全产品市场中,安恒信息、天融信、华为等知名安全厂商均已有布局。

  3.2 IT 基础设施的自主可控是信息安全发挥保障作用的前提

  自主可控的 IT 基础设施是信息安全体系的重要支撑。在数字化转型的趋势下,信息安全真正发挥保障的前提离不开自主可控的 IT 基础设施。为了抓住行业技术变革和国产化替代的机遇,国内的IT 基础设施厂商近年来也不断加大研发支出,以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中科曙光近年来通过加大研发致力于打造全球领先的超级计算机并突破CPU等核心上游部件关键技术,中国软件的"PK"体系等。

  当前国产软硬件系统基本已达"可用"门槛,并向"好用"阶段过渡。近年来,国内基础软硬件不断缩小与国外领先厂商的差距,服务器、存储等产品已具备了较强的竞争力,而操作系统、数据库、CPU 等核心部件领域技术水平也逐步提升。而从需求端角度,2014 年以来国家将安全可控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政府、军队以及重要行业的信息基础设施领域进行国产系统的应用与推广。我们认为,随着产业生态的日益成熟和政策支持力度的不断扩大,将会有更多的厂商由耕耘期进入收获期。

  面对未来的万物智联时代,华为以自身自主可控的产品为基础开展生态布局。华为作为目前国内IT 计算上自主可控最完善的厂商,几大核心的 IT 计算领域均实现了国产化突破,将聚焦于鲲鹏和昇腾处理器、鲲鹏云服务和 AI 云服务等领域的技术创新,发展鲲鹏产业生态。鲲鹏生态涉及到的合作领域众多,包括:服务器与部件、虚拟化、存储、数据库、中间件、大数据平台、云服务、管理服务、行业应用 9 大领域,将为政府、运营商、金融、互联网、能源、交通、教育、医疗等各个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做好支撑。

  四、数字化转型已成各行业的战略重点

  4.1 云和中台体系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

  4.1.1 云计算为企业数字化提供支撑

  数字化转型驱动 IT 建设模式向云转变。企业传统信息化建设的 IT 系统更多是流程控制,预置的安装模式导致 IT 系统能够实现的应用和功能有限。云计算改变了交付模式,促进 IT 的规模化共享,并使得 IT 系统线上化,能够动态得叠加各种各样的功能与模块,实现数据沉淀,因此业务云化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规模化企业一般已拥有管理信息化系统,但是基于数据在线、数据运营从而实现产业协同的数字化转型才刚刚开始:需要 PaaS 平台+各 SaaS 应用进行支撑,构建企业级业务和管理平台。未来随着企业大数据的打通和 AI 技术的灵活应用, 企业将迈入业务运营智慧化阶段。

  在数字化建设的浪潮下,云计算也从以资源为中心向以应用为中心过渡。云计算发展初期,租用的方式让企业减少硬件和基础软件上的资本支出,企业从云供应商的规模经济中获利,将 IT 资源上云将有最直接的成本集约和性能提升效应,形成以资源为中心的 Cloud2.0。企业数字化转型带来IT 线上化程度提高,实现互联网接入、移动、社交类等 B 端应用,也具备海量数据的实时处理和提炼的能力,应用层将越来越繁荣,将形成以应用为中心的 Cloud3.0。

  云原生为云化战略的推行保驾护航。随着云计算的发展和数字化转型的不断推进,应用上云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云原生"是一个用于部署微服务应用的开源软件堆栈,其方式是把各个组件都打包到容器中并动态调度容器以优化计算资源利用率,它可以根据商业能力对公司进行重组,既包含技术、也包含管理。业务线上化让企业对于新业务部署的敏捷程度要求更高,而云原生应用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迅速部署新业务,这将大大降低正常情况下企业新业务部署周期过长所带来的风险。采用基于云原生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企业可以更好、更快地把业务生于"云"或迁移到云平台,享受"云"的高效和持续的服务能力,从而更好地实现数字化转型。

  计算机行业内软件解决方案商通过云转型实现产品升级和商业模式的变化。管理及行业解决方案提供商纷纷通过自身研发进行云化布局。一方面,基于云架构的新一代产品支持私有云和混合云架构,具备基础设施灵活性、系统资源的调度能力以及敏捷开发性能,节省硬件产品;另一方面,云产品有助于数据的链接和互联互通,实现 IT 价值增值。软件厂商通过云产品夯实核心竞争力,同时,按需付费和按服务付费的新模式,将有助于软件供应商提升收入稳定性,在线服务助力与客户的实时链接,将更好得了解客户需求并汇集客户数据,提升新产品研发效率和销售效率。

  云化形成大数据,将进一步打通消费互联网和企业互联网,打开业务空间。云化实现数据的在线化和集中化,通过数字在线和业务在线,将有助于实现消费互联网和企业互联网的打通,从而助力产业协同的实现,扩展更多的商机,拓展商业模式,打开软件企业的业务空间。

  4.1.2 中台体系是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的重要路径

  中台体系是指将企业的核心能力随着业务不断发展以数字化形式沉淀到平台,形成以服务为中心,由业务中台和数据中台构建起数据闭环运转的运营体系,供企业更高效的进行业务探索和创新,实现以数字化资产的形态构建企业核心差异化竞争力。从中台可以提炼各个业务条线的共同需求,并将这些功能服务能力下沉到一个统一的中台服务,然后以 API 服务的形式提供给前台各业务部门使用。过去 IT 公司提供的主要是满足下游客户后台管理的需求,而中台可以将后台应用和前台创新打通,从而帮助客户实现业务创新、快速响应,完成数字化转型的同时实现软件运营业务的开展。

  中台体系重塑企业信息架构,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和创新能力。具体来看,数字中台解决了企业传统信息化系统间的数据孤岛问题,对不同系统中的数据进行整合与管理,形成企业的数据资产,并通过处理分析,深入挖掘数据价值。业务中台则通过对各业务线的模块去重和沉淀,固化和共享通用能力,提升配置效率,让前台业务更加敏捷地面向市场,实现企业新业务的快速上线与迭代试错,服务更多场景。

  中台体系建设成为众多企业的选择。近两年来众多 IT 龙头公司研发新一代产品,并将中台体系建设列为公司研发重点。如:1>用友网络目前已推出业务中台、技术中台、数据中台三位一体解决方案,支撑公司从"产品/项目"到"平台/服务"模式突破;2>恒生电子各业务部门平台研发致力于打造金融行业大中台,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为客户金融业务赋能;3>卫宁健康基于 HBT(医疗业务技术)打造卫宁中台服务体系,由业务中台、数据中台、技术中台构成,通过内容与服务实现生态赋能。不一而足。

  4.2 数字政府方兴未艾,架构升级提升业务价值

  4.2.1 政府信息化建设滞后于业务需求,瓶颈突破正当时

  4.2.2 数字政府建设加速,互联网+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正逐步形成

  4.3 电子病历支撑医院数字化转型,医保信息化正迎来建设高峰

  4.3.1 电子病历成为医疗 IT 的建设核心

  4.3.2 医保信息化:医保系统建设即将全面展开,DRGs 试点带来更多增量

  ……

  五、优选相关领域龙头企业

  我们认为政企数字化转型浪潮下,计算机行业中可关注三类企业:一是为企业数字化转型做支撑的通用型或行业型云计算领域龙头,包括用友网络(600588,未评级)、广联达(002410,买入),二是重点行业信息化建设的领先厂商,包括数字政府领域的美亚柏科(300188,未评级)、华宇软件(300271,未评级)、易华录(300212,买入),以及数字医疗领域的卫宁健康(300253,未评级)、思创医惠(300078,未评级)、久远银海(002777,未评级)、创业慧康(300451,未评级);三是为政企数字化转型作保障的信息安全领先厂商,包括深信服(300454,增持)、启明星辰(002439,未评级)、中新赛克(002912,买入)。另外建议关注石基信息(002153,未评级) 、超图软件(300036,未评级)、绿盟科技(300369,未评级)。

标签:

责任编辑:bozhihua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