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学家刘志毅:第三方支付的危机与破局

2019-12-11 11:29 来源:时代财经
浏览量: 收藏:0 分享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第三方支付行业已经从快速增长期进入到了稳步增长阶段。在金融监管愈来愈严的当下,第三方支付企业合规管理能力建设刻不容缓,行业也到了转型发展的深水区。对此,时代财经专访了知名数字经济学家、同济大学人工智能与区块链智能实验室研究员刘志毅。

  “过去,传统金融机构是最主要的金融服务提供者,而第三方支付机构则将金融科技的价值发挥到了最大,加速了传统金融的互联网化,同时沉淀的大量用户数据构建了数字普惠金融的基础。未来,第三方支付的企业需要将第三方支付的商业场景与不同的商业生态进行对接,在B端赋能领域产生其更大的价值,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刘志毅向时代财经表示。

  商业变迁 赋能产业生态

  “商业生态变化以后,相应的方法论和生存原则也就变化了,如何适应这种变化并快速创新才是第三方支付企业的核心问题。”

  刘志毅告诉时代财经,近些年来,由于支付宝、微信分别背靠全国最大的电商平台和社交平台,在C端的移动支付市场占据90%以上的份额。“这种很难被撼动的市场地位,使得其他支付机构或者成为它们的服务商,或者去C端之外的市场竞争。”

  2017年以来,央行对第三方支付机构在备付金存管、互联网金融等支付业务上的整治,客观上促进了支付机构向产业深入,由原来的仅仅提供前端清算,深入到企业采购、交易、销售、资金管理等环节。

  进入2019年,越来越多的支付企业开始拓展B端场景,例如高速出行、公共交通、医疗卫生、政务服务等,“这使得支付行业真正能够赋能实体经济而不是在备付金利息和‘黑灰产’产业链上求发展。”刘志毅表示。

  据刘志毅观察,随着一、二线城市竞争加剧,巨头们开始对下沉市场进行争夺。从城市分布来看,目前,三线和四线城市第三方移动支付APP活跃用户占比最高,在20%以上;其次是二线、一线和五线城市,第三方移动支付行业整体下沉趋势明显,未来四五线城市是主要发力市场。

  “从商业场景上我们可以看到,在支付机构的转型中,国际化和跨境支付成为新业务模式中的重要一环。”刘志毅认为,随着旅游、留学等跨境消费热度的加大,跨境支付每年都在以近30%的速度增长,行业规模巨大。未来,有着庞大市场需求的跨境支付将越来越成为各家支付机构的竞争热点。

  从技术变迁上来看,刷脸支付技术正在普及。人脸识别以其非侵扰性、便捷性、友好性、非接触性、可扩展性等优点成为生物识别的翘楚。未来,人脸识别将取代扫码成为主要的支付方式。

  “除此之外,我们可以看到支付天然连接场景,且所有的交易数据都自带场景特征,这些数据能形成用户画像等不同的模型,提供征信、精准营销等各种增值服务。”

  刘志毅认为,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成熟和商业化,互联网已逐步从消费互联网过渡到产业互联网,即通过在优化企业内部流程、改善资源配置、提高运营效率、创新商业模式等方面发挥作用,提高实体经济的运行效率和经济效益。

  竞争迭代 寻求破局机会

  支付的真正意义在于让货币得以流通。如果信用是货币的内涵,那支付就是货币的外延。

  近几年,区块链凭借其独有的信任建立机制,给整个金融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从电子货币到虚拟货币、数字货币,整个货币理论体系正在面临一系列的变革。对于第三方支付机构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据刘志毅分析,电子货币是指用一定金额的现金或存款,从发行者处兑换并获得代表相同金额的数据,或者通过银行及第三方推出的快捷支付服务,通过使用某些电子化途径,将银行中的余额转移,从而能够进行交易。

  虚拟货币是在公有区块链社区通行网络共识的治理机制和发行虚拟货币的激励机制,虚拟货币是参与者认可的等价物和支付工具,但是虚拟货币没有合格的负有发行责任的主体,没有实体资产做支撑,也没有足够的信任“背书”,导致的结果是可能成为资金流动的工具和投机交流的工具。

  数字货币则是通过加密技术等方式形成的加密字符串。比较典型的是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其表现形态是央行担保并签名发行的代表具体金额的加密数字串,这就从源头上规避了作为纸币所存在的假币、纸币损坏、遗失等风险,有效保证了货币持有者的权益不受损害。

  “第三方支付以往更多的是依赖银行电子货币的中介方式,未来会以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为主要的方式来运行。本质上无论任何一种技术生态的货币,核心就在于其信用机制的来源,而只有央行的生态才能支持其无限法偿的目标,以完成最广泛意义上的第三方支付的场景。”

  在美国,Facebook推出Libra的野心已经昭然若揭,就是使其成为一套简单的、无国界的货币和为数十亿人服务的金融基础设施。在中国,备受关注的央行数字货币尚未推出,已一石激起千层浪。

  “我们现在所熟悉的微信支付、支付宝等电子化的支付工具,采用的是账户‘紧耦合’的方式,微信支付、支付宝实际上都绑定了银行账户,通过银行来进行价值的转移。在实名制的银行账户的管理制度下没有办法实现匿名支付的需求,而央行的数字货币有可能会采取账户‘松耦合’+电子钱包的方式,可以脱离银行账户,实现端对端的价值转移,减轻交易环节对于金融中介的依赖,而且会在央行许可的范围内实现可控的匿名支付。”

  在新的数字货币的生态下,刘志毅认为,第三方支付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创新:第一,如何更高效率、更低成本地进行支付;第二,如何形成有商业价值和经济规模的场景落地;第三,如何提升支付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相关的破局机会也在这三个方向出现,简而言之,第三方支付的未来需要跟实体经济和商业场景的多元化相结合。”刘志毅表示。

标签:

责任编辑:bozhihua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