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赋能金融有何看点?

2019-11-13 17:01 来源:上海金融报
浏览量: 收藏:0 分享

  2019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十八次集体学习会议,内容涉及区块链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区块链”再次成为热词。各方对于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赋能各领域充满期待。当前最被熟知的区块链应用领域是比特币,严格来说只是加密数字资产,还算不上数字货币。在传统金融意义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央行数字货币是否会采用区块链技术难以一概而论,商业银行的区块链应用则已出现不少“试验田”和“尝鲜者”。

  数字货币≠区块链

  法定数字货币的技术路线未定

  近日,区块链再度成为热词,而当前最被熟知的是区块链技术被用于数字货币领域。根据查询,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上发布的专利中,就有涉及区块链方面的专利。专家表示,虽然央行的法定数字货币可能会运用到区块链技术,但如何应用尚难明确。数字货币≠区块链

  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上查询到,截至目前,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至今已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上发布了52项专利,主要涉及对数字货币及数字货币钱包相关技术的发明和系统构建等,包括数字货币的流通方法和装置;数字货币的回笼方法和系统;数字货币定制追踪的方法和系统;注销数字货币钱包的方法和系统;一种数字货币兑换方法和系统。数字货币钱包的绑定方法和绑定系统;数字货币钱包的申请方法和系统;查询数字货币钱包的方法和系统;一种数字货币钱包的登录方法、终端和系统。一种银行间数字货币的结算方法和系统;通过银行账户访问认证的数字货币钱包支付的方法、系统等。

  除此以外,也有部分涉及到区块链的专利。比如,“管理节点的方法和系统”这一专利就提及到该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管理节点的方法和系统,“能够以智能合约的方式实现区块链网络中各节点的动态管理,确保各节点的数据一致,提高系统的安全性与可扩展性。”该发明实施例的管理节点的方法包括“区块链存储智能合约。其中,所述智能合约在区块链网络中达成共识,并确定至少一种管理权限,以及在任一管理权限下可使用的至少一个节点处理指令;使用任一节点处理指令对所述区块链网络中的节点进行角色定义,或对所述区块链网络中的节点进行信息获取。”

  区块链技术和中国央行数字货币(DC/EP,数字货币/电子支付)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区块链技术又是如何被用到DC/EP中的?

  “央行数字货币的角色需要保证央行宏观审慎的货币调控职能,这就决定了其在管理模式上难以实现完全的去中心化。不过,这并不意味着DC/EP在技术模式上不能运用去中心化的区块链技术。”交银国际董事总经理、研究部主管洪灏、交银国际策略分析师蔡涵表示目前来看,区块链技术将可以被运用在例如数字货币钱包地址管理、交易信息监管以及数字票据交易监管等方面。主要目的在于保证数字货币的可控匿名属性。“比如,钱包地址在每次交易后进行更新,新的地址可以追踪到上一个地址,做到交易可追溯,但无法得到交易方的隐私信息。公私钥加密算法用于用户信息保护,交易信息对无关第三方保密。当然,目前央行仍然保持技术中性,对采用区块链技术还是传统账户体系均持开放态度。”

  中国社科院信息情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徐超认为,区块链的应用场景不局限于数字货币,数字货币的应用也完全可以与区块链技术无关,两者没有必然关联。“区块链技术创造了去中心化的信任机制,是比特币和以太坊等数字货币的核心技术,也是其货币发行机制。DC/EP的发行并不一定涉及区块链技术,因为其可以依靠强大的国家信用发行数字货币。但鉴于区块链技术能创建信任机制、提高金融交易流程的运行效率或者防伪,DC/EP的流通过程不排除使用区块链技术。”

  区块链技术如何应用尚难明确

  兴业证券的研报指出,数字货币是区块链最先应用且目前应用最广泛的领域,Libra 的出现让大家重新思考数字货币对现有货币体系的影响,我国央行推出DC/EP的概率也在不断上升。

  那么,DC/EP在与企业推出的数字货币(比如Libra等),在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上有何异同点?

  “央行数字货币所选用的区块链技术应该是类似于超级账本一样的联盟链,与Libra一致。在DC/EP上有管理及目的性的使用区块链技术,本质上并不侧重于强调区块链核心的去中心化,而是在有限场景下的去中心化,在增强信用的前提下实现可控匿名。这点Libra亦可实现。”蔡涵表示,“目前来看,央行数字货币和企业推出的数字货币在区块链技术层面的异同还很难明确指出,DC/EP将采用何种区块链技术也尚无定论。DC/EP与Libra们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的债务人是央行,无风险;而后者则为Libra协会,具备一定风险。DC/EP推出的目的在于部分替代M0(流通中的现金),而Libra更多侧重跨境支付。”

  “截至当前,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并未公布DC/EP的具体技术信息,对于区块链技术在DC/EP中的应用只能根据央行相关领导的讲话等公开信息来推测。在DC/EP正式公开发行之前,相关技术都可能反复调整。”徐超表示,根据目前的公开信息推断,DC/EP的发行环节将依靠人民币主权货币信用,由央行负责,暂不涉及区块链技术;流通环节不排除用到区块链技术。“具体来说,首先,DC/EP在流通中只替代M0,不承担M0之外的任何功能。其次,DC/EP将依靠人民币主权货币的信用,而不是去中心化的信任机制发行,即数字货币的发行等核心机制将完全由央行负责,不涉及区块链技术。第三,央行数字货币将采取与账户‘松耦合’的方式,可实现‘双离线支付’,不强制绑定账户。DC/EP将不具备任何智能合约功能,而智能合约是区块链技术最核心的应用之一,原因是智能合约可能会使DC/EP走向复杂并产生难以预期的行为,从而对金融体系产生不利影响。最后,DC/EP将采用‘央行—商业银行(或商业机构)’的‘双层运营体系’,央行不与终端用户直接产生业务联系,不排除这一层次会用到区块链技术。”

  徐超补充道,与比特币等私人数字货币相同,Libra背后没有央行信用和国家信用,其发行和流通都将基于网络社区成员的相互信任,而区块链技术是Libra的底层技术。不同之处在于具体的区块链技术不一样。Libra白皮书中特别强调了三项技术,用以区分Libra区块链技术和其他区块链的不同。一是设计和使用Move编程语言;Move语言克服了现有数字货币,如比特币和以太坊使用的编程语言——Solidity。二是使用拜占庭容错(BFT)共识机制。三是采用和迭代改善现有的区块链数据结构。总体来看,依托区块链技术,Libra货币使用其智能合约技术和联盟链等,以资源模块形式存储在账户中,受到Move语言的保护,不能随意复制或消除。数字货币监管不缺席谈及央行将如何对数字货币进行监管时,洪灏认为,由于区块链等技术的使用,央行对法定数字货币的监管将较当前的纸钞现金容易许多。“当前,现金交易是金融监管的一大盲区,当央行数字货币取代M0后,其使用的底层技术使其具备一定的可追溯性,央行能够实时掌握市场上数字货币的流向,可以在提升其调控宏观政策的准确性的同时增强反洗钱能力,打击金融犯罪及恐怖主义等行为。当然,公众对隐私及匿名性的诉求促使其需要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公民的隐私权,公私钥加密算法等用于信息保护,使得仅有央行有权限获悉资金流向。”洪灏表示。

  央行除了对法定数字货币会有监管外,也呼吁对私人数字货币进行监管。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穆长春11月10日在“第十届财新峰会:开放的中国与世界”上谈到央行数字货币时表示,私人机构运营基础设施要纳入到法律监管框架当中,同时要服务监管、为公众服务,要求公共道德水平比较高。

  银行如何应用区块链?

  区块链技术的推行应用,对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的颠覆力较强。区块链会带来哪些好处,又会带来哪些风险?这柄“双刃剑”还须银行明辨、慎用,用得其所。

  银行受影响程度甚于证券保险

  “区块链的应用将从对交易各方有建立相互信任的需求,却又难以在短时间内实现的领域开始,例如银行、证券以及保险等行业。”交银国际的蔡涵等分析员指出,区块链技术的公开、不可篡改特征解决了金融业去中心化后潜在的信任风险。例如:金融机构在运营中需要时刻履行“了解你的客户”(KYC)的义务,而核实客户信息的过程耗时冗长又难以保证信息的真实性。此时,利用区块链技术建立信任,存储客户身份的电子档案,在满足监管要求的前提下也保护了客户的信息安全,可谓一举多得。

  波士顿咨询公司(BCG)近日指出,整体来看,区块链对于中介型金融机构的颠覆力更强,对产品提供型金融机构则带来链式和点状的优化。在区块链对不同的金融机构的颠覆力度方面,从强到弱依次是支付、银行、证券、保险。

  波士顿咨询公司董事经理华佳解释道,银行受区块链应用的影响甚于证券和保险的原因在于:首先,相较于证券业、保险业,银行业的中介化程度更高、业务范围更广;其次,从业务部门、合规部门、科技部门这相互制约的三个部门的协同性来看,银行的“三角”在产品的联合开发机制上更为成熟;再次,目前区块链最成熟的应用是虚拟货币及记账、账户管理等功能,而这些本质上都是银行的看家本领。

  “目前传统银行业务仍以‘存贷汇’业务为主,其信用中介的角色比证券、保险等更强。而区块链技术通过数学模型建立的‘共同信任’,直接挑战传统银行的信用中介功能,因此在区块链技术应用初期,对银行影响首当其冲。”东方金诚金融业务部助理总经理王佳丽指出。

  “区块链更多起到增信的作用,对银行业务影响较大。对保险而言,尽管信用也很重要,但信息源相对分散会使得节点太多,很难都放到链上运行。”民生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李鑫分析道。

  BCG指出,区块链技术可被应用于银行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帮助公司银行、零售银行等诸多业务条线开拓新业务模式,降本增效的同时也可有效防范风险。

  王佳丽表示:“当前区块链技术在银行业的应用主要在跨境支付和贸易融资。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将构建国际新的清结算网络,跨境汇款中的多方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协同信息处理,将原本机构间的串行处理并行化,提高信息传递及处理效率。另一方面,银行运用区块链技术将涉及贸易、物流、金融、监管等各类信息整合在一起,解决了贸易融资中交易不透明、信息不对称等难题。”

  中金公司分析员黄乐平、杨俊杰指出,就商业银行而言,目前区块链主要应用在跨境支付、清算结算、贸易融资和风控等领域。主要解决的痛点是原有业务交易确认和交割环节昂贵耗时、多参与主体交互认证效率低下、部分业务重复性强工作量大容易诱发操作风险等问题。

  BCG指出,公司银行方面,结合票据电子化、智能合约等技术,基于区块链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正在被广泛研究和应用。核心企业与其各级供应商的交易信息将以可验证的方式永久记录在开放的分布式账本中,使得核心企业的信用可以有效传递至不同层级的供应商,降低因伪造交易等欺诈行为带来风险。银行可对不同层级的供应商实现差异化定价,并建立广泛且稳定的客户群。同时整个流程的数字化使成本更低,也更加方便快捷。

  区块链发展应用面临多重风险

  BCG指出,与在对公业务上的成熟应用不同,目前零售银行方面的区块链应用大部分处于研发与概念验证阶段。

  “零售业务信息源太分散,节点太多,导致区块链运行效率跟不上。”李鑫强调,区块链在具体应用时,匿名性、防篡改、弱中心以及运行速度等特点难以兼得,需要平衡。

  王佳丽补充道:“对公业务的资金体量大,低效率、操作风险并存的痛点使得区块链技术应用更加顺利。”

  “规模越大,区块链技术降低成本的效果就越明显;但另一方面,规模越大,意味着边际信任越低,即信任成本越高。此外,规模过大也会导致计算能力变弱。区块链的参与方之间能不能同心同德,也是一个问题。行业内扩大规模常依赖联盟,而联盟成员同样是竞争对手,相互牵制。”华佳特别指出,缺乏“杀手级”应用,是区块链技术大规模应用的最大痛点所在;即使是部分运用了区块链技术的比特币,其发展也是跌宕起伏。

  就安全性风险而言,华佳介绍:“区块链并非绝对安全,黑客攻击的风险始终存在。区块链采用加密算法,但信息仍需要另外加密,若有黑客成功掌握全链51%以上的计算力,就可以像赛跑一样,抢先完成一个更长的、伪造交易的链,从而操控区块链。”

  “区块链系统性能、容量、可扩展性等方面存在技术难点,在技术上也尚未有形成行业一致认可并共同使用的区块链底层技术平台。而风险主要在于智能合约安全性以及私钥丢失带来的风险等。”王佳丽表示,银行业的大规模应用面临的挑战包括交易各方对区块链技术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尚未推出与主权信用挂钩的数字货币等方面。

  李鑫强调,须清醒地认识区块链技术,不能盲目认为区块链在防篡改、去中心等方面可以完美兼顾。“监管、制度方面也面临较大冲击,因为区块链本质上是一种弱中心的,而以往的组织架构以及监管制度等都是中心化的,所以如何协调也是难题。”李鑫同时指出。

  银行应当早做布局

  平安银行在2019年半年报中披露,该行不断丰富区块链应用场景,为供应链金融、电子政务、扶贫等业务领域提供区块链解决方案。招商银行2019年半年报则介绍道该行拓展区块链领域生态,在跨境创新支付、资产证券化、供应链金融、区块链电子发票等领域,累计完成应用项目20个。

  上海银保监局于今年6月发布的《2018年上海银行业创新报告》中,对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创新也有举例:交通银行上海市分行开展区块链国内信用证创新,基于自主研发的区块链技术,在国际业务系统中内置区块链交易功能,实现国内信用证交易信息上链。浙商银行上海分行应用区块链技术开发“应收款链平台”,通过将企业应收账款转化为电子支付结算和融资工具,可办理区块链应收款的签发、承兑、保兑、支付、转让、质押、兑付等业务。星展中国将区块链金融解决方案应用于汽车整车物流行业,推出“运链盟”,银行利用API连接区块链平台,为企业一级供应商提供高效的融资服务。

  “传统银行可以加强金融科技实力,主动向新金融业态靠拢。”王佳丽建议,“部分银行已将区块链技术与自身业务融合,在供应链金融、跨境支付、资产托管等场景提升效率。另外,银行可以更多探索‘存贷汇’以外的中间业务,形成差异化经营。”

  根据华佳观察,近年国内银行业机构对于区块链技术可谓“雷声大、雨点小”,概念性的定调高,而投入真金白银对技术加以研发和应用的寥寥无几。在她看来,面对区块链这样的新技术,银行首先还是应该时刻保持敏锐度,对于技术发展的成熟度、规模化应用的可能性等保持预判能力。其次,在战略上,银行应当有所准备。“在区块链技术上的投资可能会成功,也可能会失败,但是这种投资选择可以让银行和更广泛的机构合作。”华佳表示,最后,银行可以通过敏捷组织,对区块链应用做一些小规模试验,以此摸索内部组织的转型变革之道,试探出组织的边界和优势所在,为将来技术出现颠覆性应用未雨绸缪。

标签:

责任编辑:bozhihua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