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蓝皮书:北京经济发展报告(2018~2019)在京发布

2019-06-19 11:25 来源:北京社科之窗
浏览量: 收藏:0 分享

  2019年6月11日,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北京蓝皮书:北京经济发展报告(2018——2019)》发布会在京举行。

  《北京经济发展报告(2018——2019)》以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的研究人员为核心团队成员,吸收政府部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及院内相关研究所等各方面专家、学者共同撰写。分为总报告、宏观经济篇、战略分析篇、产业发展篇、财政金融篇和区域发展篇。

  观点一

  北京追赶发达经济体需要努力实现自主创新

  蓝皮书总报告依据熊彼特创新模型的基本框架,建立北京经济增长的追赶模型,假定相对落后经济体追赶世界先进经济体主要采取两种方式:

  一种是通过学习和模仿已经存在的世界技术前沿来提高自身的生产率水平;

  另一种是在自身的生产率基础上进行自主创新。

  模型得到的结论认为,现阶段北京提高生产率的最好方式应该是尽量多地进行自主创新。

  具体到行业而言,对于技术水平与美国之间的差距值小于0.21的行业,适宜先进行学习和模仿来快速提高生产率水平,对于技术水平与美国之间的差距值大于0.21的行业,都应该尽量进行自主研发和创新来提高生产率水平。

  观点二

  “三城一区”建设全面提速

  2018年北京坚持多规合一、融通创新、联动发展,高标准开展“三城一区”规划编制,“三城一区”建设全面提速。

  上下滑动查看文字

  中关村科学城强化基础前沿布局,成立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等,取得了马约拉纳任意子等一批重大标志性原创成果。

  怀柔科学城建立健全组织推进机制,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全面开展,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实现主体结构封顶,5个交叉研究平台项目土建工程全部完工。

  未来科学城引入多元创新主体,陈清泉院士科创中心、中俄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启动运营。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强与三大科学城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成功举办世界机器人大会,耐威传感器芯片等一批重点项目加快推进;顺义区加快建设创新型产业集群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创新引领示范区。

  2019年,北京将继续高水平建设“三城一区”主平台。

  中关村科学城积极打造中关村大街和北清路“创新主轴”,推动产生一批世界领先的颠覆性原创成果,打造享誉全球的科技创新出发地、原始创新策源地和自主创新主阵地。

  怀柔科学城加快建立高效、开放、可持续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快建设高能同步辐射光源等5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着力建设世界级原始创新承载区。

  未来科学城注重“一企一策”盘活存量资源,鼓励和引导央企研发机构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快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三期建设,打造全球领先的技术创新高地。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顺义区持续推动与三大科学城对接,重点创建智能车联、新型显示等20个技术创新中心,带动大兴、通州、房山等北京东南部地区发展,打造高精尖产业主阵地。

  观点三

  北京营商环境在全国排名第一

  2018年北京营商环境改革力度持续加大。

  上下滑动查看文字

  坚持普惠性营商环境改善与“一企一策”重点服务相结合,建立市区两级对接服务企业机制和重点企业“综合服务包”制度,制定5方面69项政策措施,建立纾困“资金池”。

  搭建服务企业和项目“双平台”,入库项目超过600个、投资额超过9000亿元。

  精准制定实施“9+N”系列政策,出台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行动计划,北京在国家营商环境试评价中综合排名第一,推动我国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排名提升32位、改善幅度位列全球前三,世行专家评价相关改革“令人惊叹的快速且有效”。

  2019年,北京将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行动计划,制定实施“9+N”政策2.0版。

  上下滑动查看文字

  深入推进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推动更多的服务事项实现“全市通办”。

  实现80%的事项“一门”办理、70%的事项“一窗”分类受理,推动政务服务从“找部门”向“找政府”转变。

  企业和群众办事需提供材料减少60%以上,各级100个高频事项实现一次不用跑或最多跑一次。

  持续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加快企业开办“e窗通”平台建设,扩大简易注销范围,优化企业退出机制。加强政务诚信建设,推进“个人诚信分”工程。

  观点四

  加强应对经济复杂局面,促进北京经济稳增长

  为应对当前国内外经济发展面临的复杂局面,实现北京经济稳增长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应对。

  ● 稳预期,建机制,积极应对贸易摩擦。

  一是加强对外贸企业的出口信用保险支持,将受美国加征关税影响较大的重点商品和企业纳入人民币出口卖方信贷优惠利率政策支持范围。

  二是制定“一带一路”三年行动计划,在沿线国家打造新型外贸基础设施。支持企业开拓新市场,鼓励企业优化国际市场布局,加大对产品品牌的宣传力度,推进出口市场多元化。

  三是瞄准国际创新前沿,强化核心技术自主研发,逐步实现国产替代,摆脱进口依赖。另外,全面及时跟踪、测算、分析中美贸易摩擦对宏观经济、微观主体的影响,及时调整应对策略,并加大政策宣传,协助企业做好预警,稳定企业预期。

  ● 强实体,优生态,塑造更具竞争力的微观企业主体。

  一是积极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充分考虑征管机制变化过程中企业的适应程度和带来的预期紧缩效应,确保企业社保缴费实际负担有实质性下降,引导社会预期向好。

  二是进一步落实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创新创业发展相关税收优惠等政策,改善信息不对称、申报程序复杂、税收优惠政策缺乏长期性等问题。

  三是指导企业用好政策性融资担保基金,对暂时困难的中小微企业要提供增信支持,对受影响的上市公司进行合理的临时性救助。同时,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金融产品、服务渠道、服务方式、风险管理、授信融资、投资决策等进行全产业链变革,促进金融科技赋能中小微企业。

  四是推进北京效率、北京服务、北京标准、北京诚信四大示范工程,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 升传统,育新兴,加快实现产业动能转换升级。

  一是深化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在传统优势制造领域的应用和创新,加快落实工业互联网三年行动计划,加快生产方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柔性化转变。

  二是推进核心技术研发,强化创新驱动,促进高精尖产业发展“10+3”系列政策落地显效,培育占领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环节的高科技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建成现代产业体系。

  三是使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对北京市现有产业链进行全覆盖、全景式扫描,分析北京市与周边县市产业重合程度和互补深度,为下一步在更精细化维度上补齐产业链、强化产业链打好基础。

  观点五

  继续发挥投资引领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性作用

  2018年北京全年投资名义增速与实际增速均创2008年以来新低,但是投资运行中的积极变化不断显现,符合首都发展方向的投资结构持续改善。主要表现在北京市建安投资占比持续上升;保障房投资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比重提高;高技术制造业完成投资占制造业投资比重过半,信息、科技等高端服务业投资保持快速增长,对投资增长的贡献明显提升。此外,提升生态环境投资,增加保障性住房、普惠性幼儿园、妇幼保健院、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等民生投资得到加强。

  2019年,北京市将以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以更加突出首都特点安排固定资产投资,发挥投资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抓手作用,进一步优化调整投资结构,充分引导更多资金支持实体企业投资,着力激发社会投资活力,持续提升投资质量和效益;同时发挥投资对经济稳增长的支撑作用,持续提升有效投资,推动投资增长降幅收窄。建议:

  ● 持续扩大有效投资。

  一是精准发力推动重大项目投资落地见效。将市区两级重点工程项目全部纳入市政府绿色审批通道,在供地安排、规划指标、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支持等方面优先予以保障,推动项目顺利开工、尽早竣工。

  二是推进已供地未开工地块建设进程,避免逾期未开工和明显捂地行为等现象出现,对集体土地租赁住房项目,制定优惠政策支持其加快落地建设。

  ● 进一步激发投资内生动力。

  一是探索建立向民间资本推介重点领域项目的长效机制,重点在交通、生态环保、社会事业等基础设施补短板领域,选择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相关规划要求、投资回报机制明确、商业模式创新潜力大的项目引入民间资本。

  二是推动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细化落实民间投资“27+5”政策机制,聚焦养老医疗、文化教育、便民商业、旅游体育、保障性住房等重点领域,持续放宽市场准入,继续实施减税降费政策、清理规范涉企收费,助力民间资本降本增效、创新发展。

  三是创新投融资渠道,鼓励通过建立民营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开展“银税互动”等多种方式,营造良好上市发展及股权融资环境,形成促进民间投资的有力态势。

  ● 加大土地政策创新力度。

  一是研究土地开发成本跨区域、跨项目统筹实施办法,合理确定分摊机制,创新减量发展的项目实施模式。开展土地收益分配方式改革试点,增强土地开发资金区级统筹能力。

  二是完善产业用地高效利用机制,探索实行土地全生命周期管理,推广产业用地弹性出让、先租后让,细化用地准入标准,加快推进闲置低效用地盘活。

  三是完善城市有机更新政策体系,分类、分区域细化腾退空间资源再利用的准入标准,制定促进腾笼换鸟的支持政策,促进腾退空间资源合理配置使用。

  ● 提升投资质量效益。

  一是加码保障民生的投资,确保保障性住房投资顺利落地,推动北京鲜活农产品流通中心建设,建设更多“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和“社区之家”。

  二是持续加大对城市短板领域的投资,引导更多资金投向棚改及环境整治、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海绵城市建设等公共服务领域。

  三是注重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的投资,保障新一轮百万亩造林工程、蓝天保卫战等项目投资,持续加大水体污染治理力度,加快建设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中心。

  ● 持续优化投资管理。

  一方面,持续优化投资营商环境,深入推动“放管服”改革,理顺项目前期规划、征地拆迁等流程,规范实施标准,建立各主管单位的信息共同共享机制,扩大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试点范围,将更多投资项目纳入“一会三函”审批范围。

  另一方面,多措并举吸引一批投资项目落地北京,对符合首都功能定位项目制定明确的优惠政策,在土地、资金、财税等方面出台更多政策支持投资项目建设。

  观点六

  深入挖掘服务消费潜力,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作用

  现阶段北京市总消费中服务消费的主引擎作用愈发突出,消费分级趋势逐步显现,多元化、个性化需求渐成主流,新兴消费日趋活跃。

  2018年,北京市总消费增长小幅下降。其中,主要是商品消费回落较快,社会商品零售额增速处于近年来最低水平;但服务消费需求随着消费结构升级、消费品质持续提高而快速增加,服务消费延续良好增势,支撑作用更加突出。同时,个性化消费需求渐成主流,新兴消费日趋活跃,说明服务消费潜力巨大。

  2019年,北京市总消费有望平稳增长,预计增速为7.5%左右。其中,社会商品零售额增速低位回升至3.5%左右,服务消费有望保持11%左右的增长水平。建议:

  ● 迎合消费升级趋势,完善多层次供给体系。

  一是调整产品结构。加大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电动汽车、个性化设计、柔性制造及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数字媒体等智能消费品创新研发,加大文化、教育、旅游、医疗健康等服务供给方面的创业创新,提升多样化的产品供给能力。

  二是加强品牌建设。以市场化手段引导资源向优质产品和企业集中,加强市场营销和宣传,尽快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知名品牌。

  三是促进便民服务业态优化布局。加大对新零售、无人零售等新业态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强便利店、社区商业综合体、一站式便民服务中心建设。

  四是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服务供给。适当放宽医疗、养老、教育、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领域市场准入,激发社会投资活力,通过增加民办机构比例优化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

  ● 深入挖掘消费潜力,积极培育新兴消费趋势。

  一是针对不同群体的潜在需求精准施策。通过落实个税改革、加大社会保障力度、稳定物价水平等途径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通过稳定房价预期、增加优质商品供给、完善消费渠道等途径提升中高收入群体的消费意愿。

  二是大力发展消费金融。利用金融科技使消费金融社会化、产品化、多元化、产业链化,特别要围绕养老、健康、信息、休闲旅游、教育文化、体育等消费热点推出特色消费贷款服务,同时完善社会征信体系,加强风险防控。

  三是积极做好宣传引导工作。利用购物节、展销会、博览会等平台为消费者提供体验项目了解品牌文化和产品价值,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以及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和新媒体平台作用对新产品、新门店、新业态进行宣传推广,引导形成新的消费趋势。

  ● 聚焦消费热点领域,深入开展促消费行动。

  一是提升养老服务能力。根据《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进一步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快制定实施细则,重点解决养老机构用地难、申办难、融资难、运营难等问题;加快养老服务O2O模式发展,有效对接餐饮、出行、家政、就医等供求信息,针对个性化需求提供实时响应的定制服务。

  二是推进信息消费扩大升级。加快物联网、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光纤宽带和4G网络全面覆盖,提升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加大网络降费优惠力度,通过开展培训、组织竞赛、举办体验活动等方式提升消费者信息技能,拓展信息技术在民生领域的广泛应用。

  三是优化提升医疗健康消费水平。引导“重治疗、轻预防”向大健康管理理念转变,丰富健康咨询、疾病预防、专业体检等相关服务;继续推进部分医疗机构向远郊区疏解布局,加快发展远程医疗服务,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整合共享;深化医药分开综合改革,配合调整公立医院补偿机制、薪酬制度、分级诊疗等相关规定,完善医保支付等配套政策,进一步理顺医疗服务和保障体系。

  ● 完善消费体制机制,优化消费市场环境。

  一是加快推进重点领域产品和服务标准建设。扩大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工程的实施范围,适时开展新业态、新兴消费及服务消费质量检测专项行动,加快推进产品标准体系制修订工作。

  二是建立健全消费领域信用体系。落实《北京市公共信用信息管理办法》等系列政策文件,依托信用联合奖惩信息管理系统、旅游行业信用监管平台,完善消费领域企业奖惩机制,推动金融、旅游、影视演艺、房屋租赁等信用大数据创新应用示范项目尽快落地。

  三是推进消费者维权机制改革。强化零售商、服务提供商、电信运营商、互联网平台经营者主体责任,建立与企业、消费者协会等多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加大侵权行为的打击惩戒力度,尽快形成企业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和政府监管相结合的消费共同治理机制。

  观点七

  落实北京新版总规,提升核心区发展品质

  首都功能核心区发展品质这一范畴是仅限于北京市东、西城区使用的专属概念,是与北京新版总规确定的核心区功能定位、发展目标相匹配的综合质量概念,涵盖了核心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建设诸方面的品质,体现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在核心区的实现程度。

  落实北京新版总规、提升核心发展品质,是核心区面临的一项长期的重大政治任务,就是要突出其主体功能,夯实基础功能,推动高质量发展,率先全面建成“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区”。

  就东城区而言,就是要坚持以文化为魂,以提升首都核心功能、做好“四个服务”为核心,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努力开创东城区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做到发展品质提升与迈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相契合,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要。

  观点八

  创建北京创意发展指数,引领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高附加值、高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产业正逐渐成为越来越多城市和地区的支柱产业。如何客观衡量和检验一座城市创意发展的水平与潜力,一套科学合理、可量化、可比较的指数体系至关重要。

  北京创意发展指数研究,旨在突出创意的整合性和独特性,最大限度地科学评估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增长活力,找出与国内其他重点城市创意产业发展存在的差异,为引领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参照。

  本报告中的指标体系结合大数据手段,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在充分研究国内外相关文献,吸收借鉴前人优秀经验的基础上,综合了国内文化创意、指数研究、大数据算法挖掘领域多位专家、学者的意见,在专家打分法的基础上运用层面分析法得出各指标项和相应权重。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继承传统指标维度,结合国内现状和时代特色;

  二是去除人口因素对各指标的影响,弥补了国内研究的不足;

  三是小数据和大数据相结合;

  四是4城市跨度6年的横向纵向实证研究。

  本指标体系在计算中代入了北京、上海、深圳、香港自2012年至2017年的历史数据进行实证运算,并对4城市做了做了横向和纵向对比。得出主要结论如下:

  一是北京创意发展指数保持逐年上升态势,但人才资源已趋于饱和,文化创意成果的增速出现减缓趋势。

  二是从城市整体发展情况来看,北京和上海的文化创意发展水平最高,产业增加值和占GDP比重在4城市中处在领先地位。

  根据指标体系的实证结果,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一是注重文化创意人才培养,优化文化创意人才服务。

  二是加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国际化交流。

  三是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提升首都文化创意影响力。

  四是优化集聚发展,打造大北京文化创意圈。

  五是加强对文化无形资产的保护与利用。

  观点九

  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整体上缺乏规模经济性

  借鉴Battese和Coelli(1995)的模型设定方法,构建北京市高精尖产业发展效率的随机前沿分析模型。通过模型估计北京高精尖产业各类行业发展活动的发展效率值,从高精尖产业(行业)整体来看,发展的平均技术效率仅为0.421,表明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的整体技术效率不高,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一是北京市高精尖产业发展整体上缺乏规模经济性且技术效率相对低下,这说明,发展资金和发展人员的大量投入虽然是必要的,但资源的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率才是最关键的因素。

  二是资本投入仍然是对产出贡献最大的投入要素,北京今后应进一步发挥政府资金的导向作用,将有限资金尽可能多地投入在高精尖产业的研发活动中。

  三是在五类高精尖产业(行业)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的发展效率较高,都达到了0.7以上。而医药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这两类行业的发展效率则相对较低。这表明,前者是最近一些年企业自主发展投入量相对较大的行业,其资本投入已经体现出一定的累积效应;后者的发展效率不高,从某种程度上仍然呈现“粗放式”发展的一些特征,其产出的快速发展可能只是由于医药和医疗市场的巨大需求,但发展效率和技术水平的提高是今后努力发展的方向。

  对策建议:

  一是进一步促进北京16区高精尖产业差异化发展;

  二是大力推动高精尖产业10+3政策落地生根;

  三是探索基于产业链解析的高精尖产业指导政策;

  四是推动疏解腾退空间向高精尖产业方向转型利用;

  五是着力破解制约高精尖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六是从京津冀大尺度空间合理布局高精尖产业。

  观点十

  新一轮服务业扩大开放背景下优化北京市金融科技生态系统

  在中美贸易摩擦的走向及未来前景不明朗的情形下,北京市构建金融科技生态系统,以金融科技生态系统助力科技创新,以金融科技生态系统支撑新一轮服务业扩大开放,通过新一轮服务业扩大开放优化金融科技生态系统制度环境。建议:

  ● 加强监管,积极探索建立“金融风险管理试验区”。

  以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为前提,在鼓励金融科技创新同时,注重加快安全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提升跨行业、跨市场交叉性金融风险的甄别、防范和化解能力,积极探索建立“金融风险管理试验区”,推动金融科技生态系统朝着“助力金融创新、防范金融风险”方向行稳、致远。

  ● 编制北京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专门规划,明确工作主攻方向。

  通过专门的北京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规划的编制,将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作为今后工作的主攻方向和有效抓手,衔接起北京市金融科技发展和北京服务业对外开放,并在编制内容中明确北京市各金融功能区的定位、分工和协作方式,制定适合北京资源禀赋特点和区位发展优势的规划,形成各金融功能区的协作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

  ● 搭建新平台融合发展金融科技与服务业对外开放。

  以北京金融科技与专业服务创新示范区为起点平台,尝试导入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政策定位,搭建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新平台,推动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使北京金融科技发展支撑北京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充实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新内涵,为金融科技提供新的应用空间,丰富首都金融业态,探索打造全新的金融产业链和价值链,更好服务科技创新,有力支撑北京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

  ● 以重大对外活动为契机,继续突出优化营商环境,扩大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力度。

  利用北京举办2020年世园会和2022年冬奥会等重大对外活动契机,坚定不移地将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全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的营商环境,让北京继续成为中外企业投资、发展、合作共赢的首选目的地。

  ● 进一步建立完善科创企业的全方位金融科技服务体系。

  首先,打造一批金融科技服务机构和平台,推动金融科技服务机构的系统化、常态化、智能化和空间集聚,推进金融科技服务平台在全国范围内的联网对接。

  其次,要为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提供全方位服务,推动形成“平台+机制”、“人才+资金”、“投资+保险”、“创业+孵化”、“信用+担保”等多引擎组织动力系统,孵化器推动初创企业成长,以创投引导基金促进中小微企业成长,以信贷融资机制解决企业融资贷款难题,以信用担保体系与科技保险改善金融科技环境。

  ● 充分发挥多层级资本市场的作用。

  以新三板、科创板、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建设激励企业挂牌上市的多层次、网络化和综合性金融科技服务体系。同时,大力培育科技金融和金融科技人才队伍,探索建立技术转让经纪人、科技保险经纪人、科技融资租赁经纪人等制度。

  观点十一

  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效率和服务能力需要提升

  北京市科技服务业已初步成为高精尖产业体系的主导产业,但仍然存在发展效率、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主要表现在:

  ● 科技服务业专业化、市场化服务能力不足,亟需提质增效。

  北京科技服务业发展效率和盈利能力有待提升。

  2017年,北京规模以上科技服务业劳动生产率低于服务业平均水平,低于金融业和批发零售业;收入利润率低于服务业平均水平,远低于金融业、商务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的盈利能力和水平。

  科技服务机构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市场机制,缺乏成熟的商业模式和较强的盈利模式,服务附加值低,在垂直细分服务领域没有实现做深做细、综合服务能力没有实现做大做强,市场竞争能力有待提升。

  具有较大品牌影响力和行业号召力的龙头科研机构相对较少,机构主导服务业链条、进行资源整合的能力不足。

  技术转移机构深度发掘科技成果市场潜力的综合能力不强,将其转化为高价值专利、实现产业化商业化的能力不足。

  创新链中试环节和中试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强化,对高新技术成果进行中间试验和小型工业试验支撑不足,阻碍了实验室成果的有效转化和产业化。

  ● 尚未形成链条式综合科技服务体系,科技服务驱动协同创新、集成创新的潜能没有充分发挥。

  北京拥有丰富的创新资源和高端创新成果,但并未完全转化为高精尖产业发展效果和核心竞争力,科技服务业服务能力是重要影响因素。

  北京的科技服务业尚未形成综合性、网络化、链条式的服务体系,统筹整合创新资源、联结整合高校、院所、企业等创新主体的能力不足,对产学研协同创新尚未形成有效支撑。

  科技服务机构总体来看规模小、集成服务能力不足,再加上行业诚信体系建设、服务规范标准、有效机制模式等方面原因,机构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配合,没有形成有效的服务链条。

  科技服务协作体系不完善,各类服务机构之间的专业服务资源尚需有效的系统集成。

  科技服务业内部行业之间的有效联动亟需加强,研发设计、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等产业培育关键环节尚未形成有序对接和协同,融合互动进而激发高精尖产业衍生的效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为此,要加强能力建设,提高科技服务业发展质量和效率。建议:

  ● 提升科技服务机构核心竞争力。

  加强科技服务机构专业服务能力建设,实现技术跨界整合和集成创新,提高科技服务业尤其研发设计服务、工程技术服务领域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发展新兴科技服务业态,促进科技服务创新示范。

  鼓励研发设计、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等领域服务机构创新盈利模式,对科技成果进行深层次挖掘和技术集成,向个性化研发设计、高价值专利运营、全链条孵化、多元化融资等科技服务高端价值链环节跃升,实现高端服务能力提升,提高服务附加值和盈利能力。

  ● 促进科技服务业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建设科技服务集群,实现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品牌效应。

  完善面向市场化运作的科技服务管理体制机制,健全科技服务机构的管理与制度体系,将市场化专业服务能力培育制度化,为能力提升夯实管理与制度保障。

  与市场机制相匹配、适应市场竞争需要,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服务流程和服务标准,健全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通过制度设计激发科技服务机构创新活力,促进科技服务机构在市场竞争中做大做强。

  加强品牌和标准体系建设,培育具有国际品牌影响力的龙头科技服务企业。

  依托科技服务业集聚区和高精尖产业园区,通过龙头企业带动、科技服务机构协同创新与合作、产业链上下游关联等模式,实现科技服务业集群式发展。

  促进上下游、大中小企业协同合作,加速科技服务机构衍生发展,推进服务链互动和知识外溢,扩大服务规模,提高服务效率,夯实科技服务网络体系,为科技创新全过程提供全方位集成式服务。

  观点十二

  北京应扶持和培育“隐形冠军”企业的发展

  “隐形冠军”企业是拥有行业领袖地位的中小企业,占据全球市场的绝对份额。

  积极培育“隐形冠军”企业,对于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与行业话语权、提高产业发展质量、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报告以北京市装备产业为例,分析了北京市装备产业“隐形冠军”企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企业创新能力相对较弱,关键核心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二是专业研发人才不足,企业持续创新面临困难;

  三是长期专注行业细分领域的企业不多,主营产品多且产品间关联性不强;

  四是主营产品全球市场占有率较低,国际竞争力较弱。

  “隐形冠军”企业发展的主要模式主要有四种:

  一是依附龙头企业借势发展;

  二是重大科技成果孵化转化;

  三是国有事业单位转企改制;

  四是并购整合技术市场资源。

  结合政府工作实际,提出扶持培育“隐形冠军”的十条政策措施:

  一是要搭建全链条企业交流合作平台;

  二是要搭建行业专业性公共技术平台;

  三是要加大企业创新支持力度;

  四是要创新专业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

  五是要深化国有企业和科研院所改革,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主体;

  六是要完善人才住房、办公住房补贴等政策;

标签:

责任编辑:bozhihua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