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纵论大数据发展:大势所趋 注重安全

2019-05-07 17:04 来源:网络
浏览量: 收藏:0 分享

  2019年5月6日下午,第二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大数据分论坛”在福州召开。大数据的应用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数字经济未来将呈现哪些发展趋势? 参加峰会的3位两院院士在现场给出了自己的观察。

  “大数据科学具有三大产业的关联性。”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余少华认为,从第三产业来说,大数据具有现代服务业性质,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从第二产业来说,大数据具备第二产业的加工性;从第一产业来说,大数据还具备资源性,是陆权、海权、空权之外的国家核心资产,被认为是“未来的新石油”。

  余少华院士表示,当前正处在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交汇期。从国家转型的角度来看,美国已经完成从轮子上的国家到网络上的转型,欧洲已经完成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的转变,日本完成了从工业化赶超到信息化的赶超,韩国也完成了从重工业化向信息化的转型。

  “未来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区域的竞争力,将部分体现为拥有数据的规模和运用数据的能力,这是数字中国里面最基本的部分。”余少华院士认为,“数字中国”需要与“物理中国”同步建设、深度融合,“数字中国”也必须紧紧围绕和服务于“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常务副校长梅宏认为,大数据开启了新信息化的第三波浪潮。建设数字中国是新时代的国家战略,发展数字经济是落实国家重大战略的关键举措。我国正在不同行业领域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网络化重构、智能化提升,推动行业大数据应用,这是推进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途径和基础,其中制造业无疑是重中之重。

  梅宏院士认为,数字经济具有三个特征,一是信息化引领。信息技术深度渗入各个行业,促成其数字化并积累大量数据资源,进而通过网络平台实现共享和汇聚,通过挖掘数据、萃取知识和凝练智慧,又使行业变得更加智能。二是开放化融合。通过数据的开放、共享与流动,促进组织内各部门间、价值链上各企业间,甚至跨价值链、跨行业的不同组织间开展大规模协作和跨界融合,实现价值链的优化与重组。三是泛在化普惠。无处不在的信息基础设施、按需服务的云模式和各种商贸、金融等服务平台降低了参与经济活动的门槛,使得数字经济呈现一种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普惠格局。

  谈及数字经济的未来,梅宏院士认为有四个发展趋势:一是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正逐步演化为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基础设施,在其支撑下,人类极大地突破了沟通和协作的时空约束,推动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经济模式快速发展。二是各业态围绕信息化主线深度协作、融合,完成自身的提升变革,并不断催生新的业态,同时也使一些传统业态走向消亡。三是在信息化理念和政务大数据的支撑下,政府的综合管理服务能力和政务服务便捷性持续提升,公众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形成共策共商共治的良好生态。四是信息技术体系将完成蜕变升华式的重构,释放出远超当前的技术能力,从而使蕴含在大数据中的巨大价值得以充分释放,带来未来数字经济的爆发式发展。

  “大数据应用还仅仅处于初级阶段,我们还需要很多的工作要做,要让它的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达到当初所想象的成就,还需要漫长的路要走。”梅宏院士说。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互联网协会理事长邬贺铨看来,数据驱动,安全为先。当前,数据采集已经成为木马攻击的跳板,从美国的情况看,医疗机构、保险公司等多个行业都受到了影响。“大数据、人工智能似乎什么都能干,其实不完全是,哪怕你的模型很好,如果数据质量不高,受到干扰,也会出现问题。”

  尽管大数据的安全存在挑战,但另一方面,大数据也在帮助我们改进安全。邬贺铨院士表示,例如可以通过分析海量的大数据来寻找一些黑客木马攻击的蛛丝马迹,特别是高持续性的危险。另外,人工智能也可以帮助人类处理数据安全问题。“通常人工智能技术1分钟就能完成一个信息安全分析师一年的工作,而且不会感觉到疲劳。这些最复杂、重复性的、比较烦琐的分析,利用人工智能的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找出来这些信息安全的漏洞。”邬贺铨院士说。此外,通过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相结合,可以很好地实现内容的管理。

  “大数据已经成为信息社会的热点,也是信息安全的焦点,大数据应用本身既是安全防御的重点,也是保障的有利手段。”邬贺铨院士认为,要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等这些技术结合,提升保障能力。大数据安全需要从产业、技术、管理等多个维度保障,还需要人才、法规来支撑。

标签:

责任编辑:bozhihua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