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利用大数据差别定价引热议 熟客被宰并非个例

2018-03-12 09:36 来源:劳动报
浏览量: 收藏:0 分享

近日,有网友在微博上表示,发现很多“聪明”的互联网企业利用大数据“杀熟”。事实上,此类现象在网购电影票、酒店、机票时有发生。如今,随着舆论热度被掀起,“大数据‘杀熟’”再次引发热议。那么,你是否也被大数据“杀熟”过?

  技术手段下的“千人千价”

  最近,微博网友“廖师傅廖师傅”自述了被大数据“杀熟”的经历。据了解,该网友经常通过某旅行服务网站订某个特定酒店的房间,长年价格在380元到400元左右。偶然一次,通过前台他了解到,淡季的价格在300元上下。他用朋友的账号查询后发现,果然是300元;但用自己的账号去查,还是380元。

  上述微博发出后,瞬间转发破万,记者随机采访几位网友发现,这样的经历并非个例。“我和同事用网约车平台打车,我们的路线和车型差不多,因为我平常用得多,就要比他们贵五六元。”白领姚小姐补充道,“之前出去旅游前在网上选好机票,后来有事情取消支付了,再选那个机票,价格立马上涨了。”

  记者调查发现,这类大数据“杀熟”现象通常发生在注册用户或使用某项服务频率较高的用户身上。而例如机票、酒店、电影票等项目的“杀熟”程度最严重。此外,供应商推出的流量套餐等项目也存在这种现象。有网友指出,“我的消费比较高,我老公消费比较低,开通不限流量服务的时候,他只要开通88元的套餐就可以,我必须得开通138元的套餐。”

  差别定价是营销老手段

  “哪怕没有大数据技术,部分商家为了牟利也会价格歧视。”对于这次因为大数据“杀熟”而引发的质疑,财经作家肖磊这样分析。

  他认为,大数据“杀熟”的问题涉及经济学领域的差别定价理论,差别定价在营销领域应用其实已经很广泛。

  “比如航空领域的机票,价格会随着供需而实时变化;此外,差别定价在亚马逊等电商领域也都存在。甚至在一些线下的服装店,看到打扮时尚的客人,商家开价往往会比普通客户高一些,这也是差别定价的原理。”他认为,对于为客户提供服务或者商品的企业而言,在进行定价时要综合考虑市场情况、企业利润、产品定位、生产成本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如果想要进行差别定价,必须具有符合差别定价要求的市场,并且要根据不同的价格标准给予不同的服务措施,让消费者享受到的产品或者服务与消费者付出的金额相匹配。

  由于大数据技术的出现,对商家而言,可以根据用户的消费能力、消费频次和消费习惯,为用户进行准确“画像”,从而制定不同的价格策略。

  “这种策略包括两种,一种情况是,对老客户而言,有的商家会对其加大优惠,刺激老客户消费;另一种情况,商家认为老客户的粘性已经很高了,想要刺激新客户进行消费,而选择给新客户更多的优惠。”肖磊认为,差别定价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情况,并不能简单地用好坏来评价。对于商家和用户而言,差别定价有时候是双赢,有时候则不然。

  大数据成为一把“双刃剑”

  尽管经济学家认为“千人千价”符合商业逻辑,但大部分网友则表示不能接受。特别是当自己的购物、浏览甚至社交行为被捕捉为大数据,还被利用为商业行为后竟然还遭“杀熟”。这让网友感到心情复杂。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认为,所谓的大数据挖掘,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由机器自动完成的特殊“人肉搜索”而已。只不过,现在“人肉”的目的,不再限于抹黑或颂扬某人,而是有更加广泛的用途,比如为商品销售者寻找最佳买家、为某类数据寻找规律、为某些事物之间寻找关联等。总之,只要目的明确,大数据挖掘就有用武之地。

  “必须承认,就现实情况来说,大数据隐私挖掘的杀伤力,已远远超过了大数据隐私保护所需要的能力。”他说,大数据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的可以更好地为消费者服务,提升用户体验。若通过大数据进行违背道德的操作,是一个平台的悲哀。

  他建议,对于一些比较明显的,使用大数据技术而进行的价格歧视,严重损害了消费者权益的行为,有关部门必须出台相应的应对措施去禁止,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标签:

投稿人:zhangxiuqin
在线客服